摘要:在山东平阴县的一户村民,被一只巨型老鼠吓了一跳,抄起地上的板砖就是一砖头,毫无疑问,巨鼠被拍死了。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12年5月2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在山东平阴县的一户村民,被一只巨型老鼠吓了一跳,抄起地上的板砖就是一砖头,毫无疑问,巨鼠被拍死了。
老鼠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令人十分深恶痛绝的动物,甚至还有一句俗语“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足以看得出人们对老鼠是何种态度。
然而等村民将这只大老鼠打死之后,人们以观察却发现了不对劲,这老鼠的个头有点太大了,足有半米长,拎起来掂一掂得有两斤多重。
这样的大的老鼠属实不多见,然而当“巨鼠”的照片传到专家那里,专家给出了初步的鉴定,这很可能是一只国家保护动物。
«【·一砖拍死“巨鼠”·】»
这户村民的家里养了几只鸡,每天早上都要先喂鸡,这天村民也是和往常一样喂鸡,但是突然就有一只不知道是什么的动物窜到了村民眼前。
村民被吓了一大跳,仔细看才发现有点像老鼠,还是一只很大的“老鼠”,而这只“老鼠”似乎并不畏惧村民,还在院子里行走。
但村民却心里害怕了起来,这么大的“老鼠”从没见过,说不定就是偷吃的太多,来自家院子很可能是盯上了自家的鸡。
于是村民就壮着胆子,拿起了院子里的板砖追了上去,几板砖就将“老鼠”给打死了。
这件事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村子里很多人还专门跑到村民家里看大老鼠,议论纷纷。
在众人的仔细观察之下,很多人也看出了这只“大老鼠”和寻常老鼠的不一样。
普通老鼠主要是指褐家鼠和黑家鼠,它们广泛分布于城乡各类人类活动场所,属于典型的“伴生动物”。
这两种老鼠的体型都不大,体长约15到25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当或更长,体重200克左右,无蹼,尾巴裸露,覆盖稀疏短毛,门齿黄色,体毛灰褐色或黑色,身体轻盈、敏捷,擅长钻洞与攀爬。
它们昼伏夜出,以杂食为主,适应性极强,常成为鼠疫等疾病的传播媒介。
很显然,村民打死的这只“老鼠”过于庞大,像是一只变异的老鼠,而且它身上也有很多不太一样的地方。
村民还专门用秤称了一下,这只“老鼠”足有两斤半,算上尾巴体长有55厘米,它的长长的牙齿外露,爪子的样子也不像是老鼠。
之后有记者也关注到了这只“大老鼠”,记者将照片传给专家,专家通过几张照片做出了初步判断。
虽然照片并不十分清晰,但是可以确定这应该不是老鼠,反而更像是一只海狸鼠或者麝鼠。
专家猜测,有可能是养殖的个体外逃了,这才出现在了村民家中。
«—【·海狸鼠和麝鼠·】—»
在中国的湿地、湖泊边、田野与河流两岸,人们有时会见到一种体型硕大的“怪老鼠”,它们有着粗壮的身体、坚硬的门齿,有些还带有奇怪的麝香味。
这些不属于中国本土的动物,是海狸鼠与麝鼠。
海狸鼠是一种体型较大的啮齿类动物,尽管名字中带有“鼠”字,但它更像一只小型的河马与水獭的结合体,身形结实,体长可达40到60厘米,尾巴长约30厘米,体重在5到9斤之间,最大的可达10公斤以上。
它有很显著的特征,前门牙呈橘红色,像胡萝卜一样的门牙异常粗大、坚硬,身体密被棕褐色绒毛,下层毛绒细密柔软,上层长毛略粗,用于排水,后脚具蹼,适于游泳。
它的耳朵与眼睛小巧,紧贴头部,提高水下适应能力,尾巴细长无毛,看似老鼠尾,其实类似水生动物的舵。
海狸鼠原产于南美洲一带,20世纪初被引入欧洲、北美和亚洲,主要用于商业毛皮养殖,因其绒毛细密且经济价值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风靡全球养殖界。
在中国,海狸鼠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主要目的也是毛皮养殖,一些沿江省份曾大规模引种。
然而,因市场萎缩、养殖成本高、管理不善等原因,大量人工繁殖个体逃逸或被弃养,逐步形成野生种群,尤其在水网密布、气候温暖的地区扩散较快。
如今,海狸鼠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稳定繁殖群体,成为入侵物种,对堤岸安全、湿地植被和本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
麝鼠得名于其肛门腺分泌的麝香味气体,是一种半水栖的啮齿类动物,体长一般在30到40厘米之间,尾巴接近体长,约25到30厘米,体重1到1.5公斤左右。
它的毛发浓密而油亮,以棕灰色为主,富有光泽,具防水性,尾巴扁平略竖,与海狸鼠的圆尾不同,适合划水,后足略带蹼状结构,利于游泳,前足短小灵巧,便于挖洞。
外形上,麝鼠比海狸鼠要小巧许多,但比一般家鼠体型更为粗壮。
麝鼠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典型的水边生物,喜栖息于湖泊、沼泽、河流、水渠等地,擅长打洞建巢,可掘洞深达1米以上,并会在岸边堤坝筑窝。
它进入中国的时间比海狸鼠更早,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从前苏联引进麝鼠,同样是出于毛皮养殖目的,曾在东北、华北地区广泛推广。
由于种群繁殖力强,部分地区也出现逃逸并在野外定居的情况,尤其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等地出现野生化趋势。
不过,相较于海狸鼠,麝鼠在南方扩散能力较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干扰较小,目前在中国尚未成为重大入侵生物。
这两种动物虽然都是外来物种,但是也不能随意捕杀,村民知道这不是老鼠之后也心生后悔,不该随意打杀。
海狸鼠和麝鼠虽然看似笨拙,但当它们感到威胁时,可能会攻击或咬人,无论是海狸鼠、麝鼠,还是体型大的褐家鼠,遇到不明啮齿动物时,务必保持谨慎。
参考:
中国新闻网《家中蹿巨鼠村民持砖砸毙 经查知误杀国家保护动物》,2012-5-2
齐鲁壹点《新知|祸害上海郊区的海狸鼠,如何从摇钱树变成“生态炸弹”》,2025-4-19
吉报调查《珲春摄影师在库克钠河上拍到麝鼠,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2-12-29
来源:辉哥的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