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爷的事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7 16:21 1

摘要:关于我的太爷爷太奶奶,没有见过他们长得啥样,奶奶和父亲见过,说太爷是“师爷”,长得高大威武,本想考武,结果考了多次未果,又考文,考个秀才又考了几年,最后清朝就没了。太爷爷一生的憾事,便是那未竟的功名,只好头顶着个“老童生”的名号当教书先生。

关于我的太爷爷太奶奶,没有见过他们长得啥样,奶奶和父亲见过,说太爷是“师爷”,长得高大威武,本想考武,结果考了多次未果,又考文,考个秀才又考了几年,最后清朝就没了。太爷爷一生的憾事,便是那未竟的功名,只好头顶着个“老童生”的名号当教书先生。

我从小受奶奶的恩宠,她去世那天,正在洪城上初中。一大早自己心里就“扑腾”得跳得特别快,有些不踏实。快到晌午时,一个叫“黑丫头”的远房姑来到了学校,把我合义叫到一起,说说奶奶过逝了。当时我在七班,合义在六班,她领着我们往家赶。一路上,心跳得更厉害了。

当时我家已搬到下庄。我回到家放下书包,急匆匆去追赶合义他们。当回到上庄,见叔家院子里集聚了很多人。大人们给我们穿上了孝服,开始了在奶奶的灵前守孝。

记得,小时候常随奶奶回娘家。她骑着个温顺的黑驴,由奶奶抱着我骑在驴背上。她娘家在西古城,有几个带“表”字的亲戚。爷爷死后,奶奶单过。记得有一次,我上初中,课程也多了,上去玩的机会也少了,奶奶就跟爸说,没柴禾了,让我上去割。其实,是奶奶想我了,自己傻乎乎地去割柴禾。中午奶奶给我做了好吃的。随着奶奶年纪一天比一天变老,她自己也做不了饭了,就由我家和叔家轮流供养。到我们家时,就睡在西里间,有我陪着。到晚上我有了起夜的毛病,奶奶就让我去拜拜鸡儿,她说,鸡儿到黑介就困倦了,人正好也困了,所以要口中念叨“鸡大哥鸡大嫂,你们黑介跑我白天跑!”还真怪,拜了几次就好了,可以睡个安生觉了。她说“鸡不过六,犬不过八”,家中饲养的小鸡,正常生命其实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还受到了人们的朝拜,真是不可思议。

她有时就给我念叨太爷太奶的事儿,太爷细推算大约出生在1883年 ,这个日子奶奶也记不太清了,1883年左右吧。清光绪九年左右吧,太爷出生。那时家还殷实,太爷读的私塾。奶奶说,那个时候,由于祖辈殷实的家底,奶奶嫁过来,一进门就是个宽敞黑漆的大门,看到的是一个富裕的家庭,高脊大瓦、重檐雕花,鞍子脊 ,青砖灰瓦。北房是太爷太奶的房间,外屋厅上挂着“耕读传家”的祖先遗训。当时是三合院,无南房。到了抗日时期,房屋都被日本人烧了。后来盖成了现在的模样,房子多了,但样式不如从前模样。砖瓦都不见了,改成了石板房,还矬了不少。院大门各家一扇,夏天时,就坐在上面玩耍睡觉。

到爷爷这辈,太爷给他起名是什么也没有记下来,号是老钟倒是记下了。爷到了正要上学的年纪,因吃药不慎耳朵聋了。要继承“老师”的“衣钵”恐怕难了,太爷爷满腹的学问,也难以传下来了。在爷爷还未到成婚的年纪,太爷和太奶在西故城就寻了一位大他几岁的媳妇,这个媳妇就是奶奶的堂姐,结果没有几年这个媳妇也因病去世了。由于没留下子嗣,也埋不到祖坟,只能埋在南坡的一个角落。后来续弦,奶奶就嫁了过来,先后生了三个儿女,爸爸是老大,老二是个姑娘,就是我姑 ,老三就是我叔。我记得,奶奶还在她姐忌日时,带上贡品到她孤零零的坟上祭扫。当时自己还小,就问给谁上坟?奶奶说:给你大奶奶!只记得要吃那些上完坟后的贡品,别的也不关心。在那坟头的一旁,有一棵杏树,杏树上开着杏花。

在我奶奶的屋里 ,当时还有不少线装的书,到后来就不知去向了,不知是烧了,还是被人收藏了,反正不见了。

易县读书人考秀才的情形,可结合清代科举制度与地方史料进行还原。考试流程:三试进阶。易县考生需通过三级考试才能获“秀才”(生员)资格:1、县试(易州衙门主持)。 时间:农历二月,在易州城(今易县县城)举行。 考生:本县籍贯的童生(不限年龄,未进学者皆称童生)。 内容:考四书文(八股文)1篇、试帖诗1首,由知县出题监考。 录取:约数十人,获得参加府试资格。2、府试(保定府主持) 时间:县试后一月(约农历四月),考生需赴保定府城(今保定市区)。 内容:连考三场(正场、复试、再复),侧重经义与诗赋。 录取:约淘汰半数,通过者获“童生”身份,可参加院试。3、院试(直隶学政主持)。时间:每三年两次,通常在农历五月至八月间,考场设于保定。 主考:直隶学政(省级最高教育官)亲自主持。 内容:八股文1篇、五言六韵试帖诗1首,兼考《圣谕广训》。 录取:最终通过者成为秀才(生员),录取率不足10%。考生实态:艰辛与竞争。1. 考生构成:多为富户或耕读家庭子弟,寒门极少,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皆有。据《保定府志》载,光绪年间易州每届参考童生约200-300人,最终中秀才者仅10-20人。备考负担: 需熟读《四书》《五经》及朱注,背诵范文千篇以上。 贫寒考生常寄居寺庙苦读(如易县太宁寺、后山庙宇)。赴考艰辛: 赴保定需步行或租骡车,单程约2日,途中住廉价客栈(如保定“状元店”)。考试期间自备干粮(馒头、咸菜),考场内连考数日不得外出。地方特色:易州学额与政策:学额分配: 易州作为直隶州(辖涞水、广昌),每届学额约15-18名(含附生、增生)。 竞争激烈:直隶省院试录取率约5%-8%,远低于江南地区。政策约束:考生需5名邻里作保无“冒籍”(非易州籍不得参考),1名廪生具结担保身份。试卷严格“糊名”,但实际录取仍受地方士族关系影响。考中之后:秀才的特权与出路。1. 身份特权: 免徭役、见官不跪,可穿蓝绸长衫,俗称“蓝衫”。 易县文庙每年发放廪饩银(约4两)给优秀者(廪生)。2. 现实出路: 多数在私塾教书(如易州“燕南书院”),或协助衙门征税、写讼状。极少数继续乡试(考举人),如易州进士潘礼的后裔潘震福(光绪十五年举人)。史料佐证:《光绪朝直隶通志》载:“易州文风朴厚,然科第不盛,每岁入泮者十余人而已。” 《易州志·选举卷》统计,1883年前后(光绪九年至十二年)易州考中秀才者共47人,其中可考姓名者如张鹏翼、陈文焕等,多出自城内士族。1883年易县童生考秀才,是一条充满艰辛的窄路:需通过县、府、院三试层层筛选,录取率不足一成。考生多为士族子弟,寒门者寥寥,最终中试者获得有限特权,却难改多数人沉沦基层的命运。这一场景,正是晚清科举制度在北方县域的缩影。

本来,太爷可正常晋升秀才,但时局发生了变化。那时,满清政府已是到了风雨飘摇的末年。1905-1911年,学堂实行奖励出身制度,为安抚庞大的士人群体和平稳过渡,清政府政策规定:新式学堂毕业生(从高等小学堂到通儒院/大学堂)根据等级,可被授予相应的传统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旧功名依然有效此前已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的功名(秀才、举人、进士)依然被承认,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如免税、见官不跪等)。建立新学制: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1904年制定,1905年后全面推行),试图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奖励出身制度是妥协的产物,带有浓厚的科举色彩,未能真正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同时,大量旧式士人面临出路问题,成为社会变革中的不稳定因素。1883年:传统科举仍在运行,但危机四伏。1898年:戊戌变法尝试废除八股等激进改革,但迅速失败。1901年:清末新政下,正式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并废除武举,科举进入实质性改革阶段。1905年:在内外压力下,清政府正式下诏停止所有科举考试,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终结。这一时期清晰地展现了科举制度从勉强维持、局部改革到最终被彻底废除的历史轨迹。废除科举是中国教育制度和官僚选拔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传统士绅阶层的分化瓦解,并为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崛起和新思想文化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我太爷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由于家境变化,加之社会的变迁,他只能最高到了童生的阶梯,在往上升已经堵死了。我太爷是老童生,好多老辈人都这样说。太爷爷没有机会再考取秀才,所以 ,他至死也是个老童生。为此,他老觉得自己的命运为啥这么背,眼见着快换个身份了,但没能如愿以偿。这个故事,是奶奶给我讲的,她说,因辛亥革命前,当时还是易州,但作为个人来说,终究超越不了历史。

太爷被人请去当私塾先生几十年。追溯至明末清初,孙奇逢在双峰书院讲学对当地文化影响深远。孙奇逢(号“夏峰先生”)的弟子魏一鳌、王余佑于孙奇逢移居河南夏峰村期间创办。孙奇逢曾带数千人避乱至河北易县双峰村讲学,其弟子将旧址改建为书院,成为当时重要学术活动中心。书院在清康熙、光绪年间曾两次重修,并作为“孙征君祠”供奉孙奇逢。 ‌‌书院在战乱中多次损毁。太爷曾到什么书院聘去多年。奶奶也记不清什么名字。我想,应该是叫双峰书院吧。

一次,早上在老家,太爷赶上小驴去拉水,就那次扭伤了腰。就东治西治,也不见好转。但教书的差事不能丢,坚持上课。苦了大门不出小门不迈的太奶,太爷身体不行了,就得顶上去,家中的一些力气活儿就靠她打理。当时,她的脚还不算小,过去是个“缺陷”,现在却成了“优点”。像拉水的话儿,太奶奶就要自己去拉。

到了太爷百年过后,盖棺定论 ,太爷已经进了棺材 ,但以秀才,还是以童生 ,可就犯了难了。他教的学生 ,做官最大的是个相当于地市级,他听到了太爷死讯后前来吊唁,见太爷的眼睛似乎还睁着,就趴到跟前对太爷说,“老师,你就闭上眼睛吧?你就是个秀才,是个真秀才,也是个没得到‘ 任命 ’的秀才啊!能证明自己身分的,只有在我们做学生的心里 ,我们心里你就是秀才,我们心中的举人!你就安心的走吧!”太爷这才闭上了眼睛。当时学生赙赗的很多,有布帛等财物,当时的太奶奶就说,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怀念,太奶奶无比感谢。

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我到四川阆中去了一趟。这天,在阆中古城学道街,参观了这座清代的四川贡院,又名川北道贡院、阆中贡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文化博物馆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展示场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当时想,想当年,太爷那辈人不就是如此参加考试嘛!不过老家有没到阆中的规模和级别?自己也多次想过。

阆中不仅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在历史上更是人才辈出地方,是四川历史上出状元最多的城市。据记载,阆中曾出进士116位、举人404位,是四川历史上出状元最多的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阆中古城东南方,嘉陵江边,"出兄弟状元宰相处"的地方,斐声中外。川北贡院遗存的每一间考室,每一张试卷,甚至考生作弊的每一件器物,都再现着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我们县根本没法跟阆中比。在历史上,易县恐怕连一个状元也没有出过。有可能出过个别的举人,一般考个秀才就差不多了。当时,考秀才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在昭化古城,曾参观考棚,由于自己记挂着太爷太奶的事儿,也就了解了考棚的详细概况。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分为考棚、贡院和皇宫大殿。礼部棚规注:“各省学政官出考,所属府州县其地未设试院,应搭席棚为号舍,名曰‘考棚’”。清代各府、直隶州在开科举士时设置临时性考场。清制童生的院试由学政到所属各府、直隶州主持。考棚是考秀才的场所。科举考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州县一般没有固定考试场所。临考试时,采用在县署大堂、仓库或租借民宅布置临时考场等办法。实在没有场所的,则搭席棚为号舍,所以称为考棚。考试时一人一号舍。考棚虽简易,非常设置,应急之际搭建席棚,但事关人才选拔,是地方的大事,作为要政处理。清道光年间前,昭化无考棚。“(1838)二月,举行童子试,在县署大堂设考场。应试童生不满三百人,生童自备桌凳。遇风吹雨淋,生童无法作文写字,十分艰苦。”署令毛士骥“恻然悯之”,心有所动,力图改观。于是他捐廉命工匠置造桌凳,每套桌长一尺五寸,宽按规格,两厢自“闰”字始编号至“生”字止共二百五号;讲堂东西自“丽”字始至“阙”字共计六十号;讲堂后添建过亭,左右得三十六号;小西偏自“珠”字至“光”字得三十一号;共计三百三十二号,考棚规模才俱备(毛士骥《龙门书院改设考棚记》)。当时的易县也可能盖了正式考棚。那么,考秀才也只能临时凑合将就。考棚是一方人文地标的的标识。无考棚,则意味着此地文化低迷,科甲不振。创建考棚一直是有志之士的夙愿。莅昭县令和管教育的官员煞费苦心,筹募资金。在昭化,同治甲子(1864),始创建正式考棚。昭化考棚为四合院落,有穿堂、过庭、礼堂及诸号舍,成为川北地区最大的县级考场,一时称盛。据传,院坝中心原有“联科及第”碑,现已不存。曾寅光和邬承枫两任县令曾筹款维修和培建。后来者也加倍完善维护。主要供原昭化县(含现广元、青川、剑阁)相关区域的童生应试。考棚设有门禁房,即搜身的地方;执事房,验明考生身份的地方;管房区,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即考室;大堂,是主持考务的地方,试后为阅卷场,又叫“至公堂”。“至公”就是最为公平,意在告诫阅卷者要秉公判卷。科举不拘一格,选拔了大量济世安邦的人才,造就了修齐治平的文官队伍,客观上为社会治理作出了贡献。考棚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融进了国民的心中,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人们比较重视。

据说,童生要考九天。考生是在保定贡院考的,据说只考一天。想当时太爷也吃了不少苦,不知费了多少心血,要走到确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必,太奶奶也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到后来,我家的家业败落,就成了“贫农”。好在,我爸和我妈在部队上还学到点文化 ,勉强“知书达理”。到了我这辈,总算有了读书的机会,读到了本科、成了高级政工师和陕西省电力公司监督专家;在解放军报、中国电力报等先后发表了十几万字的新闻作品和文艺作品;先后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合著、专著);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了《山雀》长篇小说,赓续了家族的传统和家风。奶奶屋里那些曾让我充满遐想的线装书虽已不知所踪(不知是毁于动乱还是流落他处),但那份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如同那棵大奶奶孤坟旁年年盛开的杏花,还有奶奶教我向鸡儿祈祷时那温暖的灯光,早已融入血脉,化作我笔下的涓涓细流。这或许就是太爷爷那“老童生”未能释放的才学,太奶奶那默默支撑的坚韧,以及奶奶那无尽的慈爱,在岁月长河中悄然传递、最终绽放的另一种形式吧。个人的奋斗终究难逃时代的潮汐,但家族精神与文化基因的薪火,却能在代代相传中,照亮后人前行的路。(原载微信号冀西文艺特约撰稿人)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