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盛近期推出新目标价及数据模型,结合路透社、彭博社等媒体信息可见,在全球AI宏大叙事下,台积电已突破传统制造商角色,成为AI产业链最关键一环,其战略价值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跃升为全球AI发展的核心枢纽。
高盛近期推出新目标价及数据模型,结合路透社、彭博社等媒体信息可见,在全球AI宏大叙事下,台积电已突破传统制造商角色,成为AI产业链最关键一环,其战略价值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跃升为全球AI发展的核心枢纽。
全球市场对台积电的追捧,源于三大核心逻辑。
从市场表现看,台积电ADR溢价达2002年以来历史高点,年内涨幅54%,显著超越台北上市股票38%的涨幅,这一价差反映全球投资者对其AI供应链地位的认可——彭博社指出,此现象凸显国际投资者比本地投资者更乐观。
期权市场看涨合约成本攀升至年内最高,显示机构投资者押注更大上涨空间,而财务数据则为乐观情绪提供支撑。
高盛研报显示,台积电三季度营收9899亿新台币,同比增30.3%、环比增6%;净利润4523亿新台币,同比激增39.1%;毛利率59.5%,超市场预期且较上季度提升84个基点。
其2025年美元计价营收增长预期,已从30%上调至30%中段区间(年内第二次上调),更关键的是业务结构转变:高性能计算部门(AI与5G核心领域)营收占比,从2024年52%升至57%,管理层明确表示AI相关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技术护城河上,台积电在先进制程节点近乎垄断。
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份额67.1%,领先第二名59个百分点;AI领域市场份额超90%,几乎垄断全球先进逻辑芯片制造。技术路线上,3纳米制程为当前最先进量产技术,较5纳米性能提升15%、功耗降低30%,已贡献22%晶圆营收;2纳米技术2025年下半年量产,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10%-15%;专为数据中心设计的1.6纳米技术2026年量产。
高盛预计2纳米营收爬坡速度快于3纳米,2027年将推动台积电进入新增长周期。
此外,其科沃斯技术是AI芯片供应链关键瓶颈,为英伟达Blackwell等旗舰产品必备,产能扩张力度强劲:2025年计划产能67.5万片晶圆(同比增110%),2026年120万片,2027年174万片,即便如此产能缺口仍紧张,且英伟达已锁定其60%客户市场产能。
客户结构上,台积电客户名单堪称“AI阵营全家福”:英伟达全系列AI加速器由其代工,苹果最新芯片采用3纳米增强版制程,高通等也转投其门下以获更高良率与能效。
北美客户占其三季度营收76%,深度依赖成定价权基础——即便3纳米制程定价较5纳米高25%,客户仍愿意支付。
地缘政治层面,台积电超90%产能在台湾,使其成为地缘风险焦点。
为应对挑战,其推进全球布局: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获税收抵免,将引入2纳米、3纳米制程;日本熊本基地专注先进封装;德国工厂服务欧洲市场。
虽海外建厂成本比台湾高20%-25%,可能影响毛利率,但CFO强调定价权与长期需求可抵消压力,高盛也指出毛利率影响已从2-3个百分点收窄至1-2个百分点。
估值上,台积电远期市盈率25-27倍,低于美国半导体行业平均36倍、同行平均62倍,高盛目标价隐含15.8%上行空间。
当前AI发展尚处早期(相当于iPhone3/4阶段),其2025-2027年营收复合增长率23.4%,长期AI营收增长目标40%以上,即便瑞银也承认强劲AI需求使其免受传统半导体周期影响。
综上,台积电的AI时代地位可用“不可替代性、供需失衡、结构性增长”概括。它既是科技巨头先进芯片的唯一供应商,也是AI基础设施的物理基础。
ADR高溢价、期权看涨情绪、业绩指引上调等信号均表明,全球投资者正重新定价——台积电已非单纯代工厂,而是AI革命核心基础设施提供商,如其技术领导力与执行力,使其更能捕捉长期结构性增长机会。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