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仪判而人极立,大统建而君道明,越自上古,神圣继作,代天理物,以开万世太平之治。故天地以之而位,四时以之而序,万物以之而育,大经大本以之而立。盛德相继,传至于今。钦惟圣天子受天明命,肇修人纪,以建民极。缵皇帝王之正统,衍亿万年之洪基。稽古定制,作庙京邑,以祀历
敕建历代帝王庙碑
宋讷
两仪判而人极立,大统建而君道明,越自上古,神圣继作,代天理物,以开万世太平之治。故天地以之而位,四时以之而序,万物以之而育,大经大本以之而立。盛德相继,传至于今。钦惟圣天子受天明命,肇修人纪,以建民极。缵皇帝王之正统,衍亿万年之洪基。稽古定制,作庙京邑,以祀历代帝王,重一统也。相旧庙地,介乎通衢,亵而勿严。洪武二十一年秋,始命改作于钦天山阳。越明年已巳夏五月三日,工部尚书臣秦逵奏成功,请文劖石,诏臣讷为之记。
臣忝职冑监,惧不敢辞,谨拜手稽首而言曰:“帝王功德,于昭于天,宜有清庙,以宅神展敬。历世以来祀典斯阙,三皇五帝祭于肆类,仅见于周,而尧舜禹汤,发迹肇基,及所经历之地,或有祠焉,遣使致祭,后世有之。至于合庙京国,岁修享礼,古未之闻。皇上定鼎江左,治功既成,神人洽和,礼乐明备。凡庙祀之渎礼不经,谄神非法者,一切去之。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王、曰两汉、曰唐、曰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列像于庭,金玉其相,衮冕焜煌,聚精会神,咸宅于兹。每岁春秋二仲,耴日誓士,上御宸极,制命大臣,斋明承事,笾豆静嘉,粢盛丰絜,告充告硕,神格洋洋。所以推惟本始,式昭旷典者,至矣。三年,则命官奉香币,诣陵寝,具仪物,以时致享,又以昭圣显灵,而示不忘也。呜呼!天生民而立之,君所以靖乱也。康济天下,阜成兆民,而登之仁寿之域者,皆以奉若天道而已。是故前乎三代之官天下者,天也,后乎三代之家天下者,亦天也。皇帝王之继作,汉唐宋之迭兴,以至于元,皆能混一寰宇,苟能混一天下者皆圣人也,宋人谓后代帝王不及前古真可笑也!绍正大统,以承天休,而为民极。右之序之,不亦宜乎。秦晋及隋,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斥而不与。是可见皇上敦名实,重理道,崇德报功,大公至正之心,真足以度越百王,垂宪来世,永永无斁,谨为之铭曰:
惟皇作极,克配天地。丕昭盛化,以正大位。皇道而皇,帝道而帝。历夏商周,三王迭继。熙熙皞皞,同底于治。叙诸帝于铭中亦有体于赫汉祖,宽而有制。光武奋兴,炎灵用炽。唐兴晋阳,遂有神器。太宗重光,力行仁义。明明有宋,其德克类。暨于元氏,而亦用又。豊功茂德,后先辉贲。翼翼新宫,有恤而閟。貌像既严,皇灵斯莅。享祀苾芬,仪文孔备。陟降在庭,神之攸暨。祚我皇明,以克永世。
译文
自天地初分,人类的道德准则得以确立,大统建立,君主之道得以彰显。自古以来,神圣贤明的君主相继出现,他们代替上天管理万物,开启了万世太平的治理。因此,天地得以定位,四时得以有序,万物得以繁衍生息,大道和根本原则得以确立。这些盛德之君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我们敬爱的圣明天子,秉承上天的旨意,开始修订人类的道德规范,以建立民众的准则,继承皇帝王者的正统,延续亿万年的宏伟基业。他遵循古代的制度,在京城建造庙宇,以祭祀历代帝王,彰显大一统的重要性。原先的庙宇位于交通要道之间,显得不够庄严。洪武二十一年秋天,皇帝下令将其改建在钦天山之南。到了第二年己巳年夏天,五月三日,工部尚书秦逵奏报工程完成,请求将文字刻在石碑上,皇帝诏令臣讷撰写碑记。我作为臣子,虽然才疏学浅,但不敢推辞。
我恭敬地跪下,双手合十,说道:帝王的功德,光明照耀于天,应该有清净庄严的庙宇来安置神灵,以表达我们的敬意。但历朝以来,祭祀的典礼却有所缺失。三皇五帝,只在祭祀天地的大典中被提及,这在周朝才有记载。而尧舜禹汤等开国君主,在他们发迹奠基以及经历的地方,或许有祠庙供人祭祀,后世也有派遣使者致祭的做法。但至于在京城合祭历代帝王,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大典,这在古代是没有听说过的。
皇上在江南建立基业,治理功绩已成,神人和谐,礼乐制度完备。所有不合礼法、谄媚神灵的祭祀行为,都被一律废除。皇上正名定统,从三皇开始,继以五帝,然后是夏商周三王,接着是两汉、唐宋元等朝代。这些朝代都是受命而兴,或禅让或继承,功德相当。他们的神像被列在庙宇中,身着金玉装饰的衮冕,光辉灿烂,聚精会神,都安居在这里。每年春秋两季的中月,皇上都会亲临祭祀,命令大臣斋戒明诚地承办祭祀事务。祭祀用的祭品都是洁净美好的,谷物也丰盈洁白。神灵降临,洋洋得意,这是为了推崇本源,彰显盛大的典礼。每隔三年,皇上还会命令官员捧着香烛和币帛,前往陵墓,准备祭品和器物,按时举行祭祀。这也是为了彰显圣明的神灵,表示不忘先帝的恩德。
唉!上天生育民众,并设立君主来平定乱世。君主们康济天下,使民众繁荣富足,进入仁寿之境,都是为了奉行天道。因此,三代以前的禅让制是上天的旨意,三代以后的家天下也是上天的旨意。汉朝、唐朝、宋朝的相继兴起,以至于元朝,都能统一天下。只要能统一天下的,都是圣人。宋人说后代帝王不及前古,真是可笑。继承正统,承受上天的恩德,作为民众的准则,扶持他们,引导他们,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秦、晋、隋等朝代,与他们的功德相比,不能不感到惭愧。因此,他们被排斥在外,不与祭祀。由此可见,皇上注重名实相符,重视治理之道,崇尚德行、回报功劳,具有大公无私、正直无偏的胸怀。他的品德足以超越百代之王,为后世树立典范,永远流传不衰。
我谨为此撰写碑铭:伟大的皇上确立了道德的准则,能够与天地相配。他彰显盛大的教化,以确立正统的地位。他行皇道而成为皇上,行帝道而成为帝王。历经夏、商、周三代,三王相继兴起。他们治理天下,使民众和乐安详,共同达到了治世的境界。在碑铭中叙述历代帝王,也有体现汉朝开国皇帝的赫赫功绩。汉高祖宽厚而有节制,光武帝奋起而炽热如火。唐朝在晋阳兴起,于是拥有了神器。唐太宗重振朝纲,力行仁义。宋朝明智,其德行能够类推。至于元朝,也同样兴盛。他们功绩丰厚,德行卓越,先后辉映。新建的庙宇肃穆庄严,神灵降临其中。神像威严庄重,皇灵降临。祭祀的香气芬芳四溢,礼仪十分完备。神灵在庭院中升降往来,无所不能。愿神灵保佑我们大明王朝能够永远昌盛。
南京朝天宫《奉敕重建朝天宫碑》
南京敕建历代帝王庙碑是明代为祭祀历代开国帝王而立的石碑,碑文由时任国子监祭酒宋讷撰写,立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该碑文详细记载了南京历代帝王庙的修建背景、祭祀制度及历史意义,是研究明代政治制度与文化的重要史料。
南京朝天宫在明代达到了其最辉煌的时期,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赐名后,这里一直是皇家专用的道场。到了成化年间,朝廷对朝天宫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竣工后,大学士商辂撰写了《奉敕重建朝天宫》的碑文。这块碑高近6米,分为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碑首雕刻着浮云和龙,细节精致;碑身两侧则装饰有蜿蜒的龙纹;碑座则是龟趺形,昂首圆目,形态生动。碑文长达1000余字,详细记载了明初朝天宫的定位、规模以及成化年间重修的始末。它是研究明代朝天宫沿革、规制和布局的重要史料。
在朝天宫东侧还出土了一块明代的残碑,仅存碑额和碑座赑屃。根据出土地点和文献记载分析,这块碑应为明成化年间所立,碑文为明宪宗朱见深的《护本宫敕》。
修建背景
南京历代帝王庙‘朝天宫’最初建于洪武六年(1373年),正殿仅供奉历代开国之君17人。因庙址位于鸡鸣山,常受风雨侵蚀,加之祭祀制度需完善,故于洪武二十一年迁建至钦天山阳(今鸡鸣寺附近),并立此碑。详细叙述了祭祀体系的演变及帝王功德。
碑文开篇强调“帝王功德于昭于天,宜有清庙以祀”,将三皇五帝、夏商周、汉唐宋元等朝代开国君主列入祭祀体系,并明确“秦晋及隋”因功德不足被排除。文中还提到每年春秋二仲皇帝亲率百官祭祀,并命地方官员定期致享,凸显明朝“敦名实、重理道”的治国理念。
历史价值
该碑不仅是研究明代宗教政策、礼制沿革的关键文献,其“重一统、崇德报功”的思想体现了朱元璋巩固皇权、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目的。碑文对历代帝王的评价标准(如“功德相侔”“混一天下者皆圣人”),反映了传统史观与现实政治的互动关系。
历史背景
敕建历代帝王庙‘朝天宫’始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由工部尚书秦逵主持修建,历时两年完成。该庙最初位于南京钦天山阳,主要用于祭祀三皇五帝及历代开国帝王,每年春秋二祭,由皇帝亲自主持。
建筑与功能
主殿供奉188位帝王,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帝王祭祀庙宇。碑亭内的《敕建历代帝王庙碑》记载了从上古至元代的帝王功绩,强调“功德相侔”者方可入祀。该碑文由宋讷撰写,详细阐述了朱元璋“混一天下”的合法性,并斥责了秦晋及隋朝因“功德不足”未被纳入祀典。
南京朝天宫
朝天宫(Chaotian Palace),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4号,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江南地区现存建筑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筑群落,现为南京市博物馆。
朝天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70000平方米,南、东、西三面有宫墙围绕,共分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泮池、牌坊、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敬一亭等。朝天宫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其建筑格局、样式、营造技术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956年10月,朝天宫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朝天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海珠瑶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