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前后,李博生于陇右道成纪县(今甘肃秦安)。陇西李氏自汉魏以降便是中原望族,隋代李轨、唐代李渊皆出自此脉,至中唐虽因安史之乱与吐蕃侵扰,陇右部分地区沦陷,仍保持 “世代业儒、耕读传家” 的门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李博祖父李钦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前后,李博生于陇右道成纪县(今甘肃秦安)。陇西李氏自汉魏以降便是中原望族,隋代李轨、唐代李渊皆出自此脉,至中唐虽因安史之乱与吐蕃侵扰,陇右部分地区沦陷,仍保持 “世代业儒、耕读传家” 的门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李博祖父李钦曾任秦州录事参军,掌地方文书考核;父亲李巽为贞元初年乡贡进士,因陇右战乱未入仕,居家开设 “成纪书舍”,教授邻里子弟研读经史,家族 “以经义立身、以务实济世” 的家训,为李博的成长奠定深厚根基。
成纪在中唐仍是陇右文化重镇,开元年间所建文庙藏书逾两千卷,每年 “释奠礼” 时,周边州县士子常负笈前来,形成 “弦歌盈巷、经声不绝” 的景象。李博四岁开蒙,随父诵读《孝经》《论语》,六岁便能完整背诵《诗经・秦风・无衣》,九岁时随父参与文庙祭典,因 “能详解《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之义,对答如流”,获秦州刺史韦皋称赞,称其 “有廊庙之才,他日必显”。
稍长后,李博入成纪官学就读,师从曾任国子助教的儒者赵昌(中唐陇右儒者代表,后官至岭南节度使)。赵昌教学不拘泥于章句,常结合《通典》中 “安史之乱后陇右经济恢复”“吐蕃侵扰下的边防策略” 等现实议题,引导学生以经史解时事。贞元十年(794 年),成纪县遭遇旱灾,时年 19 岁的李博向秦州刺史献策:“成纪东有渭水支流,可沿河岸修渠引水,灌溉农田;同时组织流民修渠,以工代赈,既解旱情,又安流民”,此策被采纳后,惠及农户千余户,《秦州府志・祥异篇》记载为 “李氏子少善谋划,惠及乡邻”。
青年时期的李博已立下 “科举入仕、匡扶陇右” 之志。贞元十一年(795 年),他年满 20 岁,按唐代制度参加秦州乡贡考试。当时乡贡以 “经义” 为核心,李博以《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为题撰写策论,既阐释儒家修身之道,又结合陇右 “战后流民增多、边防吃紧” 的现状,提出 “清查无主荒地、分给流民耕种,同时加强乡勇训练、辅助边防” 的建议,最终以 “经义第一” 的成绩获荐,取得赴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临行前,父亲李巽赠其《陆宣公奏议》(陆贽民生主张在陇右儒者间流传),叮嘱道:“陇右百姓苦战乱久矣,汝若及第,当以收复故土、安抚百姓为念,勿负儒者初心。”
贞元十一年秋,李博抵达长安,寓居平康坊的陇右会馆。彼时的长安,虽经安史之乱重创,却仍是 “天下士子汇聚之地”,据《唐摭言》载,贞元至元和年间 “每岁进士科报考者逾两千五百人,录取率不及三十分之一”,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初到长安的李博因 “资费微薄”,白天在书肆抄写典籍补贴生计,夜晚则在会馆油灯下苦读,与同寓居的河东士子元稹、吴兴士子钱徽结为挚友 —— 三人常围坐讨论经史,元稹后来官至宰相,钱徽为宪宗朝礼部侍郎,这段交游为李博日后的仕途积累了关键人脉。
唐代进士科考试分 “帖经”“杂文”“策论” 三部分,李博的短板在帖经(考察儒家经典记忆),长处在策论与杂文。为弥补不足,他每日清晨将《礼记》《左传》中的易错经文抄录于竹简之上,随身携带背诵;午后模仿盛唐诗人高适、岑参的风格练习诗赋,注重 “辞藻质朴、贴近边地现实”,其《陇头水诗》中 “陇水呜咽流,征人泪未休” 之句,曾被长安文人传抄,道尽陇右战乱之苦;夜晚则研读《贞观政要》《通典》,结合贞元末年 “藩镇暂稳、陇右边防待固” 的时政,模拟策论写作,如《论陇右边防疏》《流民安置策》等,皆直指当时核心问题。
贞元十四年(798 年),李博首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主考官为礼部侍郎李逢吉。此次考试中,他的诗赋《长安秋望诗》获考官好评,但策论《论吐蕃边防》因 “直言朝廷应加强陇右驻军,与当时德宗‘暂避吐蕃锋芒’的基调相悖”,最终落第。落第后,李博并未消沉,在给父亲的书信中写道:“科场之失,非才不逮,乃言未合时也;然士之责,在直言利弊,非曲意迎合。” 此后数年,他一面继续备考,一面游历关中、陇右,考察边地疾苦,在《陇右行》中写下 “老兵守寒堡,稚子无衣裳” 的诗句,进一步加深对边防与民生问题的认知。
贞元二十年(804 年),李博再次应试,主考官为礼部侍郎权德舆。此次他的策论《论贞元末年民生疏》虽获认可,却因 “帖经错漏两题” 未能及第。权德舆惜其才,在评语中写道:“李氏子策论务实,有济世之才,唯帖经稍弱,再加磨砺,必成大器。” 在权德舆的鼓励下,李博留在长安,专攻帖经,甚至向国子监博士请教记忆技巧。元和三年(808 年),他第四次应试,此次主考官为礼部侍郎郑余庆(元和名臣,以选拔贤才闻名)。郑余庆以 “务实致用、辅佐中兴” 为选才标准,李博的策论《元和三策》直击时弊:其一 “加强陇右边防,逐步收复失地”,建议 “在秦州、渭州增驻军队,训练乡勇,与吐蕃开展防御性对峙”;其二 “完善两税法,禁止地方额外加征”,主张 “每州设‘税目公示碑’,明确征收标准,百姓可监督举报”;其三 “安抚边地流民,恢复生产”,提出 “将陇右无主荒地分给流民,免五年赋税,官府提供种子、农具”;其四 “兴办学堂,普及教化”,建议 “边地州县设乡学,教授经史与农耕技术,稳定民心”。这些主张契合宪宗 “元和中兴” 中 “固边防、安民生” 的需求,深得郑余庆赏识。
放榜之日,李博位列榜首,成为元和三年状元,同榜进士共二十七人,包括后来任宰相的牛僧孺、李宗闵(聚焦其早期才学,不涉党争细节)、诗人白居易(此次为第四次应试,仍未及第,后于元和六年登科)等,时人称为 “元和贤能榜”。曲江宴上,郑余庆为李博簪花,赞曰:“李生之策,非徒文藻,乃治国之良策也!” 元稹、钱徽赋诗相贺,元稹在《贺李状元及第序》中写道:“陇西李氏,世出贤才;今有李生,一举夺魁。其才足以安边,其德足以惠民,真天下士子之范也!” 雁塔题名时,李博挥毫写下 “致君尧舜,安边惠民”,以明济世抱负,此题名拓片今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中唐状元题名碑”。
按唐代惯例,状元释褐需参加 “关试”(吏部主持的入职考试),李博因策论优异,直接授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上),负责皇家典籍的校勘与整理。秘书省是唐代皇家藏书与修史核心机构,据《旧唐书・经籍志》载,元和年间藏书达七万余卷,涵盖经史子集各类典籍,能在此任职,既是对其学识的认可,也为其积累治学经验。
李博在秘书省的核心工作是校勘中唐以前的史书与边地文献,当时朝廷正组织修订《旧唐书》(初称《唐书》),他参与了 “陇右、河西诸州地理志” 的校勘。在校勘《旧唐书・地理志》时,他发现多处关于陇右州县的记载因战乱散失或谬误,如 “秦州下辖县数” 原书误记为 “五县”,他通过比对贞元年间秦州奏报与《通典》残卷,更正为 “六县”;“渭州户口数” 原书漏记 “贞元年间流民返乡新增三千户”,他查阅户部存档的《户籍簿》后补全。这些修正被《旧唐书》编撰团队采纳,秘书监郑余庆在给宪宗的奏折中称 “李校书校勘精勤,考据严谨,尤善边地史料,有古之良史之风”。
元和五年(810 年),李博迁著作佐郎(从六品下),负责撰写国史与帝王实录。当时朝廷正编撰《德宗实录》(贞元后期部分),他负责记录 “贞元年间陇右边防与流民安置” 事件,如 “贞元十七年秦州修城防”“贞元十九年渭州赈济流民” 等。撰写时,他坚持 “秉笔直书”,既记载朝廷 “派兵驻守陇右” 的举措,也客观提及 “军粮不足导致士兵哗变” 的问题,这种治史态度得到郑余庆认可,称其 “为史公正,不溢美、不隐恶,不愧儒者之名”。
在秘书省任职的四年间,李博还利用闲暇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地形篇》。当时陇右边防紧张,将领多需军事典籍参考,他结合陇右地形特点,在 “地形者,兵之助也” 句下注释:“陇右多山地、河谷,驻军当据险而守,如秦州之麦积山、渭州之鸟鼠山,皆可设堡防御;河谷地带宜种粮,可解决军粮问题,不可仅靠朝廷调拨。” 此书后来在陇右军中流传,成为将领参考的军事资料。元和七年(812 年),他因校勘与修史功绩,获赐 “绯鱼袋”(唐代中级官员荣誉象征),并被任命为 “东宫侍读”,负责为太子李恒(后来的穆宗)讲解经史。他为太子讲解《贞观政要》时,常结合陇右边防,如讲 “安边” 时以贞观年间李靖经营西域为例,讲 “恤民” 时以贞元年间陇右流民安置为例,太子赞其 “讲解透彻,能学以致用”。
元和七年冬,李博因母丧丁忧,辞官归乡。成纪百姓听闻其归来,自发前往迎接,为纪念他早年治水献策之功,当地士绅在成纪文庙旁修建 “李公祠”。丁忧期间,他并未闲居,而是主持修订《成纪图经》,记录成纪的历史沿革、山川地理与边地民俗,全书共六卷,其中 “边防篇” 详细记载了陇右防御要地与战术策略,为后世陇右边防提供了参考,今存于《甘肃方志集成》。
元和九年(814 年),李博服丧期满,授苏州刺史(从三品)。苏州(今江苏苏州)是江南大州,人口众多,商业繁荣,但也面临 “运河淤塞、水患频发” 的问题。他到任后,首要任务是治理运河苏州段 —— 当时运河因 “年久失修,淤泥堆积”,每逢雨季便泛滥,淹没农田数千亩。他亲自勘察河道,制定 “疏浚 + 筑堤 + 设闸” 方案:一方面组织百姓疏浚河道五十里,清除淤泥;另一方面加固两岸堤坝,在堤坝上种植柳树固土;同时在运河与太湖交汇处设立两座水闸,调节水位。仅用十个月,工程完工,苏州此后七年再无水患,《苏州府志・水利篇》记载:“李公治运河,百姓免水患之苦,皆称其德。”
除治水外,李博还注重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当时苏州盛产丝绸,但因 “织机老旧、技艺落后”,丝绸质量不及杭州、湖州,他从湖州邀请纺织工匠,传授 “提花织锦” 技艺,并在州城设立 “织坊”,培训工匠,改良织机;同时组织商人开拓丝绸销路,苏州的 “吴绫” 从此声名远扬,远销中原与西域,《新唐书・地理志》载 “元和十年,苏州贡吴绫二十匹”。在农业方面,他推行 “稻麦轮作” 制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发放优质稻种,指导农户改进耕作技术,苏州粮食产量较此前增加三成。
在吏治方面,李博推行 “政务公开与月考季评” 制度:每月初将州县官员的职责、政务进度张贴于州衙门前,接受百姓监督;每季度组织百姓对官员进行 “政绩、品德、能力” 三项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与升迁挂钩。他还在州衙设立 “冤情箱”,鼓励百姓举报贪官污吏与冤假错案,到任仅两年,便查处贪腐官吏六人,纠正冤假错案二十余起,苏州吏治为之一清。元和十二年(817 年),宪宗派使者巡访天下,苏州被评为 “江南治州第一”,李博获赐 “金紫鱼袋”(唐代高级官员荣誉)。
元和十四年(819 年),李博调任杭州刺史(从三品)。杭州(今浙江杭州)是浙东核心城市,当时面临 “豪强兼并土地、流民增多” 的问题。他到任后,一方面严厉打击豪强,强制 “占田过百亩者将多余土地分给流民”,并规定 “流民垦荒免五年赋税”;另一方面推行 “劝农桑与兴商” 并行政策,发放种子、农具,鼓励流民务农,同时在杭州城设立 “商市”,规范交易秩序,降低商税,促进商业发展。这些措施成效显著,至元和十五年(820 年),杭州流民返乡者达两千余户,农业与商业均呈现繁荣景象。在文化方面,他重修杭州文庙,增设 “讲堂” 十八间,聘请江南知名学者任教,并创办 “杭州学宫”,培养本地人才,诗人刘禹锡在《赠李杭州》诗中写道:“杭州新政见贤明,吏治清明教化行。莫道江南无善政,李公治下尽欢声。”
元和十五年(820 年),宪宗驾崩,穆宗即位,李博因地方治绩卓著,被召回长安,任尚书省左司郎中(从五品上),参与中枢政务。左司郎中掌管吏部、户部、礼部事务,是中枢重要职位。当时穆宗推行 “休养生息、稳定政局” 的政策,李博提出 “三项核心建议”:其一 “整顿财政,削减冗余开支”,建议 “取消不必要的宫廷祭祀与工程,节省财政开支”;其二 “优化科举,选拔实用人才”,主张 “进士科增加‘实务策论’比重,减少纯粹诗赋考核”;其三 “加强边地管理,巩固陇右边防”,提出 “在秦州设立‘陇右防御使’,统一协调边防事务,同时鼓励边地屯田,解决军粮问题”。这些建议得到穆宗采纳,唐朝政局与边防均得到稳定,《旧唐书・穆宗纪》载 “元和十五年,左司郎中李博奏请三事,帝从之,朝野称善”。
长庆二年(822 年),李博升任吏部侍郎(正四品上),负责官员选拔与考核。当时吏部存在 “选拔不公、考核流于形式” 的问题,他推行三项改革:其一 “严格选拔标准”,官员需通过 “经义考试 + 实务模拟”,不合格者不得任职,如地方刺史需模拟 “处理水患、安抚流民” 等实务;其二 “完善考核制度”,将考核指标细化为 “民生改善、吏治清明、边防稳固”(边地官员)三类,每项分五等,综合评定;其三 “打击请托行为”,规定 “凡请托者,取消选拔资格,并记录在案,终身不得录用”。这些改革改善了吏部风气,选拔出一批能臣,如后来任浙西观察使的李德裕(聚焦其才能,不涉党争),便是由李博推荐任职。
宝历元年(825 年),李博因 “年近五十,积劳成疾”,向穆宗请求致仕。穆宗挽留再三,最终同意,赐 “绢百匹、田五十亩”,让其返回成纪故里养老。致仕后,李博仍关注地方事务:宝历二年(826 年),成纪县遭遇蝗灾,他说服秦州刺史开仓放粮,并组织乡邻采用 “焚烟驱蝗 + 养鸡食蝗” 的方法,减轻蝗灾损失;同时继续修订《成纪图经》,增补 “元和至宝历年间的陇右变迁”,使全书更完整。
大和二年(828 年)秋,李博病逝于成纪故里,享年 53 岁。文宗闻讯后,辍朝一日,追赠其为礼部尚书(正三品),并派使者前往吊唁。他的灵柩归葬于陇西李氏祖茔,据《秦州府志・陵墓篇》载,其墓 “周长三丈,高丈余,前有石人、石马各二,碑刻‘唐故礼部尚书李公博之墓’”。南宋建炎年间,墓茔因战乱受损,明清时期多次重修,现存遗址位于今甘肃秦安县,2013 年被列为天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博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登科记考》《唐会要》《秦州府志》《苏州府志》及中唐文人诗文,虽未载入《旧唐书》《新唐书》正传,但从现存史料看,他是中唐状元中 “务实济世、清廉爱民” 的典型,历史贡献集中在三方面:
其一,科举与制度建设方面。他提出的 “税目公示”“实务考核官员” 等主张,为中唐地方治理与官员选拔制度完善提供参考;在吏部任上的改革,推动官员考核规范化,选拔出一批支撑 “元和中兴” 的能臣。清代学者徐松在《登科记考》中评价:“元和三年榜,李博为首,其在地方与中枢的举措,皆以民生与边防为本,不愧状元之名。” 他主持的元和三年科举,选拔出牛僧孺等治世能臣,为穆宗、文宗朝政局稳定储备人才。
其二,地方治理方面。他在苏州治水、兴纺织,在杭州抑豪强、安流民,每到一地皆有实绩。《苏州府志・循吏传》载 “李博治苏州五年,百姓为其立生祠于文庙旁,至今祠宇尚存”,其 “以工代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的治理方法,成为中唐地方官的典范,对后世江南与陇右发展影响深远。他推动的苏州 “吴绫” 产业化,更是为江南纺织业奠定基础。
其三,文化与边防传承方面。他校勘边地史料、注释军事典籍、修订方志,为中唐陇右历史文化与边防策略传承出力;在地方重修文庙、兴办学校,推动儒学在江南与陇右的普及。现代学者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指出:“中唐文人多聚焦中原,李博却兼顾边地与江南,以儒者之责在两地多有建树,其‘经世致用’与‘安边惠民’精神,为中唐士人之范。”
李博的一生,恰逢中唐 “元和中兴” 的关键时期,他以状元之才,从边地士子到江南牧守,再到中枢要员,始终践行 “安边惠民、济世报国” 的儒家理想,虽未经历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却以务实作风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实绩。千年后,甘肃秦安县的李博墓遗址旁,当地政府设立 “李博生平陈列馆”,展示其事迹与中唐历史,他所代表的 “务实、亲民、重边” 精神,仍在新时代传承。
来源:雁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