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从军: 走进“三八线”非军事区, 岁月仿佛已停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9 08:13 1

摘要:如何评价朝鲜战争?这在各参战国的战争博物馆里,有着最直观的答案。从北京的“军博”到平壤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从华盛顿的“朝鲜战争退伍军人纪念馆”到首尔的“韩国战争纪念馆”。

作者简历

王从军,高级记者。北京广播学院(中传)新闻系77级,曾长期在政府媒体工作。

如何评价朝鲜战争?这在各参战国的战争博物馆里,有着最直观的答案。从北京的“军博”到平壤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从华盛顿的“朝鲜战争退伍军人纪念馆”到首尔的“韩国战争纪念馆”。

01

在“韩国战争纪念馆”,

看当年的敌人如何评说历史

2003年9月28日,我参加了大宇机床公司的采访后,来到汉城的“韩国战争纪念馆”(当时还不叫首尔)。

这座纪念馆位于汉江西面,门牌是龙山区梨泰院路29号。它的东侧是韩国国防部大楼,北面是美8军营房,这3组建筑物呈三角形分布,形成龙山洞一带的特殊氛围。这里既是城市,却又像战地,展馆示意图上描绘的褐色军队营帐图形,在柔和的淡绿背景上,泛着异样的冷色调。“美8军”与“梨泰院”这两个地名一路贯穿,恰好都在同一次旅行的停靠站上。

如此的地名组合,使人不禁感到,和平与战争,也许只隔着一条街。

这座战争纪念馆的建筑外墙,包围着花岗岩,像城堡一般。在宽阔的广场上,有两排旗帜在飘扬,一排是朝鲜战争的参战国国旗,另一排是参战部队各师团的军旗。按我们中国人的常识,韩军“白虎团”的那面团旗,肯定不会在这里。“奇袭白虎团”这部文艺作品,会解释它去了哪里。

那天,我走上纪念馆东门外高高的台阶,看见入口处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英文:“特别展览——朝鲜战争并没有结束”。从2003年7月10日到10月31日,这里将举行专门的活动,纪念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50周年。一座“朝鲜战争纪念碑”也在这一年建立。

之前,在我们来纪念馆的路上,北京大学毕业的韩国导游朴大成——他曾在韩国空军服役,他一次次地对我们说起“6·25战争”——这是他们对朝鲜战争的称呼,他反复阐述自己的观点:“到底是谁打响了第一枪?这还用说吗!”

我走进纪念馆的大厅里,看见一排头戴钢盔和军帽的军人雕像,有一群孩子从旁边走过。一个巨大的韩国鼓,无声胜有声般地矗立在鼓架上。

在展馆的长廊两边,是韩国和“联合国军”的阵亡者名字。按西方战争史家的统计,仅美国一方,就在这场战争中,阵亡军人54000名,失踪8100名。

我走过一个拱门,拿着一本参观手册。手册上写着一段话:“战争纪念馆展示了先祖、先辈们为国捐躯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足迹,并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物。展现了曾经雄居东亚的先祖们的英雄气慨和王者风范,叙述了举国上下万众齐心,同仇共忾,共御外侮的胜利之歌。同时又再现了国力削弱而失土后,为收复失地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护国历程,再现大韩民国所经历的战争风云和坚韧不拔的护国意志”。

这座战争纪念馆占地面积3万5千坪,设有多个展览室。包括“护国缅怀厅”“战争历史厅”“韩国战争厅”“联合国军参战纪念厅”“战争体验厅”“海外派兵厅”“国军发展厅”和“国防武器装备厅”。并且还拥有一个宽阔的和平广场和主题公园。

纪念馆里有不同的主题,而中国参观者最关心的内容,无疑是朝鲜战争。在展厅里,有许多历史照片和实物,它们被语言解说和文字介绍唤醒了记忆,成为传播官方战争观点的载体。

在一个展台上,陈列着一张泛黄的“战功表彰状”,上面写着:“步兵第17联队将兵一同右×檀纪四二八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未明北韩傀儡集团人民军不法三八线侵犯……”

展品里有一个麦克阿瑟用过的烟斗。展厅的屏幕上正在播放仁川登陆的影片,麦克阿瑟的镜头闪现。巨大的弹头和鱼雷的镜头,让人对昔日战争产生压迫感。看到志愿军身穿棉军装行军的镜头,这让我们这些观众,置身在异国他乡曾经的战场,产生异样的观感,“昨天的敌人在怎样看我们?”

在这座纪念馆的上万件展品中,有一种特殊展品,最能触动中国参观者的神经,那就是被敌方缴获的战利品。从军装、步枪到高射炮和坦克,战利品被双方视作各自胜利的象征。而展台前对于这些展品的评说文字,恰恰也就是对于战争的结论。

在一辆被缴获的苏联制造的M72摩托车前面,介绍文字写到:“M72由苏联在1941年模仿自德国军用摩托车宝马(BMW)R71摩托车,用于侦察、指挥、联络,附加额外座位,可以架设机枪,在东部山区为机动部队使用”。

面对这个展品,中国的参观者会想的更多。我们那一代人熟悉的国产“长江750”摩托车,所模仿的正是这辆苏制M72。没想到在它的背后,居然还有个宝马。

一款经典车型的传承和演变,其中所包含的东西,绝不仅仅是制造技术那么简单。透过这辆摩托车斑驳的车身,如同看见战场的硝烟,仍在车轮上掠过。不知这辆车都经历过什么样的战斗,也不知它原来的主人是什么命运。

在一辆被缴获的T-34-85坦克前,解说词这样写:“朝鲜战争爆发时,朝鲜军队将大约240辆苏制T-34-85坦克放在首位。这辆坦克在二战期间,作为苏联军队的主战坦克。朝鲜战争爆发时,由于没有对策,它成为韩国武装部队的恐怖。然而,由于美国空军的空中支援和坦克部队的运作,它很快就失去了威望”。

对一代中国人来说,曾经的T-34坦克,与“米格”飞机一样,代表着传奇与胜利。而此刻,它只是别人的战利品。

在一处展台上,美韩军队使用的M-1步枪与缴获的苏制莫辛纳甘步枪同框。解说词这样写:“M -1步枪是美国于1933年研制的步枪,在朝鲜战争期间被广泛用作美韩军队的制式步枪。它在火力上比以手动步枪为主要武器的共产党军队更具优势,朝鲜和中国军队主要使用苏制莫辛纳甘步枪,虽然它是一款老式手动步枪,但由于其设计简单、可靠性高,因此被广泛使用”。

还有一件军服的展品,名为“朝鲜战争中缴获的装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朝鲜战争期间,韩国陆军第2军第6师沿着朝鲜中部战线崎岖的山地持续北进,直至清川江谷地,占领了朝鲜地区。这场战役奠定了向鸭绿江畔推进的根据地。展出的文物包括当时缴获的朝鲜军队的装备和作战服。”

展厅里有一尊雕像,那上面是10名韩国士兵,呈战斗分队造型,钢盔闪闪发光。

而在另一个“兄弟像”的雕塑前,解说词这样写:“这是以国军军官的哥哥和人民军的弟弟在战场上奇迹般相逢的真实事件为基础塑造的。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骨肉不能团聚的民族悲剧,寄托着渴望民族和解与和平统一的心愿……”

纪念馆另一个主题展品,是朝鲜战争时美韩军队所使用的武器。包括谢尔曼坦克、M-36坦克歼击车、LVT-3C两栖登陆车、F-51D“野马”战斗机和F-86“佩刀”战斗机。

展馆外的空地上,陈列着一大片不同时期的武器装备,它们此刻寂静无声,但仍在参观者的想象里轰鸣。其中有M-113装甲运兵车、T-34坦克、SU76自行火炮等等。

我从纪念馆出来,离开展馆很远了,但仍觉得那些展品,还在七嘴八舌地说着一场场战斗,耳边回声不断。

在战争纪念馆外面广场上,人们的视线投向远方。此刻在这个国家,充满军事元素,有70多座美军基地,分布在城市和乡村间。F-16战斗机的尖啸轰鸣,不时在汉城的上空划过,好像仍在延续着那场战争的回声。飞机来自不远处的群山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汉城以南约180 公里的群山镇,与黄海接壤。

我回到汽车上,看着手里的两个铝壳打火机,它们都是在展馆里买的纪念品。其中一个刻着美军参战部队的番号和所在州名录,另一个是在朝鲜半岛地图和38度线图案侧面,写着这样一段话:“朝鲜战争共进行了3年1个月2天18小时,停火时间为1953年7月27日下午10点。”“三八线确立的非军事区为211英里和155英里的范围,战争没有结束,只是停火”。

我记住了三个大写字母DMZ——非军事区。还记住了展厅里的一句英文:“Freedom is not Free”——韩国人将其译为“自由并非凭空而来”。

02

从“统一村”走进非军事区,

体验凝固的历史

2006年4月,我们一队中国记者应韩国斗山公司邀请,到首尔参加国际机床展览会。其中有一天,按照公司安排,我们来到“三八线”非军事区(DMZ)参观。板门店是这里最著名的地标,距离首尔约52公里。在这里的“停战村”,非军事区双方的军人,隔着一道水泥线相视而立,一年又一年,也不知啥时候是个头。

那是一个油菜花开放的季节,我们乘车来到了非军事区“统一村”的入口处,韩军第21步兵团全副武装的士兵,还有受雇于美军的KSC保安人员拦住汽车,登车检查护照。

然后,我们的汽车继续向前,沿着起伏的公路,经过一处韩军工程兵部队的营房,来到临津阁公园。几年前,我曾经站在朝鲜的土地上,从北方向南方看,现在换了个位置,从南方向北方看。

在2000年元旦开通的“自由桥”旁,岗亭里站着两名身着迷彩服和钢盔的持枪士兵,他们向游人挥着手,示意这里禁止摄影。不过,我们之前拍了也就拍了,并没有人追着要求删图。在桥中央的隔离路障上,挂满了条幅和纪念物。不远处,一座铁桥连同铁轨,跨过沙川江伸向北方。

非军事区的景观,除了地面部分,其实最神秘的部分还是在地下,那就是著名的“地下隧道”。看现场中文介绍,多年前,在非军事区地下,朝鲜挖掘了4条隧道,为战争做准备,直至后来被发现。如今,这些被韩方称为“侵略隧道”的特殊工程,成为另类旅游景点。

我们头戴防护盔,进入漫长的“第三隧道”。沿着由现代公司施工的坡道,我们摸索着前行,四周灯光昏黄,岩缝滴水,低矮的洞顶不时碰上头盔。这里的介绍文字说:“第三隧道是1978年10月17日发现的。在探查过程中,地下水喷涌而出,使其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被发现的地点位于距板门店南方4公里处,距首尔不过52公里,与第一、第二隧道相比更具威胁性。其宽2米、高2米,距地面平均为73米,共挖掘了1635米,南面设置了3个出口,具有每小时运送武装兵力3万名的战略能力”。不过,这看上去狭窄的通道,能否具有如此大的通行能力,不知是如何计算的。

参观者从潮湿的地下回到阳光里,我手里捡了一块地下的岩石,上面的泥沙已经被地下泉水冲净,包裹它的是一张皱皱的“DMZ介绍”。我们面前的非军事区,只有旷野与森林,山峦与盆地,没有人影。

非军事区的自然地理和战争遗迹,形成独一无二的“战地风景”,与各种“国家公园”完全不同。来这里的各国游客不少,但每个人看到的想到的各不相同。

据资料介绍,非军事区是朝鲜半岛上的一条缓冲区域,以北纬38度线为中心,南北各退2公里,形成了一条宽约4公里、长达248公里的地带,于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建立。这里是世界上最高度军事化的地区之一。

在非军事区内,南北双方各自留下一个纯象征意义的村庄,即韩国的自由村和朝鲜的和平村。在韩方一侧,自由村实施宵禁,居民晚上七点后离家需要获得许可。

据介绍,这条弯弯曲曲的非军事区里,布有200万枚地雷。沿韩国一侧的铁丝网,每隔10米左右,就有一枚“克莱莫”地雷。双方被数层带刺钢丝网隔离,还有饵雷和电子传感器。每隔约100米或200米,就有武装警卫监视。所有从非军事区出来的道路上,都设有反坦克障碍物。

我们面前的这块土地上,过去的50多年里,一直禁止外人进入。平民的田园变成了布满地雷、碉堡和哨岗的无人区,并被带倒钩的铁丝网围起来。非军事区外,垒起了4米高的围墙。

曾有西方记者这样写:“在非军事区的两边,百万大军严阵以待”。

在非军事区的一间放映室里,屏幕上播放着纪录片,用英汉日三种语言,讲述着来自朝鲜的威胁。其中有“闪电石行动”、“斧头事件”和朝鲜劳动党联络局通过临津江进行的“间谍渗透”。

过去,非军事区的土地上,曾经是村庄和农田,现在只有雷区、碉堡和岗楼。

如今的非军事区,居然成为野生动物和植物的天堂。当然,也有动物因为踩上地雷而受伤。我读过美联社记者这样的描写:“在朝韩边境的非军事区里,野猪一家正往一个军事基地走去,寻找它们的下午茶点。在路的另一边,獐子跑进了布有地雷的森林里”。

据说,该地区环绕着高耸的山脉、连绵的低地和沿海湿地,是朝鲜半岛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数百种鸟类在此过冬,其中至少有2种濒危鸟类——白颈鹤和红冠鹤。这里居住着50余种哺乳动物,包括稀有的亚洲黑熊、金钱豹。有人根据足迹和排泄物判断还有东北虎。1000多种植物在这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听说当时韩国政府想把这里申报世界遗产,正期望平壤方面的合作。

我们来到都罗山瞭望台,这里是韩国最北端的对朝鲜观察点。隔着广阔的山间开阔地,对面是朝鲜的村庄,用望远镜还可以远眺开城,甚至看到那里的金日成铜像。在强风劲吹的瞭望台上,人们争相和执勤的韩国士兵合影。

都罗山车站离非军事区700米,是韩国最北端的国际车站。游客需要在临津阁站获得许可后才能够前往参观。铁路从这里一直延伸到朝鲜平壤,因此也被视为“未来统一的交融点”。

眺望远处,都罗山风景美丽,“‌不归桥”‌横跨沙川江。当时在南北“6.15”高峰会谈后,京义线铁路将通过这里。于是,在2001年7月31日,这里被定名为都罗山站。它将连接南北铁路大动脉,成为进入西伯利亚和欧洲的纽带。一块站牌上写着距离南北两方的里程:首尔—52KM、平壤—209KM。

在都罗山车站的大厅里,陈列着一截水泥铁路路枕,那上面是2002年2月20日,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在此地的亲笔签字:“MAY THIS RAILROAD UNITE KOREAN——愿这条铁路联结全朝鲜”。

来源:玉宇清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