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某中学的监控画面一曝光,直接炸穿了热搜——女生因为和男同学起矛盾,抬手就泼了对方两瓶饮料,褐色的液体顺着男生的校服往下淌,狼狈得刺眼。可比泼饮料更扎心的是她嚣张的嘶吼:“你知道我爸干什么的!”男生被激怒后勒住女生,直到同学冲上来拉开,这场闹剧才收场。
上海某中学的监控画面一曝光,直接炸穿了热搜——女生因为和男同学起矛盾,抬手就泼了对方两瓶饮料,褐色的液体顺着男生的校服往下淌,狼狈得刺眼。可比泼饮料更扎心的是她嚣张的嘶吼:“你知道我爸干什么的!”男生被激怒后勒住女生,直到同学冲上来拉开,这场闹剧才收场。
评论区里吵翻了天,但没人真的纠结“女生泼饮料该不该”“男生勒人对不对”——所有人的火都烧向了那句“你知道我爸干什么的!”。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爸有本事,我就算动手了也没人敢把我怎么样。咱就想问一句:什么时候起,父母的身份,成了孩子在校园里撒野的“免罪金牌”?
一句“拼爹”炸穿热搜:身份特权,正在腐蚀孩子的三观
先别急着骂这个女生“没教养”,咱得扒透这事儿的根子——那句脱口而出的“拼爹”,不是一时冲动的气话,是刻进骨子里的特权思维。她潜意识里就认定,“我爸的地位”能覆盖“我的错误”,能用身份压过道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4年发布的《校园冲突与价值观调查》里有组数据特别扎眼:在12-18岁青少年的冲突事件中,有32.7%的施暴者会在冲突中提及“父母的职业/地位”,其中初中生占比高达41.2%。更让人揪心的是,有28.9%的孩子认为“爸妈有本事,自己犯错后更容易被原谅”。
这不是个例,是正在蔓延的“特权病菌”。前阵子还有个小学家长群的聊天记录被曝光,孩子在学校推搡同学,老师沟通时,家长直接甩一句“我老公是某局的,这点小事你别小题大做”;去年北京某中学的学生霸凌同学,录视频时还对着镜头喊“我妈是校长的朋友,你们敢告老师试试”。
这些孩子压根没搞懂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校园是教“做人”的地方,不是比“拼爹”的赛场;同学之间讲的是“道理”,不是“背景”。当一个孩子把父母的身份当成自己的“武器”,他就已经输掉了最宝贵的东西——独立的人格和对规则的敬畏。
那些“靠爹”的孩子,到底赢了什么?
有人可能会抬杠:“人家有爹可拼,本来就比普通人赢在起跑线上啊。”可咱掰扯掰扯,那些靠爹耍横的孩子,真的“赢”了吗?
2023年某知名高校的退学名单里,有个男生的经历很典型。他高考时靠父母的“关系”走了特殊渠道入学,进了学校就一副“老子最牛”的样子:逃课、挂科、和同学吵架时张口就说“我爸能让你毕不了业”。结果大二时,他因为作弊被抓,父母想再找关系“摆平”,可学校这次铁了心,直接把他退学。离开父母的庇护后,他连普通的专升本考试都考不过,最后只能去打零工。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教授在《青少年特权教育警示录》里指出:长期依赖父母特权的孩子,会形成“能力退化症”——他们既不会解决问题,也不会承担责任,更学不会尊重他人。就像温室里的花,看似光鲜,一旦离开温室,风一吹就倒。
反倒是那些没爹可拼的孩子,更懂得“规则”二字的重量。我朋友是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她班里有个男生,父母是外卖员,有次和同学闹矛盾,把对方的笔袋摔了。男生没找任何借口,当天就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新的笔袋道歉,还主动找老师写检讨。后来这个男生考上了985,面试时HR问他“遇到冲突怎么解决”,他说“先认错,再担责,讲道理”——这话比任何“我爸干什么的”都有分量。
说白了,父母的身份是“附加题”,不是“必答题”;真正决定一个人走多远的,是他自己的人品和能力。靠爹拼来的“面子”,终究是虚的;靠自己挣来的“里子”,才是实的。那些把爹当“靠山”的孩子,终有一天会发现,这座“靠山”早晚会倒,而自己早已没了走路的能力。
拼爹背后的真相:父母的“溺爱式撑腰”,是最毒的毒药
孩子的“拼爹”思维,从来不是凭空长出来的——病根,在父母身上。
有个扎心的调查数据:在存在“身份炫耀”行为的青少年中,83.5%的家长有过这些行为:孩子犯错后第一时间“找关系”摆平,从不让孩子承担后果;和别人发生矛盾时,不管对错都先“护犊子”;平时聊天时,总把“我爸/我妈多厉害”挂在嘴边“教育”孩子。
上海这场校园冲突里,女生喊出“你知道我爸干什么的!”,大概率是平时听多了父母的“吹牛”,或者亲眼见过父母用身份解决问题。她潜意识里就觉得:“我爸的本事,就是我的本事;我爸的地位,就是我的地位。”
可这些父母忘了:你今天用身份给孩子“撑腰”,明天孩子就会用身份给自己“招祸”。去年河南有个老板,儿子在小区里开车撞了人,他第一时间不是让儿子道歉赔偿,而是找关系把事情“压下去”。结果儿子觉得“撞人也没事”,后来开着改装车在马路上飙车,撞了三个行人,直接被判了刑。老板在法庭上哭着说“我不该护着他”,可再后悔也没用了。
真正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把自己的身份当成孩子的“保护伞”。董宇辉在采访里说,他小时候和同学打架,不管对错,他爸都先让他道歉,然后问他“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后来他成了顶流主播,遇到网络暴力时,既不骂街也不甩背景,而是用“温柔的力量”讲道理——这就是父母教给他的“规则感”。
所以啊,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撑腰”,不是给他拼来多少特权,而是教他懂规则、明事理、有担当。让他知道:做错了事要道歉,伤害了人要赔偿,遇到矛盾要讲道理——这些朴素的道理,比任何“我爸干什么的”都管用。
别让“特权思维”,毁了下一代的价值观
有人说,上海这场校园冲突之所以能炸上热搜,是因为它戳中了所有人的痛点——我们讨厌的不是“有爹可拼”,而是“用爹耍横”;我们反感的不是“身份差异”,而是“特权凌驾于规则之上”。
在这个社会里,确实有人比我们有钱、有地位、有背景,但“人生而平等”不是一句空话——平等的是对规则的遵守,是对他人的尊重,是对责任的承担。不管你爸是老板还是局长,不管你家多有钱,在学校里,你就是个学生;在社会上,你就是个普通人,犯了错就要受罚,伤了人就要担责。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24年的公益报告里有组数据:在“00后”和“10后”中,有76.3%的孩子认为“靠自己比靠父母更光荣”,有81.5%的孩子反感“用背景压人”。这说明,绝大多数孩子的价值观是正的,他们渴望的是“公平”,不是“特权”。
那些还在给孩子灌输“拼爹”思维的父母,真该醒醒了:你今天给孩子的“特权”,就是明天扎向他的“刀子”;你今天教他用身份耍横,明天社会就会教他怎么“做人”。校园里的一句“你知道我爸干什么的”,看似是小矛盾,实则是大问题——它暴露的是特权思维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腐蚀,是家庭教育的跑偏。
最后想对所有孩子说一句:别把父母的身份当成自己的资本,因为那不是你的;也别羡慕别人有“爹”可拼,因为你自己就可以成为自己的“靠山”。当你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当你用讲道理代替耍横,当你用担当覆盖侥幸——你比任何“有爹可拼”的人都更牛。
来源:老犟爱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