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书单 | 北大历史系的老师都在研究什么题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8 08:04 1

摘要:爱读历史的书友们注意啦!这份北大中国史学者研究著作书单,简直是打开历史深层脉络的“金钥匙”!从唐代的权力运行奥秘,到唐元之间西域与丝路的风云变迁;从北方民族早期历史的空白填补,到晚清政权更迭里的复杂博弈;既有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运动的细致梳理,也有现当代城乡关系演

爱读历史的书友们注意啦!这份北大中国史学者研究著作书单,简直是打开历史深层脉络的“金钥匙”!从唐代的权力运行奥秘,到唐元之间西域与丝路的风云变迁;从北方民族早期历史的空白填补,到晚清政权更迭里的复杂博弈;既有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运动的细致梳理,也有现当代城乡关系演变的深度思考。

每一本都依据丰富史料,时而潜入历史细节探幽发微,时而站在宏观视角纵览变迁,我们能从中得到理解历史复杂性、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全新视角,收获满满的学术养分与深刻的思想启发。

1

唐后期皇权问题研究:

对隐藏性权力的考察

叶炜 著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唐后期,即安史之乱(755—763)以后的皇权,从政务决策与君臣关系中皇权能动性的角度,考察皇权的表现形式和行使方式。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聚焦皇权对政务信息的控制、皇权对议题及议政程序的控制,以及皇帝构建、强化与大臣的私人性关系。唐后期皇权行使的方式,既包括直接干预异姓爵袭封等公开层面的显性权力,也包括皇帝有意识地通过对信息控制、议题控制及人格依附关系构建等隐藏性权力的综合运用,这从整体上加强了唐后期皇帝在政务决策中的主导作用,强化了皇帝对决策的干预能力,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权运用方式在技术层面的演进。

2

唐元之间的西域与丝绸之路历史研究

付马 著

自8世纪中叶起,唐朝在河西走廊和西域的统治相继瓦解。此后直到 13 世纪初,中原王朝在长达4个世纪的岁月中一直未能将这一区域纳入直接统治,使其在汉文传世文献中留下的记载相当有限。唐、元之间的丝绸之路因此留下一种晦暗不明的印象,往往给人造成其衰微之感。本书主要利用西北地区出土的多种语言文字资料,尤其是回鹘语文书,从不同层面复原这一时期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面貌,包括主要族群的统治家族源流、交通道路的变迁、新兴城市的发展、商人群体的兴替以及景教网络的分布等。对这些具体史实的揭示,有力地证明了丝绸之路贸易及其沿线地区的经济在唐元之间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3

货品易代:

古丝路的衰落与新商道的开辟

郭卫东 著

“大航海”使得洲际远洋通道建立起来,人类的直接交往也从过去的国别、地区之间扩展到大洲乃至全球。航路更是商路,货品流通及其兴废的背后是信息、观念、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本书立足于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中国与海外大宗外贸商品的更新换代,讲述舶来舶去品的涨落兴替,尤为注重研究一件件“具世界意义”的货品的流通,通过对丝绸、棉花、茶叶、花旗参、檀木、皮毛、鸦片等大宗货品易代的考察,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形态转进得以次第呈现。

4

古代北京与西方文明

欧阳哲生 著

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古都,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举足轻重,其历史地位堪与汉、唐长安媲美。本书以研究元、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三朝来京的西方传教士和遣使的“北京经验”(The Beijing Experience)为主,着重探讨西人来京的路线、途径,在京居住、生活、活动和通信手段,在京与朝野士人的交往,对北京建筑、风俗、地理、历史的观察和研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情报的搜集与窥探,全景式地深度透析西方视野里的北京形象。

5

重构契丹早期史

苗润博 著

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本书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力图呈现历史叙述复杂多元的生成衍化过程,发掘出此前罕为人知的历史情境与学术议题。借此典型个案,可望对中古民族史的研究理路加以新的反思。

6

江督易主与晚清政治

韩策 著

本书围绕东南要缺两江总督,通过“湘人江督格局”和“北洋下南洋”两个概念和进程的深入探讨,将道光、咸丰至民国初年东南地区三次大的权势转移揭示出来,为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贡献一条新的解释线索。在此基础上,突出南北关系,并尝试突破内外轻重、督抚专政的争议,提出“有重心的同治”格局,用以理解晚清政治的特色及出路。

7

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

刘一皋 著

学生运动乃是中国近代史之重要特征,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历史发展的惯性冲击力相对较强。《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首次尝试以学生集体行为的视角研究学生运动,强调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突出对具体的、实在的行动进行分析。《抗战胜利后北平地区学生运动行为研究(1945-1949)》讨论了学生运动存在的多种面向,诸如运动主题、对象、口号、要求的变换,理性与非理性现象,暴力的使用及特点,参与者意愿的复杂性,以及运动中的“搭便车”情况等,展现了学生作为中国近代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即使是学生运动发育的成熟阶段,也仍然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8

现当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

对城乡关系的新探索

王元周 等著

本书是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现当代中国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探索性著作。现当代中国的城乡关系,曾经历了城乡二元结构由形成、发展、固化,再到逐渐松解的过程,因此城乡关系也就成为理解现当代中国历史的一把重要钥匙。本书从具体的个案出发,就认识与理想、物资与流通、制度与身份、文艺与礼仪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城乡关系演变背后思想认识、目标追求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乡关系对整个现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