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汽车圈的三季度成绩单陆续公布,不少数据看得人心里踏实。比亚迪单季净赚116亿,赛力斯股价两个月涨了271%,算上其他表现突出的企业,一共有17家车企交出了像样的答卷。这可不是碰巧赶上的好行情,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实实在在的进步。
最近汽车圈的三季度成绩单陆续公布,不少数据看得人心里踏实。比亚迪单季净赚116亿,赛力斯股价两个月涨了271%,算上其他表现突出的企业,一共有17家车企交出了像样的答卷。这可不是碰巧赶上的好行情,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实实在在的进步。
先说说大环境,现在车市的底子是真扎实。2025年前9个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33.3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都涨了12%以上,而且已经连续五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__LINK_ICON]。尤其是9月份,单月产销首次突破3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327.6万和322.6万辆,同比增幅更是超过14%,创下了历史同期新高。
新能源汽车的表现更亮眼,前三季度产销量都超1100万辆,同比增长超30%,占新车总销量的46.1%;9月份单月渗透率都快到50%了,达到49.7%[__LINK_ICON]。这说明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是真上来了,不是靠政策硬推的。而且不光国内卖得好,出口也很给力,前九个月汽车出口量达495万辆,同比增长14.8%,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75.8万辆,增速高达89.4%,中国车正在实实在在走向世界。
这样的好势头,政策托底帮了大忙。近期工信部明确要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重点提升优质供给能力,推动行业质和量的双提升。政策里不光有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这样的实惠,还提了要补换电设施的短板,推进县乡地区"乡乡全覆盖",这些都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更关键的是,政策还规范竞争秩序,治理低价恶性竞争、虚假宣传,让企业能安心搞创新,这才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亚迪的116亿净利润就很有底气。三季度它营收2011.25亿元,同比增长18.12%,这份成绩是"技术+市场"一起发力的结果。在10-15万元的家用车市场,比亚迪占有率超过30%,牢牢抓住了主流消费群体;高端品牌仰望单季交付突破1.2万辆,说明高端市场也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从"走量"到"量利双收"的转变。
技术投入更是比亚迪的硬实力。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就有333亿元,全年预计超过542亿元。像新一代刀片电池、e平台3.0这些核心技术不断升级,既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又把成本控制得更合理。而且比亚迪自己掌控了从上游到下游的核心环节,不用在零部件上受制于人,这种能力在竞争中特别吃香。海外市场增长也很猛,同比增幅65%,全球化的效果已经显出来了。
再说说赛力斯,股价从9月24日到10月中旬涨了271%,总市值突破2600亿元,这可不是炒出来的,全靠实打实的利好撑着。首先是和华为的深度合作,斥资115亿元收购引望智能10%股权,拿到了ADS 3.0智能驾驶系统的优先使用权,智能驾驶这块的竞争力一下就上去了。其次,港股上市备案获批,估值体系能重构,吸引了更多资本关注。
最关键的还是产品卖得好。新款问界M7 9月23日上市,两周内不可退订单就超7万台,转化率能到30%。美银美林都上调了它的目标价,预计三季度净利润能到30亿元,单车净利润2.4万元。现在新M7最大月产能能到3万台,四季度想卖9万台的目标也不是空谈,实实在在的订单才是股价上涨的根本。而从全年看,赛力斯2024年已经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55亿到60亿元,彻底告别了连续四年的亏损状态。
除了这两家,还有15家车企的表现也很突出。长城汽车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长15%~24%,2024年全年净利润更是达到124亿到130亿元,同比增幅最高85.14%。这背后一方面是坦克、魏牌等高价值车型带动,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增长37.1%,另一方面海外市场贡献巨大,2024年海外销量45.3万辆,占比达37%,而海外毛利率比国内高出不少。吉利汽车三季度净利润增速62%~70%,零跑、小鹏这些新势力也很亮眼,零跑增速142%~144%,小鹏也有91%~92%的增幅。
不过得客观说,行业里也有分化。理想、江淮等车企三季度净利润出现下滑,理想的降幅甚至达到91%~95%。这说明市场竞争确实在加剧,光靠噱头没用,得真有实力才行。而且成本压力也不容忽视,三季度传统车原材料价格指数环比涨了4.2%,新能源车原材料指数涨了3.2%,海运价格更是涨了21.2%,这些都给车企盈利带来了挑战。
可能有人会问,车企集体向好的核心原因是什么?政策支持是一方面,但更关键的是企业自己肯下功夫。现在自主品牌在国内零售份额达到66.2%,新能源领域渗透率更是高达76%,而合资品牌零售基本持平,豪华品牌还下降了13.6%,这说明中国品牌是靠实力赢的。像比亚迪一年砸几百亿搞研发,赛力斯在智能驾驶上找突破,长城汽车深耕海外市场,都是主动求变的体现。
赛力斯的发展其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从做弹簧起家,到生产微型面包车,再到现在聚焦新能源和智能驾驶,每一步都踩在了产业升级的节点上。2024年它净利润就有47.4亿元,和几年前比简直脱胎换骨,这种成长不是靠运气,是靠产品和技术一点点攒出来的。长城汽车也是如此,通过高端化和全球化两条腿走路,硬是在激烈竞争中打开了新空间。
17家车企的亮眼表现,本质上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缩影。从比亚迪的技术深耕,到赛力斯的生态合作;从长城汽车的海外突围,到新势力的快速成长,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这种进步不是个例,而是整个行业的共同成长,前9个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占比达到69%,同比又涨了5.1个百分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按照现在的势头,今年汽车销量突破3230万辆的目标很有希望,新能源汽车占比也可能真的过半。对于消费者来说,车企竞争越充分,能买到的高性价比、高配置车型就越多;对于国家来说,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它的强势发展能带动上下游无数企业,从零部件到充电设施,从研发到制造,形成一整条强大的产业链。
中国汽车正在告别"低质低价"的旧标签,用技术和实力赢得尊重。这些实实在在的业绩数据,不是靠炒作出来的,是靠一天天干出来的。未来只要继续保持这份务实和创新的劲头,中国汽车产业肯定还能交出更漂亮的成绩单,这才是最让人期待的正能量。
来源:小张老师一点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