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海 | 書畫探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8 08:00 1

摘要:著名书法家李洪海师从启功先生,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法的创新发展上。五十多年来,李洪海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潜心研究,不断有自己的感悟和认识,也不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大家都在讨论研究如何传承创新。今天我和慈善公益报·福建慈善公益之窗、今日头条

書畫探索

图:李洪海先生

我的书法观

军博原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李洪海访谈录

【蔡成刚】:著名书法家李洪海师从启功先生,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法的创新发展上。五十多年来,李洪海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潜心研究,不断有自己的感悟和认识,也不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大家都在讨论研究如何传承创新。今天我和慈善公益报·福建慈善公益之窗、今日头条、百度、中国美术家网等媒体朋友坐在一起,请李洪海先生跟大家谈一谈中国书法功能和书法如何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李洪海】: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中国国粹有京剧、书法、中医和武术。中华五千年文化延续到现在,书法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一门艺术。

关于书法的功能问题,历代专家学者早有论述,明代著名学者项穆的学识在书法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性,他讲:“书法与天地一起流行,守护着我们的政教,维护我们的政治、政权。”书法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地位呢?因为,古代帝王发号施令、颁布政令都是靠文字即书法来实现的。儒法经典靠书法传承,包括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绝大多数经文也是靠文字和书法的功能传承过来、再流传下去的。同时,我们国家历史上的诗词歌赋,在没有印刷术之前,就是用书法的形式书写并保留下来的。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碑刻、简牍,民间的对联、牌匾等,如果没有书法的传承,中国的文化将会是什么样?真是不可想象。比如现在的文明古国埃及、印度,由于他们使用的文字几经变化,就失去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也就失去了古代意义上的埃及和印度。但中国自发明文字以来,不管是甲骨文还是篆书等等,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断档,这才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全世界唯有中国这一家,这其中书法的功能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就我们现在来理解书法的功能,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功能。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由于有统一的汉字、标准的汉语,九百六十平方公里通过一张报纸、一部广播电台全有了。一个国家政治上统一、思想上统一是头等大事,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汉字。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政令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书法汉字功不可没。

第二,传承功能。老祖宗留下的四书五经,包括中医方面的论著等等,全是靠文字、靠书法的传承。还有,确定中国古代的疆界、地域,因为有瓷片,有文字的记载,有刻有文字的界碑,不用说这就是中国的疆域,这就是文字或书法的作用。

第三,教育功能。书法的教育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长安街新华门毛泽东主席写的“为人民服务”,每天成千上万的人路过,一看就知道是共产党治国理念,这就体现了书法的教育功能。还有旅游景点上的一些牌匾、对联,包括名山上刻的忠孝德义,以及千家万户门上贴的对联,不仅体现了书法艺术,更有教育功能。

第四,欣赏功能。书法发展到现在,由于很多艺术家的创作,形成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这是通过历代书画家的共同努力,使得书法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得以传承演进,由简单的文字变成一种可以感动人、可以欣赏的书法艺术。有时,我们到故宫、到一些旅游景点,看到好的书法作品,都把它拍下来,细细品味、细细欣赏,不仅看内容,也欣赏书法艺术,以满足心里的审美需要。

我国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说: “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还有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评价书法时说:“书法成了表现各时代精神的中心艺术。”著名美籍华裔学者蒋彝先生也曾说:“书法居于所有各种艺术之首位,如果没有欣赏书法的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美学。”这些大家对于中国书法作为艺术中的艺术,都给予很高的定位和评价。

所以,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书法,提倡书法要进课堂。最近,习主席在陕西榆林考察时专门走进学校,看学生的书法课堂,和同学们交流写字。现在,书法进课堂已经成为国家教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倡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已经成为学习书法的响亮口号。因此说书法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现在、对于未来的作用会更大。中国如此迅猛,这么团结、这么巩固,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书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认为书法大有作为,前途无量,必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蔡成刚】:当前,许多书法家都在讨论,笔墨当随时代应该写什么。我们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感悟和体会。

【李洪海】:笔墨当随时代是党中央向当代艺术家发出的号召,书法家都十分重视、积极响应,书法家在这个时代应该写什么,大家也都在思考。实际上,从历史上看,书法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一直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秦始皇统一六国,用李斯设计的篆书统一了秦国的文字。秦朝有 “四个统一”,首先是文字的统一。所以,那个时代的书法就起到了那个时代的作用。后来,到了汉朝,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隶书开始兴盛起来。到了东晋,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开创了行书的新时代。到盛唐,出现了楷书,使得书法更加完善规整。所以,书法一直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为发展,始终为时代服务。

笔墨当随时代,历史上成功的艺术家一直是伴随着时代的成长而成长。比如在东晋,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就表达了当时文人的心境,表达了当时对生活环境的渴望,他把人们的生死、价值观念用书法的形式作了定格了,因而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朝颜真卿创作的《祭侄文稿》,是为悼念他逝去的侄子而作,体现的是爱国情怀,主持的是正义。他用书法为那个时代呐喊,这就是书法的力量。后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宋代的苏轼被贬官后,心情落魄,在欲求无助的情况下,写下了《寒食帖》,被列为中国第三行书,这些国宝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所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书风。特别是唐朝,在一个高度集权的时代,各方面都要求统一,各种制度都很严密,所以才有唐朝那个时代以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这些大家为标志的楷书,也奠定了我国楷书的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最近的讲话中说:“艺术家要始终坚定与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共进步的理想信念,担负起光荣使命和时代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谱写艺术和人生的华彩篇章,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就是要让艺术家紧随时代,要歌颂这个时代。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习主席的号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所以,这些年来,在党的培养下,在军博的关心帮助下,在中国书协的领导下,围绕书法艺术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在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中,我以雷锋日记中的经典内容,专门创作了“雷锋日记书法展”。这也得益于我在军事博物馆工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军博收藏了雷锋的日记,我们能看到雷锋日记的珍品。我创作的“雷锋日记书法展”,到全国各地巡展,受到干部战士和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党的十八大后,习主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构想,我就把历代名人歌颂祖国的高山大河、三山五岳,歌颂草原、雪山、大海等的著名诗篇,用书法的形式创作了“美丽中国展”。通过展览,让人们看到诗一般的伟大祖国的壮美,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2017年,我根据习主席提出的强军思想,把习主席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讲话,遴选其中的经典之句,用书法的形式创作了100件作品,到部队进行巡展,特别是到三军仪仗队巡展,使官兵通过展览,更加深刻理解习主席提出的强军之路的思想内涵。前不久,为迎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我接受了北京冬奥组委给我的任务,以“冰雪”为题举办一个展览。我遴选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歌颂冰雪的诗篇50首,创作并组织了一个“冰雪礼赞”书法作品展,在冬奥组委指挥部展出,引起很大反响。

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前几年,我曾到欧洲和非洲举办了一个国学展,主要内容是从易经、道德经和孔孟、庄子等著作,选择经典之句,用书法创作“舞动的中国”文化书法作品展,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我所做的这些,我认为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在这个时代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启功先生培养了我,我应向启功先生学习,要为这个时代承担责任,要用书法来歌颂我们的祖国,歌颂我们的人民,歌颂我们的英雄,歌颂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我给航天员上课,期间,给航天员们每人写了一首诗,航天员也是我们国家的英雄,我用书法来歌颂英雄,也是为讴歌这个时代。另外,我的书法作品“中国梦”随神州十号飞船飞上了太空,后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我感到既光荣又骄傲。

【蔡成刚】:现在,书坛上有很多书法家都很纠结,书法创新到底怎么创,出现了很多的说法,您一定有自己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和我们一起聊一聊。

【李洪海】:中国的书法走到现在,改革创新是必然趋势,但怎么创新却大有学门。这里面各方面情况很复杂,我就不一一赘述,我就从启先生对我的教诲来说。他说,书法的创新,首先是继承,其次才是创新和发展。启先生说:对于书法的创新,你只要坚持继承,你在这个时代就能做到不创也新。在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王羲之,你只有向前人好好地学习,从前人那里吸收营养,他热切地对我说,洪海,什么叫创新呀,你就好好地临帖,古人的字、古人的帖能流传到现在几百年、上千年,里面肯定有真东西、有真金,你学到了古人的真东西、真金,并体现在你身上,你身上的真金就多了。你把古人的精髓贴在你身上了,你身上就有光了,说明你就有了创新的基础。如果你没有从古人那里吸收真正的营养,那么你就别谈创新。一件好的作品不能全像古人,起码百分之七十是古人的,百分之三十是自己的。全是古人的或全是自己的都不叫创新。按照启先生的教诲,我认为书法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好好看书法。我们现在的五种书体,篆隶楷行草,你要知道各自的高峰在哪里?看看我们的篆书高峰在哪里?我们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高峰又在哪里?习主席讲,我们现在有高地而没有高峰。就像体育比赛,举重要举多少千克、100米赛跑要跑多少秒,它有个标准,而我们的书法也应该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要知道书法的高峰它到底在哪里?

首先,讲篆书的高峰,是在先秦,李斯的篆书,其标志就是《峄山碑》。其次,讲隶书的高峰在哪里?在汉代,汉代的《曹全碑》。你写隶书就要去碑林看《曹全碑》,也就是说你要知道拜祖,更要知道庙在哪里。所以,你写隶书就要知道汉代的《曹全碑》。再次,讲行草书的高峰,是在东晋,真正的行草书是东晋的“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其代表作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再其次,楷书的真正高峰在唐朝,欧阳询也好、颜真卿也好、柳公权也好,那是真正的高峰。你要写楷书,你就要学好他们,要知道他们是楷书的高峰。草书的高峰在东汉,创始人是张芝,其代表作是《冠军帖》。唐代怀素的草书也是经典。所以,不管你写什么书体,篆隶楷行草都可以,但是你要发展、你要进步,首先要知道最好的在哪里?谁是冠军、谁是鼻祖,要知道他们是谁,叫什么名字和他们最具代表的作品。不管是谁,只要是从事书法艺术和创作,都要认祖归宗。

第二,学书法要选项。五种书体你不可能都能写好,这就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人写好一种书体确实不容易,你选择什么书体适合自己你就写什么。启先生说:有人说我怎么不写写篆书。他说,我要选我还想写甲骨文呢,可是我写得过来吗?我这一辈子能把行草书写好就不错了。他还说:“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你这一生中能真正掌握一门书体,嚼透了,能让大家说你一句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先别说创新,先要选项,在选好项的基础上再学深学透,今天比昨天强,明天比今天强这就不错了。现在好多人都好高骛远,真草隶篆行样样都写,今天写草书,明天写篆书,后天又写楷书,这样到后来,什么都不成,什么都不精。因此,对一名书法工作者来讲,要选好项,像王羲之写行书,一个人能有一种书体能让大家挑大拇指就不容易。所以说,书法要想发展,要想创新,首先要选好项,因为你想面面俱到可你精力不够。

第三,要临摹。临是照着写,摹是描摹,当你选好项后,你就要临摹,真正要临好帖就要下功夫,也就是说你要描像了。要像米芾一样,今天借的帖临了以后,第二天再把描的帖还给人家,而人家还看不出来,这就很厉害。像启功先生这些书法大家,都是先从临帖开始,临帖临像了,然后才有自己的创新创作。启先生说:“写书法,就要像学弹钢琴一样,要把一些钢琴名曲都弹得很熟,然后再弹你创作的一些曲目。真正学弹钢琴的人,如果对世界上的一些名曲你都不知道,也弹不下来,何以成为钢琴家。”书法创作也是一样,你所选的项目、选的书体,你就要学深悟透,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学谁的,是学欧阳询的,还是学颜真卿的,一看就知道你学的是哪家哪门的。如果你学的东西四不像,证明你没有记住它,没有学到家,也没有掌握要领。所以,临摹相当重要,是学书很关键的环节。光说不行,得下苦功夫练。

第四,学以致用,这是书法家最头痛的一件事。好多人提出来,自己临了帖也临的很像很好,可离开帖自己写就找不到北了,不知道该怎么用了,所以说学以致用很难。但这是一名学书法者成功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怎样把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创作中去,这是我们书法家要想发展、要想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古人重要的东西用到自己身上,就要结合自己的审美取向,到古人经典中寻觅。因为,艺术之道,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正确答案、唯一的答案,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世界。一是到笔法世界寻觅。书法最有意味的是线条,而线条最有意味的是笔法。理解了一点一划,理解了多变的线条,就理解了笔法的核心。二是到字法世界寻觅。字法既要合乎法度,又不能拘泥于法度。每个字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审美对象,我们要去寻找独特的审美造型。三是到章法世界寻觅。章法,就是整幅作品的布局,相当于统帅,要统领全局,有那么多的兵,如何去布好阵势很重要。无论是一两个字,还是三五个字,或者几百上千个字,都有如何布局的问题。四是到自身潜能中寻觅。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丰富的潜能。在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扬长避短,就能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发挥出来。

第五,不断充实。充实,就是要守住书法这门艺术,同时,还要不断地向大自然、向不同的艺术学科学习。一是从舞蹈中学。你仔细观察舞蹈,从编舞上讲,它是分好多小段的动作,一段一段的排练,比如拿草帽是一个动作,举起放下又是一个动作,然后再把这一段一段的舞蹈动作串起来,最终才是一个完整的舞蹈。比如写一幅20个字的作品,要用多大的纸,就像舞蹈一样在脑子里进行编排,有开头、结尾、中间转换等,我们在写字时分两个字或三个字一组来写,然后就像编排舞蹈一样把它串起来写。二是从音乐中学。音乐有节奏、有起伏,有高音、有低音,有平音、有过度音,我们写行书,有强的、有弱的,有连的、有断的,写着写着就断开一段,留点白,然后再连起来,这就有了音乐的感觉。启先生的字为什么好呢?因为启先生的字的笔画,用笔的粗细对比十分强烈,有的字一半粗一半细,一对比就产生强烈的美感。如果书法笔画粗细都一样,就没有起伏了,就平了。三是从美学中学。什么是美呢?实际上是讲哲学上的对立统一,比如,字的大小、粗细、方圆,比如“的”字,都有两个肩膀,那就一个圆、一个方,方圆对比,你不能都是一样拐,要有对比。另外,字还要讲究收放,有的字要放,有的字要收,要把哲学思想用在书法创作中,这样才能让书法产生美感。我们看跳舞讲究男女搭配,这是因为男的比较刚强,女的比较柔美,这样在跳舞时就形成了刚强和柔美的对比,从而产生美感。书法也是如此,你不能全部都是直线,也需要有曲线,只有直线和曲线的结合才能产生美。还有,启先生讲的书法的黄金分割,就是讲一个字的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一的问题,要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这也是讲的美学问题,要知道字什么是最美的。所以,要把黄金分割这种外国的美学运用到我们的书法艺术中来。为此,启先生专门写了书法的黄金分割率,用启先生的黄金分割率来处理字的结构,就能评判写出来的字好不好看。还有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讲诗书画印综合发展。你光抄写别人的诗不行,你自己还要会写诗,还要懂得画,要知道画的结构比例和画的布局,书法也有布局的问题。还有印章,这是一件书法作品必不可少的一环。当你把诗书画印用在一起,组成一件作品,这样你的作品就不一样了。如果一幅作品,用的印是自己刻的和别人刻的效果截然不同,你这个作品就和别人不一样了。所以,一个书法工作者要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吸收营养以充实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你的书法艺术水平。如果你没这几样东西,要想创新这是不可能的。

第六,就是写心。书法到最后是写心,抒发情感。书法最本质的东西是文以载道。当书法有形式没有内容的时候就不叫书法。所以,作为书法工作者不能当写字匠,不能做抄写工作者,要多读书,当你拿起笔写什么很关键。要写唐诗宋词,要写中央发的指示文件,要写对联,要写成语典故,要顺手而来,做到遇到什么情况写什么东西。如果到部队去应该写些什么,到海军部队你要写些什么,肚子里要有东西,不能文不载道。要做到看山说山,看海说海,这就需要你要有知识储备。所以,作为一名书法家,要锤炼自己的品格,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能写出文墨相生、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好作品。否则,你写的字再好,但内容贫乏甚至文不对题或错字,你的作品就缺少力量。而如果你的作品内容丰富、又符合时代要求,又有文采,字又写的好这就是好作品。不要说什么发展不发展、创新不创新这样的大话,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充实、提高、改进就不错了,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提高,今天比昨天有提高,明天比今天又有提高,这对我来说就是创新,但我认为用提高一词更科学。这仅是我个人对于书法艺术创新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蔡成刚】: 今天的采访,李洪海先生从书法的功能性、书法的时代性、书法的创新性上讲的很精彩,比较系统、有高度,从艺术角度上来讲,也非常有操作性。希望李洪海先生能继续为弘扬中国的书法艺术前行、艺术之路长青!

艺术家:李洪海,字一鑫,号方舟,天津武清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为: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六届理事,

北京启功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专家顾问,

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国马会马文化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

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洪海师从国学大家启功先生,得先生把腕,承袭正脉,经多年研习,形成了内紧外拓、疏密相间、骨势秀逸、体势俊美书风。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充分发挥诗书画印的特长,在梅兰竹菊题材创作上努力探索,开辟新境,将四君子赋予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他的梅,凌寒独放,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志节;他的兰,清新脱俗,展现出文人逸士的高洁品格;他的竹,虚心劲节,寓意着生命的韧性与气节;他的菊,傲霜怒放,表达出不趋流俗的品格与超然心境。这些作品既饱含传统艺术形式,又兼具现代美学意识,在笔墨之间彰显独特的个性与精神追求。其篆刻作品刀法苍劲,结字严谨,既承古意,又融个人风格,深受业内推崇。

李洪海认为,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锤炼技巧,更在于思想深度和时代回响,书画创作要紧扣时代脉搏,承古人笔墨抒今人心声,在当下社会的巨变中,艺术家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唯有亲历时代、感知社会、深入思考,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李洪海以诗书画印相融的艺术实践,探索超越传统的形式局限,追求更深远的精神高度。他的作品不仅承载着文化的历史沉淀,更是对未来的深思与展望。

他的作品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军委办公厅、中国驻外使领馆等单位收藏,亦作为国礼赠予国际友人。他曾荣获“献爱心优秀人民艺术家”“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不仅在艺术上取得成就,更以文化人的担当推动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贡献独特的力量。

图:李洪海先生在创作

图:李洪海先生(左)与蔡成刚先生(右)合影

書畫探索

(山水篇)

第2533期

(总第0586期)

供稿:《今日美術家》

策划:《長明藝術工場》

主持:蔡成剛

出生山东淄博,籍贯河北衡水,定居北京。

文学作品刊载于《解放军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服装时报》《今日信息报》《慈善公益报》《中国书画报》及各类网站杂志。

参与策划编辑《宝塔之光》一书出版发行。主持书中百名书画名家线上展、主导书名、主笔书中文章后记。与著名书法家李洪海先生出版有《对谈书法十五讲》。策划主持(昆仑颂)李洪海、马万国全国巡展,参与编辑出版李洪海、马万国画册。

现为中博藏(北京)博物馆专家,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书画委副主席,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

曾任今日信息报社副社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林业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主持、评论、策划,曾连续十一年采访全国两会。

责编:欧开琳

美编:王桃京

来源:慈善公益之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