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 年),徐征生于江南东道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的官宦之家。据《浙江信安徐征状元家谱》记载,其家族渊源可上溯至西周徐偃王,为嬴姓分支,因封地得徐氏名号。徐偃王之后,徐家历代不乏名人,秦代方士徐福即其二十三世先祖,相传曾受秦始皇派遣东渡求
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 年),徐征生于江南东道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的官宦之家。据《浙江信安徐征状元家谱》记载,其家族渊源可上溯至西周徐偃王,为嬴姓分支,因封地得徐氏名号。徐偃王之后,徐家历代不乏名人,秦代方士徐福即其二十三世先祖,相传曾受秦始皇派遣东渡求仙药,至今日本仍有相关纪念遗迹。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士族南迁浪潮中,徐氏族人辗转定居浙江信安,至徐征父辈已传六十世。其父徐惟公曾任地方官职,兄长徐洎后官至太尉,家族在衢州一带颇具声望。徐征为徐惟公次子,与堂兄徐洪交往甚密,自幼受家族崇文重教之风熏陶。信安地处钱塘江上游,兼具吴楚文化灵秀与中原文化底蕴,这种环境为徐征早年治学提供了良好氛围。
徐征幼年聪慧,《徐氏宗谱》载其 “三岁识千字,五岁诵诗书”,深得父辈喜爱。父亲徐惟公延请当地名儒授课,授以《五经》《左传》等经典。少年徐征不仅通读经史,更对历代典章制度产生浓厚兴趣,常与同窗纵论古今治乱,展现出过人见识。
史料虽未详述其求学经历,但从其日后为官表现可知,他除精通儒家经典外,还涉猎吏治、民生之学。信安毗邻闽越,商贸往来频繁,徐征自幼目睹市井百态,对民间疾苦有着直观认知,这为他后来任职地方时注重实务埋下伏笔。史载其 “天性刚直,少存贞心”,这种品性既源于家族传承,也与早年所受教育密不可分。
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繁荣,科举制度日趋完善。玄宗重视文教,多次下诏完善科举,规定 “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明经科以经义取士”,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此时的信安虽非政治中心,却也文风渐盛,徐征在当地学有所成后,于开元二十年(732 年)赴长安应考。
从信安到长安,路途遥远,徐征沿钱塘江入运河,经扬州、洛阳抵达京城。沿途所见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如扬州的市井喧嚣、洛阳的宫阙巍峨,更坚定了他 “致君尧舜” 的理想。抵达长安后,他寄居在浙江同乡会馆,与各地考生切磋学问,其间结识了后来同榜及第的闽县令黄谣。二人一见如故,常探讨时政,均对当时朝政中渐露的弊病有所忧虑。
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春,癸酉科科举考试如期举行。此次科考由礼部侍郎孙逖主持,共设进士科、明经科等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世人看重。据《登科记考》载,该科共取进士二十五人,徐征以绝伦文才一举夺魁,成为中华徐氏历史上首位状元。
关于徐征的状元策文,虽未完整留存,但从唐代科举制度推测,其策问当围绕时政展开。开元中后期,均田制渐趋瓦解,均田农民逃亡现象日益严重,徐征在策文中可能针对此问题提出了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的建议。主考官孙逖以善于识人著称,曾选拔张九龄等名臣,他对徐征的策文评价颇高,称其 “文辞雅正,议论切实,有王佐之才”。
同榜进士中,黄谣日后官至闽县令,在任期间兴修水利,颇有政绩。此外,该科还有多位考生后来成为朝廷重臣,可见此科堪称 “龙虎榜”。徐征及第后,按惯例需参加吏部铨选,因其状元身份及策文表现,被直接授予从九品下的福建安平主簿一职。
福建安平(今属晋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当时重要的商贸港口,既有渔盐之利,也面临海患、吏治等问题。徐征抵达任所后,并未因官职低微而懈怠,而是深入民间调研。他发现当地渔民因海禁政策与官吏盘剥,生活困苦,遂上书泉州刺史,建议 “放宽海禁,规范税制,兼顾官民利益”。
在户籍管理方面,徐征推行 “逐户核查,实名登记” 之法,清理出大量隐漏户籍,既增加了赋税来源,也为后续的赋役改革提供了依据。他还重视教育,牵头修缮当地废弃的学宫,聘请儒生讲学,使得 “海滨邹鲁” 之风渐浓。史载其 “在任三年,吏民怀之”,泉州刺史在考绩中称其 “勤于政事,廉于自守”。
这段任职经历不仅展现了徐征的实务能力,也让他对东南地区的社会状况有了深刻认识。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写道:“海滨之民,非不知礼,盖乏教化;商贾之业,非不可兴,盖缺规范。” 这种见解超越了当时一般官员对南方的偏见。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徐征因政绩卓著,升任晋江县丞兼少监,官阶升至从八品下。晋江县为泉州附郭县,政务繁杂,县丞作为县令副手,需协助处理民政、司法、赋税等事务,而少监一职则负责地方祭祀与文教事务,可见朝廷对其综合能力的认可。
在司法领域,徐征秉持 “慎刑恤民” 原则,对积案进行逐一清理。他发现多起案件因证据不足而长期拖延,遂制定 “三日勘察,十日审结” 的时限规定,要求官吏 “不冤良善,不漏奸邪”。对于民间纠纷,他倾向于调解,而非一味用刑,曾化解多起宗族间的土地争端。
文教方面,徐征在原有学宫基础上,增设 “明经”“进士” 两科讲习,鼓励学子报考科举。他还主持编纂《晋江风物志》,记录当地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地方史料。此时的徐征,已在东南官场积累了一定声望,其刚直务实的作风也为同僚所熟知。
天宝元年(742 年),玄宗改元天宝,唐朝社会由盛转衰的迹象日益明显。玄宗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宰相李林甫独揽大权。李林甫为人 “口有蜜,腹有剑”,为巩固权势,极力打压异己,尤其对太子李亨一派采取敌视态度。
太子李亨于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被立为储君,其身边聚集了一批主张改革弊政的官员,形成了与李林甫相对立的政治集团。两大派系围绕官员任免、政策制定等问题展开激烈斗争,整个朝廷陷入 “非杨即墨” 的分裂状态。此时的徐征虽任职地方,但因其状元身份及与部分京官的书信往来,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政治漩涡。
李林甫为扩大势力,试图拉拢东南地区的官员,曾通过泉州刺史向徐征传递 “入京任职” 的意向。徐征素闻李林甫专权跋扈之事,对其为人极为反感,加之他认为太子李亨 “仁孝有识,可托社稷”,最终选择拒绝李林甫的拉拢,暗中与太子一派保持联系。这一选择,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天宝五年(746 年),一桩看似普通的家庭纠纷演变为震动朝野的政治案件。太子李亨的杜良娣之父杜有邻,被女婿柳勣诬告 “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罪名直指谋反。此案恰逢李林甫急于打击太子势力之际,他主动请缨审理此案,意图将太子牵连其中。
杜有邻案的本质是柳勣与杜家因私怨引发的诬告,但在李林甫的操纵下,案情迅速升级。柳勣在李林甫手下的教唆下,扩大诬告范围,将地方官李邕等人牵扯进来,声称他们均与太子有密谋。一时间,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太子一派官员人人自危。
徐征与杜有邻素无直接交往,但他的一位同窗好友时任宫廷警卫,因与杜家有间接联系而被卷入此案。徐征得知消息后,虽知风险巨大,仍上书为友人辩白,称其 “忠谨奉公,断无反心”。这一行为被李林甫的党羽察觉,将徐征列为 “太子党羽”,纳入打击范围。
李林甫为达到打击太子的目的,对涉案人员采取残酷手段。他授意执法者对被捕官员施以重刑,并暗中许诺 “多打有赏”。在这种情况下,杜有邻、柳勣及徐征的同窗好友等多人被活活打死,太子李亨为自保,不得不与杜良娣离婚,与涉案人员划清界限。
徐征虽因任职地方未被直接逮捕,但也受到严厉惩处。李林甫以 “结交党羽,干预司法” 为由,将其贬为庶民,剥夺所有官职。这一打击对徐征而言极为沉重,他多年的仕途努力付诸东流,更因 “太子党羽” 的标签而声名受损。
被贬之后,徐征并未返回浙江信安,而是选择留在福建晋江的寓所湾海兴胜里长源堡徐宅。此时的他已年近五十,政治理想彻底破灭,遂自号 “长源”,寄情山水,常与当地文人饮酒赋诗。他在诗中写道:“宦海浮沉数十载,归来仍是一书生”,流露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但即便身处逆境,他仍保持着刚直本性,拒绝向李林甫势力低头。
被贬后的徐征,在晋江过着隐居生活。他亲自耕种薄田,虽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当地百姓感念其早年为官时的恩惠,常主动接济他,而徐征总是婉言谢绝,称 “吾虽为庶民,亦当自食其力”。
在隐居期间,徐征并未完全脱离社会,他继续关注地方教育,义务为学宫学子讲学。他将自己的为官经历与治学心得传授给学子,告诫他们 “为官当以民为本,治学当以实为要”。许多受其教诲的学子后来考取功名,成为地方良吏,如贞元年间的福建进士陈黯,便曾称徐征为 “吾之师也”。
安史之乱爆发后(755 年),福建虽未直接遭受战火,但也出现了物价飞涨、流民增多的状况。徐征主动协助当地官员安抚流民,建议 “开仓放粮,募民垦荒”,帮助地方稳定了局势。此时的他虽无官职,却仍以天下为己任,展现出儒者的担当。
徐征的隐居生活虽平淡,却为徐氏家族的科举传统奠定了基础。他注重对子孙的教育,其侄孙徐晦自幼受其影响,立志科举报国。徐征亲自指导徐晦研读经史,传授应试技巧,对其寄予厚望。
大历年间,徐征身体日渐衰弱,但仍坚持为徐晦讲学。他告诫徐晦:“科举非为功名,实为致君泽民。若他日得志,当效先贤,刚直不阿。” 这种教诲深深影响了徐晦。贞元十八年(802 年),徐晦考中状元,成为福建历史上首位状元,实现了徐征未竟的理想。
徐晦在官场上始终秉持徐征的刚直品性,多次犯颜直谏,官至礼部尚书。他常对人说:“吾之成就,皆源于先祖徐征公之教诲。” 徐征的家族教育理念,使得徐氏家族在唐代涌现出多位官员,成为东南地区的望族。
永泰元年(765 年)秋,徐征病逝于晋江寓所,享年六十五岁。当地百姓闻讯后,自发为其送葬,泉州刺史也亲往吊唁,称其 “一生刚直,百世流芳”。徐征被安葬在晋江湾海兴胜里的徐氏家族墓地,其墓前立有石碑,上书 “唐状元徐公慈恩之墓”。
关于徐征的墓葬,后世地方志多有记载。《泉州府志》称其墓 “历千年而不毁,乡人岁时祭祀之”。明清时期,徐氏族人曾多次修缮其墓,至今仍为晋江徐氏的重要祭祖场所。徐征的一生,虽未在官场上达到高位,却以其刚直品性与务实作风,赢得了后世的敬仰。
徐征虽未入正史列传,但在地方史志、家族家谱及文人笔记中均有记载。《浙江信安徐征状元家谱》称其 “为徐氏开状元之先河,立为官之典范”。《泉州府志》将其列入 “名宦传”,赞其 “在官则勤于政事,在野则心系民生”。
宋代文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提及徐征,称其 “虽遭权奸所害,而刚直之节不改,可谓真儒也”。明代思想家李贽对徐征尤为推崇,认为其 “身处乱世而能坚守本心,较之于位高权重而失节者,尤为可贵”。这些评价,既肯定了徐征的为官政绩,也赞扬了其人格品性。
从历史角度看,徐征的命运是唐代政治斗争的缩影。他的遭遇反映了开元天宝年间政治由清明转向黑暗的过程,也展现了普通官员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坚守。正如近代史学家陈寅恪所言:“徐征之案,虽为个案,然可见李林甫专权之烈,及太子一派之困境。”
作为徐姓历史上首位状元,徐征对徐氏家族的科举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自徐征之后,徐氏族人涌现出多位状元,如贞元十八年状元徐晦、五代后梁状元徐寅等,形成了 “徐氏多状元” 的文化现象。
这种科举传统的形成,与徐征的示范作用密不可分。徐氏家族将徐征的治学方法与为官理念代代相传,形成了 “崇文重教、刚直务实” 的家族家风。在徐氏家谱中,徐征被尊为 “科举始祖”,其事迹被编入家族教材,用以教育后代。
徐征的影响不仅限于徐氏家族,更辐射到东南地区。浙江信安、福建晋江等地的百姓将其视为 “科举榜样”,明清时期当地学宫常挂徐征画像,激励学子奋发向上。这种文化影响,使得徐征成为东南科举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第三节 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徐征的一生,虽跨越千年,却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从历史研究角度看,他的经历为研究唐代科举制度、地方吏治及政治斗争提供了重要个案。其任职地方时的实务举措,如户籍清理、教育兴修等,反映了唐代地方治理的实际状况,对研究唐代基层政治具有参考价值。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徐征的刚直品性与务实作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 “为官以民为本,治学以实为要” 的理念,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在福建晋江、浙江衢州等地,徐征的故事被改编为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徐征的命运虽带有悲剧色彩,但他在逆境中坚守本心的精神,赢得了后世的永恒敬仰。正如晋江徐氏祠堂的楹联所言:“状元开先河,刚直传千古;宦海守初心,清风满人间。” 这正是对徐征一生最贴切的概括。
来源:雁飘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