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58同城、抖音等平台上,“生烫牛肉米线店转让”的帖子比比皆是。福州台江区一位店主挂出“接手即可营业”的转让贴,197㎡的沿街旺铺地处人流密集区,可带品牌转让,却长时间无人问津。
在58同城、抖音等平台上,“生烫牛肉米线店转让”的帖子比比皆是。福州台江区一位店主挂出“接手即可营业”的转让贴,197㎡的沿街旺铺地处人流密集区,可带品牌转让,却长时间无人问津。
广州某地铁口200米处的门店,虽然人流不断,却难抵周边同类型门店的竞争,最终不得不挂上“旺铺转让”的牌子。
二手市场更是见证了这场退潮的疯狂。10元3张的椅子、400元的三层展示冰柜、原价上万的烧烤炉砍到600元……一批批九成新的设备,最终只能以“骨折价”销售。
一、危机诊断:闭店潮的 3 大致命陷阱
2025 年牛肉价格同比上涨 5.9% 至 63.8 元 / 公斤,叠加同质化低价竞争,70% 门店陷入 “单量涨、利润降” 的死循环。上海某门店老板坦言:“‘7 元吊龙’卖一单亏一单,不卖又没人来”。核心问题集中在三点:成本失控:牛肉占食材成本 60% 以上,中小店缺乏议价权,涨价则流失客群,不涨则毛利率跌破 20%;
产品趋同:千店一面的 “鲜切现烫 + 废墟风”,消费者新鲜感褪去后快速流失;
流量枯竭:依赖自然客流,不懂线上运营,被连锁品牌挤压生存空间。
二、救店实操:三维破局法扭转颓势(一)供应链重构:把牛肉成本压回 “安全线”联合采购降成本
3-5 家同区域门店组成采购联盟,直接对接屠宰场或区域批发商,可将牛肉采购价降低 15%-20%。广州某联盟门店透露,此举使他们的吊龙采购价从 68 元 / 公斤降至 58 元,单碗食材成本减少 2.3 元。全牛利用提毛利
借鉴 “小云楠” 模式:现切吊龙做主线产品,边角料熬制 8 小时牛骨汤,牛筋、牛百叶开发 “加料区”(6 元鲜脆毛肚、4 元卤牛筋),将牛肉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90%,综合毛利提高 12 个点。柔性备货控损耗
用收银系统记录 30 天热销数据,按 “高峰日销量 ×80%” 备货,搭配本地冻品商 “当日补采” 服务,将食材损耗率从 15% 压至 5% 以下。(二)产品突围:从 “单一米线” 到 “场景解决方案”地域化口味改造
川渝门店加设 “麻辣红油汤底”,江浙门店推出 “菌菇鲜醇汤底”,北方门店强化骨汤浓郁度,通过 “基础款 + 地域特供款” 覆盖多元需求。南京某门店改造后,本地客复购率从 28% 升至 45%。套餐化提升客单
设计 “米线 + 小吃 + 饮品” 组合:22 元招牌米线 + 8 元现炸酥肉 + 6 元酸梅汤 = 32 元套餐(比单点省 4 元),客单价从 18 元提至 26 元,坪效提升 30%。季节限定造稀缺
雨季推 “松茸鲜烫米线”,冬季上 “火塘腊味锅”,用应季食材制造社交话题。小云楠靠此策略实现 “淡季不淡”,冬季营业额逆势增长 20%。(三)流量破局:线上线下联动锁客短视频 “可视化” 引流
拍 3 类爆款内容:①鲜切牛肉的刀工特写(配 “拒绝预制菜” 文案);②8 小时熬汤的冒泡镜头;③顾客 DIY 调料的 “隐藏吃法”。重庆某门店靠抖音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破 50 万,到店客流增 3 倍。私域沉淀老客
到店顾客加企业微信送 “薄荷小料”,建 “鲜烫爱好者群”:每日 11 点发 10 元无门槛券(限当日使用),每周三办 “加肉日”(加吊龙半价)。广州某社区店通过私域,将月复购率从 35% 拉至 60%。场景化拓展客源
对接周边写字楼做 “10 人起订” 团餐(18 元 / 份,含免费配送),填补下午 2-5 点营收空白;社区店搞 “亲子 DIY 米线活动”,吸引家庭客群。(四)成本精算:把每分钱花在刀刃上人力:采用 “2 全职 + 3 兼职” 模式,午晚高峰增派人手,非高峰减员,人力成本降低 12%;
房租:社区店协商 “基础租金 + 5% 营业额分成”,商场店申请外摆增加 30% 餐位,单位面积租金成本下降 25%;
营销:放弃团购低价引流,将预算转向 “好评返现”(大众点评晒图送卤蛋),引流成本从 8 元 / 人降至 2 元 / 人。
三、成功案例:60㎡小店如何日销破万?“小云楠” 鲜烫米线靠三大策略逆袭:价值锚定:9.9 元基础米线 + 6.9 元鲜切吊龙,打造 “15 元开荤” 的性价比认知;
体验升级:开放式厨房现烫表演 + 20 种云南小料自助,让顾客主动拍照传播;
效率管控:3 分钟出餐,翻台率达 12 次 / 天,60㎡店实现日销 1.2 万元。
四、结语:活下去的核心是 “反内卷”鲜切牛肉米线的闭店潮,本质是 “低价内卷” 对行业的反噬。现存门店的破局关键,在于跳出 “比便宜” 的陷阱,转向 “比价值” 的竞争 —— 用供应链降本保品质,用产品创新抓需求,用私域运营锁客流。就像 “小云楠” 老板说的:“诚意永远是最好的科技,当你把每碗汤、每片肉做到极致,顾客自然愿意为你买单。”
来源:吉玲说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