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规范场论”照亮现代物理天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8 21:38 1

摘要:清华园照澜园的"归根居"前,那棵先生亲手栽种的玉兰树还缀着晨露,窗台上的手稿却永远停在了未完成的公式里。10月18日午时的消息传开时,清华大学科学馆前很快聚起了自发悼念的人群,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攥着泛黄的讲义,有刚上完早课的物理系学生抱着课本默默流泪,他们手里

清华园照澜园的"归根居"前,那棵先生亲手栽种的玉兰树还缀着晨露,窗台上的手稿却永远停在了未完成的公式里。10月18日午时的消息传开时,清华大学科学馆前很快聚起了自发悼念的人群,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攥着泛黄的讲义,有刚上完早课的物理系学生抱着课本默默流泪,他们手里的鲜花越堆越高,把"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题字围得严严实实。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科学巨擘,人生的起点就藏在清华园的时光里。1929年,7岁的杨振宁跟着任清华算学系教授的父亲杨武之住进园子里,第一次在图书馆翻到诺贝尔奖得主的传记,就转头对父母说"将来我也要拿这个奖"。父亲在照片背后悄悄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这份期许后来真的长成了参天大树。1938年,抗战烽火里的西南联大接纳了这位少年,他在这里创下的成绩至今无人超越——英文考试拿了80分,把第二名的许渊冲甩下1分,吴大猷和王竹溪两位先生一眼看中他的天赋,直接将他领进了理论物的大门 。

1957年的斯德哥尔摩颁奖典礼,成了全球华人的集体记忆。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首次站上诺贝尔科学奖的领奖台。消息传到北京,父亲杨武之激动地对子女们说:"不要小看这件事,它至少让中国人敢跟西方人在科学上一争短长了"。很少有人清楚,这个颠覆性理论的诞生有多曲折。当时物理学界公认"宇称守恒"是铁律,杨振宁却从实验数据的异常中嗅到了疑点,他和李政道熬了无数个通宵推导公式,最终提出的实验方案被吴健雄团队 证实,直接改写了粒子物理的基础理论 。

但真正奠定他"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地位的,是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这个被称作"杨-米尔斯理论"的成果,后来成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统一了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其重要性堪比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更神奇的是,这一物理理论还深刻影响了数学发展,直接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新领域的兴起。2017年清华的直播活动里,超过170万人在线听他讲解这个理论,弹幕里满是"原来现代物理是这样的"惊叹,没人想到95岁的老人还能把尖端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

对杨振宁而言,科学成就之外,更看重的是为祖国打破自卑的枷锁。1971年他首次回国,在人民大会堂见到周恩来总理,第一句话就建议"中国必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这句话被迅速落实,停摆多年的物理研究所陆续恢复,一批青年学者得以重新踏上科研路。1980年他在纽约成立教育交流委员会,掏自己的钱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两弹一星、航天工程的骨干力量。南开大学葛墨林院士说,先生做这些事从不愿声张,很多资助都是匿名,直到受助者多年后回国才知情 。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到清华任教。他把美国的房产捐给学校,自己分文不取年薪,还四处奔走为高等研究院筹措了1亿多元资金。2004年秋天,82岁的他站上了大一新生的讲台,每周两次讲授"大学物理",课间5分钟的休息时间总被学生围住提问,他干脆站着继续讲,一讲就是一学期。有外校老师慕名旁听,发现这位诺奖得主的板书比教科书还工整,例题从基础到前沿层层递进,连公式的标点都毫不含糊 。

他为清华招揽人才的劲头,在学术界传为美谈。林家翘、姚期智这些世界级科学家,都是被他三顾茅庐请回来的;王小云、张首晟等青年才俊,也因他的感召选择扎根中国。姚期智后来回忆,当初杨振宁亲自飞到美国,跟他聊了三个通宵,不是谈待遇,而是讲"中国理科需要重振辉煌"的愿景。在他的推动下,清华高研院很快成了国际知名的学术高地,冷原子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迅速崛起。2015年,83岁的他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中科院为此专门制定了外籍院士转本土院士的暂行办法,这在学部历史上是头一遭 。

这位科学巨擘的生活里,藏着不为人知的温情。2004年与翁帆结婚时,82岁的他面对舆论争议,只平静地说"我们是灵魂伴侣"。两人在"归根居"的日子简单而纯粹,墙上挂着各地出游的合影,翁帆说先生给了她"象牙塔中的象牙塔",而杨振宁则称妻子是"上帝给我的最后礼物"。在杨澜的访谈里,他坦然谈起身后事:"等我离开,翁帆可以再结婚,我不会用牺牲两个字要求她",这份通透让许多人重新理解了爱情的本质。对学生,他更是毫无架子。2011年南开大学的活动上,婉拒了所有媒体采访的他,却耐心回答了学生记者的稚嫩问题,从冷原子物理前沿讲到科研人际关系,临走前还一一满足了合影请求 。

杨振宁的一生,始终围着"祖国"二字打转。1971年见到挚友邓稼先,得知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造出的,这位从不轻易落泪的科学家当场泣不成声。1997年到2005年间,他先后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力主发展自由电子激光,最终促成了中国相关装置的建成,这份建言被视作"历史性贡献"。2021年百岁华诞时,他在致辞里反复念着邓稼先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他晚年最常说的话是:"我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拿了诺奖,而是帮中国人克服了觉得自己不如外国人心理" 。

那些质疑声曾围绕着他,却从未动摇他的初心。有人曾对他的回国时机说三道四,却忽略了他二十多年来为清华筹措的资金、招揽的人才;有人纠结于他的婚姻,却没看见他与翁帆二十余年相濡以沫的平静。他从不辩解,只是用行动说话:90多岁还在科学馆查资料,80多岁捐出2000余件文献建资料室,直到生命最后几年,仍在为中国基础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国际编号3421号的"杨振宁星"还在天际闪耀,他留下的不仅是三大物理理论丰碑,更是一种"扎根故土、仰望星空"的精神。

先生的离去,不是物理学的终点,而是薪火相传的起点。清华物理系的新生们还在翻看他当年的讲义,高研院的学者们接过了他未竟的研究,那些被他资助过的科学家正在培养新一代人才。他曾说自己的人生是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走了很远的路,最终还是回来了。这个圆里,装着科学的真理,装着家国的深情,更装着中国人的底气。

杨振宁先生用百年人生证明,真正的大师从来都是既懂宇宙规律,又怀人间温度。他的学术成就照亮了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他的家国情怀温暖了一个民族的心灵。这样的生命,永远不会真正落幕。

来源:淼淼、淼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