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性格不合,是因为有一次他差点因为刹车片故障冲下山,后来才知道是刹车油老化惹的祸。那天聊完这事我才发现,原来那些藏在机舱里的小瓶子比我想的都要重要。
不是因为性格不合,是因为有一次他差点因为刹车片故障冲下山,后来才知道是刹车油老化惹的祸。那天聊完这事我才发现,原来那些藏在机舱里的小瓶子比我想的都要重要。
有人觉得检查油液麻烦,觉得反正4S店能搞定,可你去问老张那哥们儿下长坡时方向盘僵得跟石头发什么呆就知道,这种事可千万不能马虎。机油啊冷却液啊这些,就像是车身体里的血液,看着颜色清亮还能凑活,时间久了该换就得换,哪能光靠感觉。
我前段日子去西北拉货,那地方气温低得邪性,就见着个师傅天天往车头塞暖宝宝,后来才知道是要给防冻液保温。他说高原上的车如果稀释液配不对,水箱能直接冻成铁疙瘩,这才知道那些彩色瓶装的玩意儿真不是摆设。城里人总觉得油液问题离自己远,其实路边随便拉个活的车主问问,十个有八个搞不清玻璃水该怎么选季节款。
有意思的是现在年轻人爱玩短视频,专门拍自己摇晃油壶的视频,说是传播安全知识。可这行为让不少老技师抓狂,说啥随便加自来水和这差不多,弄不好喷水嘴都能冻裂。不过我也琢磨着,虽说方法不一定对,至少大家开始关注这些细节了。
上礼拜去西南找了个汽修铺,那儿的老板跟我吹牛说他认识个老把式,鼻子比检测仪还灵光,光闻味道就知道冷却液含不含杂七杂八的东西。听他这么讲,我倒想起自己家那辆老捷达,转向助力油漏过好几回,全靠朋友帮忙临时调配才没送修。有时候真想不明白,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为什么这些小瓶子还是得全靠人工照看呢?
最近看新闻说有些车企开始搞全固态润滑技术,说是要彻底革掉油壶的命根子。可我觉得吧,新技术再先进也得慢慢来,眼睁睁看着那些彩色彩彩的小瓶子消失,说实在的还真有点怪怪的。就拿我老婆来说,她每次加玻璃水都非要带上手套,说是觉得直接碰液体不吉利,这种小讲究要是没了,反而感觉少了点亲近感。
说到底,咱们跟车的关系就像养小孩,那些油壶瓶罐儿就相当于它身上的关节血脉,该上心就得上心。有次我半夜看见个新手车主蹲在车前手忙脚乱的样子,就想起自己买车那会儿也是两眼一抹黑,现在学会定期查油液,反而觉得开车轻松不少。要说最感慨的还是那些山区的老师傅们,他们手里传下来的那些看液面闻气味的老把式,放在今天说不定比什么高科技仪器都管用。
听说4S店已经开始卖那些能联网的检测贴片,一有情况手机直接报警。可我还是觉得,再厉害的设备也比不上自己动手查个明白来得踏实。就像我那个朋友的老母亲,每次他要出远门,老太太都会特意爬上引擎盖确认几遍油液量,说这活儿必须自己做才放心。
现在路上遇见老李,我总提醒他该换刹车油了。每次看他摸着油壶叹气的样子,我就觉得那些小瓶子确实不简单——它们像是车的呼吸,是机械和人的中间纽带。你说是吧?
来源:北境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