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8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她年轻、健康、颜值高,按理说离艾滋病应该很远。
可在某三甲医院的感染科,一份阳性报告打破了这个看似“安全”的假象。患者是一位27岁的空姐,平时作息规律、饮食健康,也从不酗酒吸毒,但最终却被确诊为HIV感染。
医生感到不解,深入询问后才发现,她对艾滋病存在7个严重误区,而这些误区,不仅她有,很多人也有。
她第一次听到“艾滋”两个字,反应是:“我不是那种人,怎么可能?”
这种想法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艾滋病只发生在吸毒者、性工作者或同性恋群体中,但事实上,这种观念早已过时。
根据《2023年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我国新发HIV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比已超过7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也就是说,普通异性恋人群,已成为HIV传播的主力。
艾滋病不是“道德病”,而是病毒传播的结果。只要有无保护的性行为,就有感染风险。
她告诉医生,自己只与一个男友有过关系,而且对方“看起来很健康”。
但问题就在这里,HIV感染初期往往没有症状,很多携带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看起来再“正常”的人,也可能是病毒携带者。
更关键的是,她和男友从未使用安全套,她以为彼此忠诚就是最好的保护,却忽视了最基本的防护措施。
医生解释,HIV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无保护性行为仍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感染初期,她没有任何不适,就没做过检查。直到身体开始频繁感冒、体重下降,才想到去医院。
那时,病毒早已在体内复制扩散,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期。
事实上,HIV潜伏期可长达8~10年,这段时间可能毫无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活动。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可以像慢性病一样长期管理,大大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而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发展到艾滋病期,治疗难度和经济负担都会大幅增加。
“我又不乱来,查那个干嘛?”
这是她最常说的一句话。
但国家疾控局早就明确提出:有过性行为史的人,尤其是换过伴侣的,建议每年进行一次HIV自愿咨询检测(VCT)。
目前,全国各地都有免费的检测点,很多医院也设有匿名检测窗口。检测方便、保密、安全,是避免艾滋病“隐性传播”的关键手段。
检测不是污名,而是对自己和伴侣负责的表现。
确诊后她一度拒绝抗病毒治疗,转而在网上搜索“中药排毒”“免疫疗法”等偏方。
结果不仅无效,还拖延了正规治疗时间。
目前,艾滋病尚无根治方法,但规范的抗病毒治疗(ART)可以有效控制病毒,降低传播风险,延缓疾病进展。
一旦确诊,尽早接受正规治疗是唯一科学选择。
“我是女生,应该不容易被传染吧?”
这是她最初的想法,却恰恰相反。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在异性性传播中,女性被感染的风险是男性的2~4倍。这是因为女性生殖道黏膜面积大、易损伤,病毒更容易进入体内。
同时,女性如果感染HIV,更容易在怀孕、分娩、哺乳期传播给孩子。整个生命周期的风险都被放大。所以,女性更需要警惕艾滋病,而不是掉以轻心。
很多人确诊后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别人怎么看”。
她也一样,一度拒绝告诉父母、朋友,甚至不敢去医院复查,怕身份暴露。
但现实是:艾滋病并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而歧视与隐瞒才是真正的“毒”。
《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HIV感染者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其身份信息。
唯有正视疾病、科学抗病,才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
这位空姐并不是“特例”,她只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个。
她的经历提醒我们:艾滋病离你我并不遥远,而无知与误解,才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无论你是谁、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有过性行为,就有必要了解和预防艾滋病。
愿每个人都从她的故事中多一点警觉、少一点侥幸。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医师浅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