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小米造车动了别人的“蛋糕”。造车前,大家觉得小米跨界造车难度大,纷纷送祝福;可SU7、YU7一推出,市场火得超乎预期,其他车企坐不住了。同行们开始通过“友商”媒体、博主放大声量,但凡小米出个事故就“广而告之”,试图用舆论战拖慢小米的步伐——这套路,和当年特
自小米宣布造车以来,舆论场就没消停过。
如今,基本上网上但凡出现新能源汽车事故,总有人把小米单独拎出来说——好像汽车圈的事故就分两种:小米的和其他品牌的。
当然,一旦小米出个事故,雷军和小米准能霸屏热搜,部分媒体更是追着“死磕”,连新华财经都看不下去,发文呼吁理性对待国产科技品牌。
为啥这么多机构、博主盯着小米和雷军“猛怼”?说白了,主要有俩原因。
一是小米造车动了别人的“蛋糕”。造车前,大家觉得小米跨界造车难度大,纷纷送祝福;可SU7、YU7一推出,市场火得超乎预期,其他车企坐不住了。同行们开始通过“友商”媒体、博主放大声量,但凡小米出个事故就“广而告之”,试图用舆论战拖慢小米的步伐——这套路,和当年特斯拉在国内被围攻如出一辙。
二是小米对媒体“不够大方”。据传,即便是大V参加小米发布会,车马费也就800块,和其他企业动辄五位数、六位数的“红包”比,确实寒碜。
更关键的是,雷军个人带货能力太强,小米请的KOL少,媒体、博主们赚不到钱,自然心里不平衡。逮着机会就“骂两句”,指望小米掏钱“封口”。
但小米偏就“头铁”——不仅没被舆论压垮,车反而越卖越火。SU7、YU7销量持续攀升,手机业务也稳步增长,空调、大家电等品类同样涨势喜人。更直观的是资本市场:小米市值已达1.2万亿,较造车前翻了三、四倍。资本向来用脚投票,这市值涨势足以说明问题——市场看好小米,不是靠吹出来的。
所以说,网上的攻击声再大,也盖不过消费者的选择。小米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产品够硬、战略够稳,舆论风暴不过是“成长的阵痛”。毕竟,用户买的是车,不是热搜;资本信的是实力,不是口水。
来源:只说数码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