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最新数字摊在桌上,你会发现“富”与“穷”之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会呼吸的网——有人被抬上去,有人被漏下来。
2024年,亚洲经济像一条被拉开的拉链,齿口咬合处闪着光,缝隙里却藏着灰。
把最新数字摊在桌上,你会发现“富”与“穷”之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会呼吸的网——有人被抬上去,有人被漏下来。
先看最亮的那格齿口:新加坡。
一季度GDP同比再涨3.4%,人均GDP冲到8.3万美元,相当于一个新加坡人工作三天,就等于阿富汗普通人干一年。
秘诀没有玄学,只有“把全世界的钱变成自己的水”。
金融、科技服务业像两台巨型水泵,把全球资本抽进来,再换成高薪岗位。
换句话说,新加坡不是国家,是一家上市总部,公民是股东,外籍劳工是外包员工。
再把视线往西挪,沙特的沙漠里正在“画线”。
NEOM城里的The Line项目,5000亿美元砸下去,2030年要创造38万个岗位。
听起来豪气,可剥开外壳看细节:新能源投资只占15%,八成钱还在石油桶里打转。
沙特想从“油老板”变身“科技新贵”,但钱包的拉链头依旧焊死在原油管道上。
转型口号震天响,可只要国际油价一哆嗦,工地上的塔吊就跟着咳嗽。
以色列的故事更像“开挂”的爽剧。2024年科技企业融资156亿美元,网络安全和农业科技公司数量占全球两成,人均GDP飙到5.8万美元。
秘诀是把“打仗”变成“打样”——军用技术民用化,无人机改去撒农药,防火墙拆下来守护银行。
战争逼出来的生存欲,反而成了硅谷之外的“硅溪”。
资源型国家拼命想“去资源”,真正的资源却悄悄换了赛道。
卡塔尔宣布203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要拉到20%,一边还在扩产LNG,产能准备再提64%。
左手绿电,右手蓝火,看似矛盾,实则是“双保险”——万一哪天欧洲不需要天然气了,屋顶的光伏还能继续收电费。
阿联酋更激进,迪拜已经造出中东首个“元宇宙城市”,数字经济对GDP贡献率冲到20%。
当别国还在争论“元宇宙是不是泡沫”,迪拜直接把它变成收租的新楼盘。
富裕俱乐部里也有尴尬面孔。
日本一季度GDP意外萎缩2%,日元贬到34年新低,人均4.1万美元的数字好看,实际购买力却被老龄化啃掉一大口。
每四个日本人就有一个65岁以上,出租车师傅比乘客多,便利店收银速度取决于老奶奶找零钱的节奏。
韩国更分裂:三星电子利润暴涨932%,青年失业率却高达7.8%。
财阀像一艘巨轮,甲板上的乘客看风景,船底的年轻人只能听见发动机轰鸣,却找不到上船的梯子。
把镜头对准中国,画面像调了“稳压器”。
一季度GDP涨5.3%,人均1.42万美元,新能源汽车、光伏出口分别涨28%、35%。
数字背后是一条“把实验室变成港口”的流水线:研发投入占GDP 2.6%,等于每年砸进两个瑞士的科研经费。4亿中等收入人群撑起45%的服务消费,内需市场像自带充电宝,外需风吹草动,家里还能继续开灯。
产业升级不是口号,而是“把光伏板卖到中东,把电动车开到欧洲”的物流单。
亚洲的贫困角落也在挣扎。
阿富汗人均GDP不足700美元,60%人口粮食不安全,就算联合国恢复援助,也只是把“饥荒”调成“慢饿”。
也门更惨,霍乱感染超10万人,油价上涨让能源进口账单膨胀,战争把国家打成“漏勺”,国际援助像倒水进沙坑。
贫困的拉链彻底断裂,连齿口都找不到。
真正的新变量藏在“中间层”。
越南、印尼数字支付交易量一年涨40%,路边摊老板用二维码收美元,直播带货喊的是中文加英文。
印度智能手机出口一季度涨42%,工厂里装的不是神像,而是中国搬过去的SMT贴片机。
全球供应链像乐高积木,被拆散后重新拼接,谁有电力、港口、年轻工人,谁就能抢到下一块积木。
把整张网拉平,你会发现亚洲正在上演“三轨并行”:第一轨,把人才做成芯片,像新加坡、以色列,用脑子换美元;第二轨,把资源做成期权,像沙特、卡塔尔,一边卖油一边买绿电,对冲未来;第三轨,把人口做成工厂,像越南、印度,接住从中国溢出的产能。
三条轨道之间没有护栏,随时可能脱轨,也随时可能变道。
最隐秘的弯道藏在“能源+AI”的交叉路口。
沙特的太阳能电解槽、以色列的农业算法、韩国的电池材料、中国的光伏硅片,正在同一张图纸上赛跑。
谁先把绿电成本打到每度1美分,谁就能把下一个“石油美元”装进自己的口袋。
旧拉链断裂的瞬间,新拉链也在咬合。
亚洲的故事从来不是“谁追上谁”,而是“谁先找到下一颗齿口”。
所以,别急着问“下一个中国是谁”。
真正的 question 是:当能源转型和AI革命把旧地图撕碎,你的国家、你的城市、你的手,能不能抓住下一颗正在咬合的齿口?
拉链拉上的那一刻,光会照进来,也会夹到肉。
来源:程哈哈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