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以为是“过了这个点地球就完蛋”,还有人觉得是科学家危言耸听,本来挺严肃的科学概念,最后愣是变成了争议焦点。
“气候临界点”这词热度不低,但好多人听着都一头雾水。
有人以为是“过了这个点地球就完蛋”,还有人觉得是科学家危言耸听,本来挺严肃的科学概念,最后愣是变成了争议焦点。
其实它的意思就是全球生态里那些扛不住气候变化的子系统,会先出问题。
比如珊瑚礁,对温度和海洋酸化特别敏感,这些年海洋变暖,大量珊瑚都白化了。
大堡礁连续好几年大规模白化,好多珊瑚都失去了共生的藻类,变成惨白一片,看着特别揪心。
这事儿被当成第一个“气候临界点”事件,本来是想提醒大家生态有多脆弱。
有人觉得“珊瑚礁完了,海洋就废了,人类也快了”,还有人反过来觉得“说的那么吓人,也没见啥大灾难”。
本来想传递的“生态脆弱需要重视”,最后变成了两种极端认知。
这科普工作真是办砸了,概念没说清,还引发了新的误解。
科普不光是概念没讲明白,连选的指标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确实比工业化前高了不少,刚好达到之前说的“预警线”。
可大家实际感受是,有的地方夏天热得要命,有的地方冬天还挺冷,而且也没出现传说中的“大灾难”。
这就给了气候变化否定论者可乘之机,他们拿着“没灾难”的说法到处宣传,说气候变化是骗局。
本来想靠简单的平均数据让大家直观理解,结果反而被钻了空子。
平均温度这东西太抽象,普通人过日子看的是具体天气,不是冷冰冰的平均值,用这指标做科普,确实有点脱离实际。
概念没说清,指标选得偏,直接导致了环保认知的撕裂。
一边是越来越多的怀疑论者,觉得气候变化就是炒作;另一边是欧美有些环保人士,陷入了“气候PTSD”,整天喊着“人类文明要毁灭,等着重建吧”。
怀疑论者无视珊瑚礁白化、极端天气增多的事实,抱着“没影响到我就不算事”的心态;末日论者则是被夸张的宣传吓破了胆,直接放弃了行动。
就说“地球一小时”活动,关灯一小时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看着挺有仪式感,实则没多少实际作用。
这种宣传更像是给小资产阶级提供情绪价值,普通老百姓根本get不到环保的核心意义。
更离谱的是,在欧美,认不认可气候变化居然和政治立场绑在了一起。
左派就支持清洁能源,右派就力挺化石能源,好好的环保议题,变成了选举拉票的工具。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时期退出《巴黎协定》,就是因为背后有化石能源利益集团的支持,还到处说气候数据是假的。
这种政治捆绑让环保科普彻底变了味,不再是传递科学知识,而是为政治服务。
结果就是公众对环保议题越来越不信任,减排行动自然也推进不下去。
如此看来,欧美环保科普的失败,不光是传播方式的问题,根源还是责任缺失。
他们喊着环保口号,却不愿承担实际责任,减排目标完不成,气候资金不到位,还把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的科普怎么可能让人信服?
怀疑论和末日论的撕裂,让全球环保行动陷入停滞。
大家要么不相信问题存在,要么觉得问题解决不了,最后都是啥也不做。
可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今年夏天的极端高温、猛烈降水,好多人都亲身经历过,这可不是靠否认或逃避就能躲过去的。
既然西方那套行不通,环保科普的破局点就得换个思路。
不夸大、不弱化,把科学事实讲清楚,把生活影响说明白,这才是科普该有的样子。
中国气象局之前发布的《气候变化公众认知指南》就做得不错,里面没说啥“世界末日”的狠话,而是实实在在解释“气候临界点”的意思,还搭配了三江源湿地保护这样的具体案例。
告诉大家哪些生态系统脆弱,为什么脆弱,保护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啥好处。
这样一来,大家既能理解科学概念,又知道该关注什么,比单纯喊口号管用多了。
中国搞的“双碳”科普进社区活动,就特别接地气。
不说那些复杂的“碳排放”“碳中和”理论,而是讲“夏天开空调多调一度能省多少电”“极端降水天该怎么防护”,都是大家日常能用到的知识。
普通人关心的不是遥远的生态系统,而是气候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顺着这个思路做科普,大家才愿意听、愿意学。
中国在环保方面的实际动作,比西方的口号硬气多了。
街上跑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出门随便就能看到;还有那些种满绿树的山坡,都是多年植树造林的成果。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比任何科普宣传都更能让人相信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而且中国还带着其他国家一起做环保,“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让好多国家都用上了清洁能源。
这种不搞政治捆绑、不搞双重标准的做法,才能真正凝聚全球环保共识。
环保就该超越政治分歧,大家都是地球的主人,没必要为了选举利益互相拆台。
环保科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一个国家就能完成的。
但中国已经走出了关键一步,用实在的科普和扎实的行动,给全球环保传播重构提供了新思路。
摒弃西方那种“虚言式”宣传,回归科学本质,贴近生活实际,才能让更多人真正理解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主动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毕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一个又一个“气候临界点”被突破可不是闹着玩的。
只有大家都明白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
来源:律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