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心血管疾病(CVD)的治疗中,再灌注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再灌注时代之前,β 受体阻滞剂在 AMI 后治疗的地位已经确定。这些研究在当下是否会得出相同的结果呢?近年,多项研究针对心梗后进行再灌注且 LVEF ≥ 50% 这
在心血管疾病(CVD)的治疗中,再灌注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再灌注时代之前,β 受体阻滞剂在 AMI 后治疗的地位已经确定。这些研究在当下是否会得出相同的结果呢?近年,多项研究针对心梗后进行再灌注且 LVEF ≥ 50% 这一人群,探讨他们长期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获益与必要性。
2025 年 9 月 18~21 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七次全国心血管年会(CSC 2025)在西安盛大召开。此次大会期间,我们特邀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蒋学俊教授,围绕「再灌注时代,如何看待 β 受体阻滞剂在心梗后患者中的地位」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 2025 ESC 最新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为 β 受体阻滞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循证指导。
Q1:在再灌注治疗出现之前,多项研究表明心肌梗死(MI)后长期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可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衰、猝死等)。近年来,由于再灌注技术的发展, MI 后 LVEF ≥ 40% 的患者是否应长期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已成为颇具争议的话题。请您分享您对这个话题的见解。
蒋学俊教授:再灌注治疗在 AMI 救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胸痛中心体系为推动再灌注治疗开展了大量工作。实践证明,再灌注是 AMI 治疗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再灌注治疗出现前,β 受体阻滞剂的临床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
关于 β 受体阻滞剂的争议并非近年才出现。早在 CCS-2 研究时期[1],β 受体阻滞剂在AMI治疗中的作用就曾引发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β 受体阻滞剂能显著减少 AMI 事件并改善患者预后。长期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对预后的积极影响也得到明确证实[1]。
二十年过去,当前的情况与 CCS-2 研究时期有所不同。胸痛中心建设和再灌注治疗的推广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再灌注的实施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胸痛中心数据显示,患者从发生 AMI 到首次医疗接触的平均时间约为 300 分钟,即 5 小时以上[2]。这意味着,目前再灌注治疗仍存在不足,在此背景下,β 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和抗缺血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状不仅存在于中国,全球范围内也面临类似挑战。2025 年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显示[3],AMI 后患者新发心衰的风险显著升高,比例超过 20%。这表明,全球范围内 AMI 的救治仍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进一步提高再灌注治疗比例的同时,β 受体阻滞剂在 MI 治疗中的重要性至今仍未发生明显变化。
Q2:2025 ESC 会议 HOT LINE 3 公布了 REBOOT-CNIC 研究、BETAMI-DANBLOCK 研究以及一项荟萃分析,请您简单介绍研究内容中并解读以上代表性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蒋学俊教授:REBOOT-CNIC 研究[4]、BETAMI-DANBLOCK 研究[5]以及一项荟萃分析[6]成为 2025 ESC 年会的焦点内容。这些研究旨在探讨在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背景下,AMI 后 EF 轻度降低或不降低的患者群体中长期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的获益。既往,β 受体阻滞剂在这类群体中的研究证据较少,这些研究为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也为临床实践带来新的启示。
REBOOT-CNIC 研究纳入了 AMI 后 LVEF ≥ 40% 的患者,平均随访 3.7 年[4]。结果显示,与未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相比,长期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86% 的患者使用比索洛尔,8% 使用美托洛尔,6% 使用其他 β 受体阻滞剂)未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再发 MI 率以及心衰住院率。此外,BETAMI-DANBLOCK 研究是一项在丹麦等多国开展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研究,同样针对 AMI 后 LVEF ≥ 40% 的患者,平均随访 3.5 年[5]。结果显示,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15%(HR = 0.85;95% CI:0.75~0.98;P = 0.03),其中 95% 的患者使用的是美托洛尔缓释片。随后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 EF 轻度降低的 AMI 患者中,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包括各类 β 受体阻滞剂)可使主要终点事件风险下降 25%(HR = 0.75,95% CI:0.58~0.97,P = 0.031)[6]。
这两项研究的结果差异可能与主要终点和使用药物不同有关。首先,药物选择方面,比索洛尔与美托洛尔缓释片在药理特性、受体选择性和临床证据基础上存在区别。其次,主要终点的定义不同也是重要因素。BETAMI-DANBLOCK 研究采用的复合终点包含非计划血运重建、缺血性卒中及恶性心律失常等事件,这些终点更有可能体现出 β 受体阻滞剂在抗缺血和抗心律失常方面的治疗优势[5]。
两项研究中患者的基线治疗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例如 REBOOT-CNIC 研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的使用率也较高(75%),这可能削弱 β 受体阻滞剂的额外获益,从而使得组间差异减小[4]。值得注意的是,两项研究尽管主要终点不一致,但在再发 MI 这一关键终点上,取得阳性结果的 BETAMI-DANBLOCK 研究仍显示出明确的获益[5]。
未来,更多数据的积累将进一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研究结果,并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这些研究也提示,在 AMI 治疗中,药物选择、研究设计及患者群体的分层分析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实现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Q3:再灌注时代,您认为冠心病患者的 β 受体阻滞剂到底该如何应用?
蒋学俊教授:在再灌注时代,冠心病患者 β 受体阻滞剂的应用需要基于精准治疗的原则。早期证据已明确 β 受体阻滞剂在 AMI 中的获益,但当前的研究重点应在于明确哪些患者获益最大,哪些患者仅需阶段性使用以及哪些患者在长期治疗中获益相对较弱。这一临床决策过程体现了对个体化治疗的追求。
首先,在临床应用中,除了关注 β 受体阻滞剂的疗效外,还需考虑缺血与供血的平衡,以及交感兴奋与副交感平衡的问题。无论临床指南如何演进,目前尚无其他治疗途径可完全替代 β 受体阻滞剂在这两方面的独特作用。因此,其临床应用需求是明确的,区别在于不同患者的需求程度存在差异。
其次,早期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对于减少 EF 值的降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主要关注 EF 值在 40%~49% 的患者,但临床更希望通过对 β 受体阻滞剂的早期干预,使患者EF值维持在 50% 以上,或使 EF 值
此外,对于 EF 值不降低的患者,在急性期后一年或更长时间内,其治疗可参考稳定性心绞痛的管理策略,并结合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调整。尽管这些研究基于临床结果和预后,但患者心肌缺血相关症状的存在仍需药物进行干预,这也是患者获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践中,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不适症状而非风险降低。因此,对于 EF 值在 40%~49% 甚至 ≥ 50% 的患者,若存在缺血相关症状,β 受体阻滞剂的使用仍然是有必要的。
最后,β 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快速性心律失常及猝死风险的评估中。无论 EF 值是否降低,β 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相关问题的处理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临床实践中,β 受体阻滞剂在 AMI 早期应用、心律失常管理以及心衰患者治疗中的地位依然明确。对于 EF 值轻度降低的患者,至少在阶段性使用中,其获益显著超过风险。
专家介绍
蒋学俊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博士生导师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疗器械管理专业委员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
•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湖北省胸痛联盟副主席
• 湖北省临床研究中心秘书
• 湖北省介入质控中心专家组委员
• 担任 biomaterials、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ActaBiomaterialia 等杂志的审稿人
• 先后承担国家 973 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专项 1 项,教育部博导类项目 1 项,发表 SCI 论文 80 余篇,影响因子超过 200
本文采访蒋学俊教授并由蒋学俊教授审校,内容由阿斯利康支持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NS 审批号:CN-168891
有效期至:2026-10-09
参考文献
[1]. Chen ZM, et al. Lancet. 2005 Nov 5;366(9497):1622-32.
[2].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等. 《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4)》概要[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25,33(7):361-367.
[3]. Butler J, et al. Eur Heart J. 2025 Apr 22;46(16):1540-1550.
[4]. Ibanez B, et al. N Engl J Med. 2025 Aug 30.
[5]. Munkhaugen J, et al. N Engl J Med. 2025 Aug 30.
[6]. Rossello X, et al. Lancet. 2025 Aug 29:S0140-6736(25)01592-2.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