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日本不少地方的家长突然慌了神。孩子放学回来脸颊红扑扑的,本以为是太阳晒的,结果一去医院——医生说是“苹果病”。什么?这种听起来像是水果名字的病,居然会传染?而且还在幼儿园、小学快速传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是“爆发”。
最近,日本不少地方的家长突然慌了神。孩子放学回来脸颊红扑扑的,本以为是太阳晒的,结果一去医院——医生说是“苹果病”。什么?这种听起来像是水果名字的病,居然会传染?而且还在幼儿园、小学快速传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是“爆发”。
“苹果病”其实是传染性红斑,也叫“第五病”。最早在欧美被识别出来,是由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的。虽然它听起来没那么吓人,但一旦大范围流行,对特定人群可能造成不小的麻烦。
这次在日本,多个县市卫生部门陆续发出警告。特别是东京、埼玉、大阪等地的儿科门诊,最近两周“苹果病”确诊数翻倍。幼儿园和小学成了重灾区,很多班级一天内就有四五个孩子请病假。
这不是头一回。过去几年“苹果病”时不时就会冒头一次,但像这样规模的群体感染确实比较罕见。医生们也开始提醒家长,别把这当成普通感冒对待,尤其是家里有孕妇或者免疫力差的老人,更要小心。
最头疼的是,它的早期症状实在太不典型了。发病第一天,孩子可能就是低烧、流鼻涕、轻咳,甚至有点嗜睡。谁不以为是换季感冒?但两三天后,脸颊突然变红、像被人打了一巴掌一样红,这才让家长意识到不对劲。
这种脸红其实是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医学上叫“蝶形红斑”或“拍面红斑”。再接着,红疹会往四肢扩散,但奇怪的是,等到出现皮疹时,病毒的传染性反而基本已经消退了。所以最容易传染的阶段,偏偏是大家最没警惕的时候。
虽然大多数感染“苹果病”的孩子症状轻微,几天就能恢复,但对一些人来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孕妇如果在怀孕早期感染B19病毒,可能会导致胎儿贫血,甚至流产。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实存在的医学风险。
有些孕妇本身就免疫力偏低,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了感染者,几周后出现胎儿异常,那就太晚了。所以最近日本的妇产科门诊也开始频繁提醒——如果家里有学龄前儿童,孕妇最好避免亲密接触,家里一旦有人感冒样症状,先别掉以轻心。
这病麻烦就麻烦在,它来得快,走得慢,而且容易被误诊。因为它不总是出现典型皮疹,有些孩子只有轻微发烧和咳嗽,医生也容易判断为普通病毒性感染。更别说有些孩子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却能把病毒传给别人,这让防控变得格外棘手。
还有个问题让家长头疼:孩子感染后,即使症状消失了,身上可能还会反复出现“网状”皮疹,一热一出汗就更明显。虽然不痒,但看着吓人。医生说这是病毒残留的免疫反应,不是复发,但家长哪听得进去?怕是怕得要命。
这类病毒一旦进入集体环境,传播速度几乎是“指数级”的。日本的保育园、托儿所、小学班级人数本来就多,加上孩子间接触频繁,传染几乎不可避免。学校已经开始每天测量体温、提醒家长观察孩子脸色和皮疹,但效果有限。
防控最有效的方式,其实还是靠家庭。孩子若出现感冒样症状,哪怕只是轻咳,也建议先在家休息一两天。特别是刚发病的前两天,是病毒最活跃、最具传染性的阶段。错过这窗口期,等皮疹出来了,病毒早传得七七八八。
“苹果病”不是新病毒,它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被确认。但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流感、腺病毒之类的“大牌病毒”。这也导致很多家长、甚至部分基层医生,对它的识别和防控意识并不够。
目前虽然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但只要早发现、适度隔离,大多数孩子都会自行恢复。关键在于公众的防控意识要跟上,别等到社区、学校集体感染了才开始慌张。
目前针对B19病毒并没有疫苗,也没有特效药。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比如退烧、补液、休息。医生一般不会建议住院,除非出现持续高烧、严重贫血或抵抗力极弱的情况。
所以防病关键还是在预防。勤洗手、避免密集接触、保持室内通风、发现症状及时就医,这些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真的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特别是有孕妇家庭,更要提高警惕,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宁可多小心一点。
“苹果病”名字听起来很可爱,症状也不算重,大多数孩子几天就能痊愈。但它的隐匿性和传播性,确实值得大家警惕。早期像感冒,传染期在前,典型症状在后,这几个特性让它很容易被忽略。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用恐慌,但需要了解。对医生来说,得提高识别率,避免误诊。对社会来说,公共卫生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准确性,可能比病毒本身更重要。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丽.人类细小病毒B19及其相关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病毒病杂志,2022,12(3):210–214.
[2]李明,陈晓红.儿童传染性红斑的临床特征与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1,36(9):689–691.
[3]王晓燕.妊娠期B19病毒感染对胎儿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6):1212–1215.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