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几天过去,那些“肉粒”不仅没消,竟越发明显,还悄悄多出几个“小伙伴”,有的甚至像小米粒般粗糙,有的则细细长长垂在皮肤上。
刘大爷正准备下楼和邻居打太极,忽然觉得脖子上一阵不适。刚开始他没太在意,只觉得是汗水捂出来的小疙瘩。
可几天过去,那些“肉粒”不仅没消,竟越发明显,还悄悄多出几个“小伙伴”,有的甚至像小米粒般粗糙,有的则细细长长垂在皮肤上。
家人看后又是劝又是催,刘大爷这才去了医院。本以为是上了年纪皮肤问题,没想到医生却神情凝重:“这些‘疙瘩’,可能和HPV病毒感染有关,得抓紧处理!”
是不是只有女性才需要关注HPV?皮肤上的小疙瘩就没事吗?其实,“瘊子”虽小,背后隐藏的健康风险你真的了解吗?
提起“HPV”,许多人脑海里直接联想到宫颈癌、女性健康。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与真实病例提醒我们:不论男女,任何人身上如果突然出现5种典型“瘊子”,都要警惕可能是HPV感染的信号!
不少人误以为“瘊子”只是普通的皮肤病,小打小闹一阵没什么影响,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忽视,让病毒有了持久作乱的机会。你身上的疙瘩,真的只是皮肤的小烦恼吗?
“瘊子”,学名叫做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发的一种皮肤良性增生物。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数据显示,超过80%的“瘊子”与HPV感染直接相关。
不论是老人、小孩,还是成年的男女,只要皮肤表面受到HPV亚型病毒侵袭,都有可能在身体表面出现各种形态各异疙瘩。长期拖延、处理不当,会让原本可以控制的小病变,变成日后难缠的大麻烦。
寻常疣:最典型,好发于手指、手背、脚趾等暴露部位。初期像米粒大小的小肉球,摸上去粗糙不平,颜色多为皮色或淡褐色。表面可像菜花一样分裂扩散,具有较强传染性。
扁平疣:多见于面部、额头、颈部和手背,外观为扁平或略隆起的小丘疹,通常光滑且近肤色。常被误当作青春痘、脂肪粒,反复搓揉、刮脸后会迅速扩散甚至“串成片”。
跖疣:长在脚底,一不小心容易混淆为“鸡眼”,实际是被体重反复压迫的HPV疣体。特征是嵌入皮肤的硬块,走路刺痛且易加重。
尖锐湿疣:由HPV低危亚型(如HPV6、HPV11)常见于生殖器、肛周及口腔黏膜。初期就像小肉粒,可聚合成菜花状突起。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不容忽视。
丝状疣:主要表现为细长肉色小突起,偏好眼睑、脖子、腋下等皮肤褶皱部位。虽不痛不痒但易爆发,一次可长十来个甚至更多。
许多患者刚发现这些“瘊子”时,会自己抠掉、用各类偏方膏药胡乱涂抹。这样做不仅没用,反而极易恶化病情。医生特别警告:
病毒未彻底清除:皮损消退≠病毒根除。HPV可潜伏在皮肤深层,免疫力一旦下降,随时可能复发。
错误处理方式:搔抓、拔除或热敷会刺激HPV病毒在皮肤表面“播种”,形成二次甚至多次扩散。
此外,并非感染HPV就一定长疣体。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90%以上HPV感染者在2年内可自愈,完全不发展为显性皮损。
决定瘊子爆发与否的关键,是你的免疫力水平。儿童、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或皮肤反复受损者,风险尤高。
专业诊断:皮肤镜、HPV分型检测等能判断疣体属性和病毒类型。
标准治疗:冷冻(液氮),电灼、激光,或医生处方的外用药物(如咪喹莫特乳膏)等。多模式治疗方案,能有效清除病灶。
增强自身免疫:保证作息、适当锻炼、营养充足,避免酗酒熬夜,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唯一彻底解决HPV风险的方法,不止于“发现长疣就治”,更要主动防护。
科学预防三大要点:
接种HPV疫苗。目前国内可用的二价、四价、九价疫苗,不仅女性适用,部分适合男性,能对部分高危和低危型HPV交叉保护。普及率越高,相关疾病发病率越低。
良好卫生习惯。个人物品自用不混、公共场所脚部防护、避免频繁搔挠与皮肤破损,都是打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皮肤健康管理。关注自身皮肤变化,出现突起、瘊子等异常,及时寻医问诊,避免病情拖延。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HPV感染与防控指南(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HPV相关皮肤病诊疗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HPV病毒及其疫苗科普手册》
来源:健康之道牛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