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秋,深圳福田 CBD 的写字楼楼顶,一座占地约 80 平方米的银白色起降平台正进行最后调试。平台边缘的 LED 屏滚动显示着 “eVTOL 起降点 001 号”,工作人员在地面铺设防滑涂层,无人机则在空中完成航线勘测。这一幕并非科幻场景,而是中国低
2025 年秋,深圳福田 CBD 的写字楼楼顶,一座占地约 80 平方米的银白色起降平台正进行最后调试。平台边缘的 LED 屏滚动显示着 “eVTOL 起降点 001 号”,工作人员在地面铺设防滑涂层,无人机则在空中完成航线勘测。这一幕并非科幻场景,而是中国低空经济从政策蓝图走向现实落地的缩影。作为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兴产业,低空经济在 2025 年迎来爆发期,1.5 万亿元市场规模与百万级岗位机会的浮现,正重塑未来交通与产业格局。
一、核心装备解码:eVTOL 与无人机撑起产业骨架
低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凝结在两类关键装备的技术突破中。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作为 “空中出租车” 的载体,彻底打破了传统航空器对跑道的依赖。在广州某研发中心的测试场,一架白色 eVTOL 正完成起降演示:流线型机身搭配 8 组旋翼,启动时噪音仅相当于家用吸尘器,离地 3 米后平稳悬停,随后以每小时 120 公里的速度沿预设航线飞行。这类飞行器采用电力驱动系统,每百公里能耗约为传统直升机的 1/5,且零排放的特性契合绿色发展需求。
但技术瓶颈仍待突破。当前量产的 eVTOL 电池能量密度仅为 285Wh/kg,远未达到满足长距离飞行所需的 400Wh/kg 标准,导致其续航普遍限制在 80-120 公里之间。某航空科技公司工程师透露,他们正联合高校攻关固态电池技术,若能实现突破,续航有望提升至 300 公里以上,届时从深圳宝安机场到东莞市区的 “飞的” 行程将缩短至 20 分钟。
无人机则构成了低空经济的另一大支柱。从新疆棉田作业的植保无人机,到深圳社区配送药品的物流无人机,不同场景下的机型呈现出鲜明差异。新疆石河子的棉田里,植保无人机以每秒 5 米的速度低空掠过,机翼下方的喷头精准喷洒农药,每亩地作业时间仅需 8 分钟,效率是人工的 30 倍。而在深圳南山区,物流无人机借助北斗导航系统,能精准降落在小区指定接收点,整个配送过程全程无接触,疫情期间这类无人机的配送量同比增长 200%。
截至 2025 年 9 月,国内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已突破 5 万家,其中无人机企业占比超七成。大疆、小鹏汇天等龙头企业形成技术引领,仅大疆一家就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 70% 以上的份额,其最新推出的行业级无人机搭载了 4K 高清摄像头与多光谱传感器,可同时完成地形测绘与数据采集。
二、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产业格局初现
低空经济的爆发,离不开政策体系的层层递进。2024 年 3 月,“低空经济” 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定位为 “新增长引擎”;2025 年 2 月,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提请审议,明确 “划分空域应当兼顾低空经济发展需要”,从法律层面为空域资源分配提供保障。国家发改委专门成立的 “低空经济发展司”,标志着产业进入顶层设计与政策落地协同推进的阶段。
地方层面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广东省以《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为框架,构建 “1+3+N” 发展平台,计划到 2026 年实现 3000 亿元产业规模。在深圳,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园区已集聚 200 余家企业,涵盖飞行器研发、空域管理、运营服务等全链条;珠海则聚焦整机制造,建设了国内首个 eVTOL 量产基地,年产能可达 500 架。
这种集聚效应使得近八成企业集中在东部与西部重点区域。广东省以 20.6% 的企业占比位居第一,四川凭借成渝地区的产业基础成为西南核心,江苏则依托长三角市场优势主攻低空物流与旅游。2025 年 1-8 月的行业采购数据显示,41.8% 的需求来自行业应用,27.9% 流向城市服务,其中电力巡检、农林植保、低空游览成为三大核心场景。
资本市场同样热度高涨。2024 年低空经济领域融资额超 300 亿元,重点投向 eVTOL 研发与低空智联网建设。某头部 eVTOL 企业 2025 年完成的 25 亿元融资中,6.5 亿元专门用于电池技术攻关与适航认证,企业负责人表示,资金将主要投入长续航电池与智能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
三、场景落地:从农田到城市的立体渗透
在广东清远的水稻种植基地,农户李师傅通过手机 APP 启动植保无人机。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飞行轨迹、药液余量与作业面积,短短一小时内,无人机便完成了 50 亩稻田的病虫害防治。“以前雇人打药,一天最多 10 亩,还得担心药液浪费,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操作。” 李师傅的体验并非个例,2025 年上半年,全国农业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已突破 10 亿亩次,渗透率较去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
城市服务领域的应用更具想象空间。广州推出的 “珠江低空游览航线”,采用 4 座轻型直升机,从广州塔起飞后沿珠江飞行,乘客可在空中俯瞰小蛮腰、猎德大桥等地标,全程 20 分钟的航程定价 399 元,周末场次需提前三天预约。在医疗应急领域,浙江某医院启用无人机配送急救药品,从药房到郊区急救点的配送时间从 40 分钟压缩至 12 分钟,已成功完成 120 余次紧急配送任务。
行业应用的深化正在创造新价值。国家电网在秦岭山区部署的巡检无人机,配备了红外热成像镜头,能精准识别线路老化、绝缘子破损等隐患,相比人工巡检效率提升 5 倍,且避免了山区作业的安全风险。物流企业则在偏远地区试点无人机配送,云南普洱的茶农通过无人机将鲜叶运往加工厂,运输时间缩短近一半,大大降低了鲜叶变质的风险。
这些场景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某物流企业负责人透露,城市低空配送仍面临航线审批复杂的问题,不同区域的飞行限制标准不统一,有时跨区配送需要提前三天报备。但随着 “动态空域分配” 机制的推进,通过 5G-A 技术实现空域资源灵活调配,这类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四、成长烦恼:技术、基建与人才的三重挑战
低空经济的高速发展背后,潜藏着亟待破解的瓶颈。技术层面,eVTOL 的动力系统与通信稳定性仍是核心难题。除了电池能量密度不足,高空强风、电磁干扰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飞行安全,某企业的测试数据显示,在风速超过 15 米 / 秒的条件下,eVTOL 的悬停精度会下降 30%。无人机领域则面临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问题,主控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率不足 60%。
基础设施的滞后同样制约发展。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在册的通用机场仅 449 个,不足美国的 11%,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城市起降设施更为稀缺,深圳、广州等试点城市的楼顶起降点不足 50 个,远不能满足规模化运营需求。低空智联网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5G-A 信号在高楼密集区域易出现盲区,影响飞行器的实时通信与导航精度。
人才缺口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掣肘。据测算,仅无人机飞手的缺口就达 20 万人,而 eVTOL 设计工程师、低空交通管理员等高端人才更为紧缺。无人机飞手需要通过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获取执照,且不同场景需不同资质,如植保飞手需掌握农作物病虫害知识,物流飞手要熟悉航线规划规则。某培训机构的数据显示,合格飞手的培训周期约 3 个月,月薪可达 8000-15000 元,但仍难以填补缺口。
高校与企业正联手破解人才难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增设了低空技术工程、无人机系统应用等专业,课程涵盖飞行器设计、空域管理、应急处置等内容。广东某职业技术学院与无人机企业合作开展 “订单式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实际作业项目,毕业考核合格后直接入职,首期学员就业率达 100%。
五、未来图景:万亿产业的就业与生活变革
低空经济的爆发不仅是技术革命,更将催生全新的就业生态。产业已形成研发、运营、基建、服务等多维度岗位体系:eVTOL 总体设计师需掌握空气动力学与电池技术,年薪普遍超 50 万元;垂直起降机场运营经理要熟悉设备维护与空域协调,一线城市月薪可达 2 万元;无人机维修技师专注于飞行器保养调试,技术熟练者供不应求。
新兴业态的涌现正创造更多可能性。低空旅游产品经理需结合区域特色设计航线,如西安推出的 “城墙 - 大雁塔” 低空观光线路,将历史景观与飞行体验结合;无人机保险产品经理则针对不同场景开发险种,如针对植保无人机的 “作业损失险”,已覆盖全国 80% 的植保团队。教育培训领域也迎来机遇,无人机飞行培训教员、低空经济课程开发师等岗位需求年均增长 40%。
对普通人而言,低空经济带来的变化已逐步显现。在深圳试点区域,居民通过 APP 预约 “飞的”,从南山科技园到宝安机场的行程仅需 15 分钟,费用约 200 元,相比地面交通节省近 1 小时。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扩大,业内预测 3-5 年内,“飞的” 价格有望降至每公里 3 元左右,进入大众消费范畴。
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正在打消公众顾虑。多地已推广无人机云监管平台,实现飞行计划报备、实时监控全覆盖,飞行器的飞行轨迹、速度、高度等数据可实时上传至监管中心。应急处置机制也在健全,广州建立的低空安全应急中心,能在 10 分钟内响应飞行器故障、空域冲突等突发事件。
深圳福田的起降平台旁,首架试运营的 eVTOL 正缓缓降落,舱门打开后,乘客走出机舱,对着镜头展示飞行体验报告。不远处的施工现场,工人正搭建新的起降点,钢筋骨架在阳光下勾勒出未来交通的轮廓。手机屏幕上,低空经济招聘专场的直播正在进行,主播详细介绍着无人机飞手的入职要求,弹幕里满是求职者的咨询留言。
你觉得未来几年,“打飞的” 能真正融入日常出行?若这种交通方式普及,你最想用它解决哪些生活难题?
来源:财经大会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