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姚明抱着上奥运的抗震小英雄,曾发誓考上清华,17年后成了这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8 10:42 1

摘要:“被称为‘抗震小英雄’的林浩,一度称为08年汶川地震中的‘符号’,至今都令人佩服不已。”

“被称为‘抗震小英雄’的林浩,一度称为08年汶川地震中的‘符号’,至今都令人佩服不已。”

曾经的林浩,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要考清华,还要当建筑家。

然而,如今17年过去,他的梦想却一个都没实现,反而成了另外一副模样。

9岁班长的生死抉择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四川汶川映秀镇的小学教室里,9岁的林浩正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

他是二年级的班长,胸前的红领巾被风吹得轻轻晃,谁也没料到,一场灭顶之灾正在逼近。

突然,教室的桌子开始剧烈摇晃,黑板上的粉笔灰哗哗往下掉。

老师嘶吼着让大家有序撤离,林浩脑子飞速转,想起平时演练时老师说的“躲角落、护头部”,他一把抱住旁边的桌子腿,缩到了教室墙角。

几秒钟后,整栋教学楼轰然倒塌,黑暗瞬间吞没了一切,耳边只剩下同学的哭声和砖石碎裂的声响。

废墟下空间狭小,空气里满是灰尘,旁边的女同学吓得直哭,声音越来越弱。

林浩摸黑抓住她的手,大声说咱们唱歌吧,唱国歌就不怕了。

他先起了调,一开始只有几个人跟着哼,后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凑过来,黑暗里的歌声成了所有人的光。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传来救援的声音,有人扒开了废墟的缝隙,林浩第一个被拉了出去。

可他刚爬出来,转头就往废墟里冲,救援的叔叔想拦他,他挣开说“里面还有同学”。

第一次冲进去,他拽着一个男同学的胳膊,半拖半抱把人带了出来;歇了口气又冲进去,这次背起一个受伤的女同学,一步一步挪到安全地带;第三次他还想往里跑,刚迈进去,头顶的楼板突然塌下来,他躲闪不及,头被砸出个大口子,胳膊也划得鲜血直流,被救援人员强行拉了回来。

后来有人问他怕不怕,他只说“我是班长,得管同学”。

这场地震让林浩成了全国都知道的小英雄,他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称号。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导演张艺谋亲自找他,邀请他去北京参加奥运会开幕式。

2008年8月8日那晚,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鸟巢,姚明牵着林浩的手,两人一起高举国旗走进会场,电视前的观众看着这一幕,不少人都红了眼眶。

面对镜头采访,林浩攥着拳头说:“我以后要考上清华大学,学建筑,造永远不会塌的房子。”

然而,目标是有了,可林浩却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

聚光灯下的迷失

奥运会结束后,有剧组找过来,邀请林浩参演电影。

第一次,他参演了《马东的假期》中的一名留守儿童,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演戏,面对镜头时,他还很紧张,记不住台词就反复背。

导演说情绪不到位,他就对着镜子琢磨表情,最后电影上映,不少观众都认出了这个抗震小英雄。

这之后,找他拍戏的人越来越多。

2009年,他主演了《中国大地震:影像中人》,整部戏都在还原地震时的场景,看到片场的废墟布景,他总能想起当年的经历,演得格外投入。

到了2010年,他又参演了地震题材电影《大太阳》,和不少知名演员搭戏。

除了拍戏,还有音乐公司找他,帮他制作个人音乐专辑,他还去各地参加节目录制,唱歌、分享经历,走到哪儿都被围着要签名。

可没人知道,频繁的工作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

那时候他正上初中,经常要请假去拍戏、跑活动,有时候一个月都回不了几次学校。

落下的课程越来越多,上课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作业也常常完不成。

一开始他还想着补,可刚有点时间又要去赶行程,慢慢的,成绩一路下滑。

中考的时候,林浩的成绩很不理想,连普通高中的分数线都没达到。

没办法,他只能放弃之前想考清华的目标,转去了一所艺术学校,想着既然已经接触了演艺圈,不如往这个方向试试。

可艺术这条路也没那么好走,等他高中毕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这些名校时,又因为身高不足,连面试都没通过。

最后没办法,他只能去了上海一所专科院校,学的还是和演艺相关的专业。

可消息传出去后,网络上的质疑声一下子涌了过来。

有人在网上说“当年不是发誓要考清华吗?怎么连本科都没考上”,还有人评论“抗震小英雄最后成了普通专科生,真是可惜了”。

更难听的话也有,说他是“昙花一现”“浪费了好名声”。

那些评论一条接一条,林浩看到后,晚上根本睡不着觉。

他想起当年在镜头前说要考清华的样子,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心里满是自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是不是不该走演艺这条路,是不是真的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那段时间,他很少再出现在公众面前,连社交账号都很少更新。

他第一次觉得这么无力,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往哪儿走。

好在林浩并没有一直消沉下去,2012年,他开始接触公益。

当时担任了合肥热线志愿者服务队的公益形象大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或者给山区孩子捐书本文具。

那时候他发现,帮助别人能让自己心里踏实,比站在聚光灯下更有意义。

17年后的蜕变

到了2013年,他创立了“林浩爱之链基金会”,专门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为了筹钱,他跑遍了身边的企业,一次次上门说明基金会的用途,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伸出援手。

基金会资助的学生从十几个变成了几百个,看着孩子们寄来的感谢信,林浩觉得自己做了件真正有用的事。

2021年大学毕业后,林浩做了个重要决定——回到家乡,帮老乡们卖农产品。

他发现很多贫困县的水果、药材品质特别好,却因为没渠道卖不出去,烂在地里。

于是他搭建了助农平台,从找农户、拍产品照片,到联系快递、处理订单,全程都是免费的。

一开始老乡们还不相信,觉得一个年轻人能干成啥,直到第一批苹果通过平台卖光,农户拿到实实在在的钱,才开始主动找他合作。

事业慢慢走上正轨,爱情也悄悄降临。

2024年1月21日,林浩和藏族姑娘查理泽拉姆结婚了。

妻子原本在大城市有稳定工作,为了支持他的助农事业,主动辞掉工作,跟着他一起扎根家乡。

同年10月3日,夫妻俩一起去阿坝州推广“小金青苹果”,一天就卖出了上千斤。

更让人开心的是,2024年4月,林浩家传来喜讯——妻子怀孕了,他马上就要当爸爸了。

如今17年过去,当年9岁的小英雄已经26岁了。

他没能考上清华,也没建成“震不垮的房子”,但他成了家乡建设的中坚力量。

通过助农平台,他帮上千户农户卖出了农产品,不少家庭靠这笔收入盖了新房、给孩子交了学费。

有人问他会不会遗憾没实现小时候的梦想,他只是笑着说,现在做的事,同样是在守护别人,和当年当班长保护同学一样,都是在尽自己的责任。

那个曾经在废墟里唱歌、在奥运场上举旗的小男孩,如今成了能为老乡遮风挡雨的助农青年。

最重要的是他还拥有了幸福的小家庭,用另一种方式活成了让人敬佩的样子。

来源:陈三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