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恽代英是党内著名的理论家。作为早期用“笔”来寻求中国革命道路的“觉醒者”和革命家,他的笔端充满了厚重的思考和理论探索,短短36年时间里写下300多万字的文章和著作。他的文章不仅探索了救国救亡的方法路径,而且深入思考了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动力、对象以及统一战线、
恽代英是党内著名的理论家。作为早期用“笔”来寻求中国革命道路的“觉醒者”和革命家,他的笔端充满了厚重的思考和理论探索,短短36年时间里写下300多万字的文章和著作。他的文章不仅探索了救国救亡的方法路径,而且深入思考了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动力、对象以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等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他的文章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学者称“他(恽代英)的理论成果和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邓中夏、毛泽东、蔡和森等的理论著述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
恽代英少年聪颖,13岁以甲等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15岁就开始写作投稿,18岁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19岁在《东方杂志》发表首篇论文《义务论》,被称为“为投稿之一新纪元”。22岁时,投稿《新青年》并得到主编陈独秀回信称赞。大学四年,恽代英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文章充满志向和才气。他在日记中说:“吾为文皆不预布局面,见题即直抒已意。”
恽代英的外语也非常好。14岁,他在鄂西小镇老河口邮局局长的辅导下自学英文,18岁基本掌握英文,后又开始自学日文与德文,被称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中少有的懂得三种外语的人才”。早年,他曾通过大量翻译国外文章,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思想。1917年翻译的作品就有《户外生活》《在潜意识记》《卫生之哺乳法》《儿童问题之研究》《论儿童读书年龄之研究》《霉菌新论》等。他还翻译过国外小说。在翻译内容选择上,他有自己的见解,“择小说当如择友。盖阅小说时,无异以精神与书中人相接触”,“良小说之价值至少与良友等”。后来他翻译的《阶级争斗》一书,还成为最早影响毛泽东的三本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之一。
恽代英细心地把自己发表文章的稿费数目都记在日记里:“(1917年)1月19日,接《妇女时报》润券十三元一张。又润资二元。又接新青年社保险信十元。”当时稿费标准也不低。翻译小说稿费相对“获利较微”,但也有“每千字一元”。当时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可买20斤大米或10斤猪肉。那年恽代英所作论文《论女权》有6094字,稿费十三元。这十三元稿酬相当于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武汉工人月均收入也就十至十五元。1917年,恽代英曾有一个写作的“理想”目标:“投稿生活每有理想,欲有三十元收入。”那年前9个月,他实挣稿酬92块大洋。
大学期间,恽代英的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困难,从“平稳”转向“拮据”。父亲恽爵三曾在官府任职,后来“失业”,不得不以教私塾、当幕僚为生。大家庭人口多、收入不稳定,经济压力渐增。恽代英在校期间生活简朴,常常要通过写作、翻译文章和担任家庭教师来补贴家用。有一次,他得到去庐山旅行的机会。在日记中,他写道:“吾此行……力从节俭做去,以力所能做到者为限,务以劳动代伤财。”这反映出恽代英既想“出外略增阅历”,又必须“厉行节俭”的现实状况。当年,中华大学校长给恽代英了一个负责主编《光华学报》的机会。恽代英向校长提出“惟必订一合同,每月须付月薪。如每月至少二万字,则二十五元;三万字,则三十八元”,“此项月薪不容迟付”,还表明“吾不愿用其他方法生金钱关系”。在他看来,稿酬最为正当,而且也是他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恽代英勤奋写作,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赚取稿费。以“笔”救国、以“笔”探路,是他思想发展和理论思考的主线主脉。而辛苦得来的稿酬,他也不全都用于生活开销。他不断写作、不断翻译,需要不断阅读和广泛涉猎。买报买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翻译作品,还需要购买昂贵的西文原版书籍。为了购买外文书籍,他甚至想出“最省钱之办法”:书籍订购时,动员数位“志同道合”者一起向国外书局集中订购,这样不仅可“公摊”寄费,而且“所购书不合意者”还可以相互“转售或借译”;在书籍选择上,提出“勿选人人所知之书,因虽易售,恐曾经人译过”,“必须购数种,因未必恰购得合意书也”,“尽可取廉价之书。因书之好坏完全碰运气”。当然,稿费之于恽代英,更大“用途”是要完成他的一些“理想”。恽代英20岁左右就建立起“平等思想”,主张家庭平等、男女平等、权利平等、教育平等、婚姻平等、财产平等。他认为“人类生而平等,初无所谓主仆,主仆之区别,乃野蛮时代之野蛮行为”;提出“立宪的家庭建设法”必须包括“人权之尊重、财产权之解决、女子之自立”,更提出“男子应尊重女子之人权及财权”,“男子应以其收入十分之二为女子财产”。稿费是他大学期间的主要“个人财产”,可能也是他践行这一“思想”的重要基础。此外,他还有一个建立“家庭图书室”的梦想。梦想中的图书室,不仅要逐渐配置图书,而且要添设化学药品、器械和博物标本,今后还要倡导“家庭娱乐”。然只有新收入的产生,才能拉近与“梦想”的距离。而恽代英这一时期更重要的“志向”是建立“自立自助、互助助人”的互助社,实现社会改良的亲身尝试与实践。这些尝试与实践也需要一定的投入。
青年恽代英,想做的“事”很多,想推动的“理想与事业”很大。因而他对自己写作的强度要求也大到惊人。1918年,他订立的作息日程达15个小时。每天“七时十分,起,操。七时半至九时,德文。九时至十时,阅书。十时半至十一时,日文。十一时至十二时半,作文,日记。一时至三时,作文。三时至六时,社务,写信,交际。七时至九点,作文。九点,日记。十点,操,睡”。每天作文时间达五个半小时。为了实现计划,他常常提醒自己不能怠懈。在日记中,他写道:“连日起居失节,功课懈驰”,深感内疚,决定“自明日起,仍当恪遵课单,力求进步”。他还写道:“闹钟为家庭中不可少之物”,“能于合当时间促人醒觉,免早醒不敢复睡,或过时不醒之弊”。
恽代英在党内有很高的地位,但生活却很简朴,萧楚女称他为“当代墨子”。恽代英有一件灰布大衫,是他的“形象商标”。茅盾回忆说,这件朴素的衣服“已经成为他整个人格的一部分”。1950年5月,周恩来为《中国青年》杂志题词,纪念恽代英牺牲十九周年,特别强调他“坚强意志、朴素作风”。而恽代英早年的写作生活和稿酬安排,也处处透露着他一贯的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
来源:近代史飙车的小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