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学用贯通文化产业专才班”学员,赴江苏省5市开展为期7天的“移动课堂”研学活动,旨在推动学员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产业实践,致力于将“江苏经验”转化为推动乐清共同富裕的“本土方案”。
日前,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学用贯通文化产业专才班”学员,赴江苏省5市开展为期7天的“移动课堂”研学活动,旨在推动学员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产业实践,致力于将“江苏经验”转化为推动乐清共同富裕的“本土方案”。
本次研学目标明确,实践导向鲜明。江南大学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院长曹鸣在欢迎致辞中指出:“非遗的出路不在博物馆,而在产业链。”乐清市农业农村教育培训中心则要求学员“带一个课题出发、带一套方案回家”,将研学所见直接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计划。
行程中,学员们沉浸于非遗技艺的活化现场。在无锡惠山古镇,惠山泥人、精微绣等非遗项目与直播、潮玩的碰撞,激发了学员们对“非遗+电商”的创业构想。在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潇笠以紫砂诠释现代美学的实践,促使学员们围绕“紫砂+工业设计+文旅”敲定了多个跨界开发意向。
南通之行展现了非遗经济新生态的构建。从蓝印花布博物馆内体验22道工序的匠心,到富美帽饰博物馆里见证传统布料变为时尚单品,一条“非遗+设计+会展”的完整产业链清晰呈现。当地“党支部+公司+农户”与“非遗工坊+直播基地”的创新模式,更成为学员们眼中可复制的“共富模板”。
在扬州,数字化技术为非遗注入新活力。非遗珍宝馆的“数字化技艺库”、大运河博物馆的“沉浸式运河展”,都拓宽了学员们的思路,纷纷计划借助数字手段推动非遗市场拓展。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的“绣品一条街+云上绣房”模式,实现了线下体验与线上交易的融合,为传统工艺开辟了新销路。此模式当即启发了乐清花边产业学员,计划引入AI设计打造柔性供应链。
行程结束,学习并未止步。学员微信群中,“返程作业”的讨论迅速刷屏。大家约定,要将所学“翻译”成乐清版本,让非遗不仅活在博物馆,更要活在生产线、直播间和乡亲们的钱包里——让古韵兼具颜值与产值,使文化通过产业真正活在当下、火在未来。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