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一个城市的温度,不能只看经济数字。山东泰安最近的新闻里,温度透过了人情。我看到不少网友在热议,一名被网络广泛关注的“摆摊奶奶”在泰安市岱岳区西藏大街因为无证经营,被正规的执法队员暂扣三轮车和牛奶。最初的执法现场视频一出来就炸了锅。画面里老人跪地抱住城管人员的
看一个城市的温度,不能只看经济数字。山东泰安最近的新闻里,温度透过了人情。我看到不少网友在热议,一名被网络广泛关注的“摆摊奶奶”在泰安市岱岳区西藏大街因为无证经营,被正规的执法队员暂扣三轮车和牛奶。最初的执法现场视频一出来就炸了锅。画面里老人跪地抱住城管人员的腿,希望能留下辛苦卖出的牛奶和自己赖以谋生的三轮车。执法队员没作声,其他工作人员把老人抬开,车和奶都没了。
有人觉得执法机械,觉得这些人没有温度,只知照章办理。一时间,这件事冲到舆论风口。各种质问铺天盖地:难道年纪大了还得跪讨生活?难道卖一点自家牛奶就如此难?这么做,不会把一个普通人的生存路子给堵死吗?
但剧情突然一转。事发后,当地政府公开回应,承认了执法过程有瑕疵,第一时间把三轮车和牛奶还给老人,并带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执法队员也被停职调查。老人自己也出面说话,说她卖牛奶只是想贴补家用,不想再添乱。几天后记者探访,老人已经重新回到街头,但生意不敢再做了,只是在附近帮人看车。
这个反转,令不少人情绪复杂。一边感受到网友舆论的推动力,另一边也意识到规则和人情有时候真的很难平衡。有人直言:“如果没有媒体曝光,这个结果会发生吗?”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城市治理从来不是简单命题。从政策设计者角度出发,地摊经济对缓解就业压力、激活城市氛围有实际好处。但如何兼顾一城之内的规范与温情?对于类似老人这样卖自家产的牛奶到底要不要“一刀切”?
泰安事件其实不是孤案。这几年只要涉及小摊小贩被治理,大多会引来讨论。有地方让步,有地方加严,反复出现“无证经营”的标签,被扣的三轮、散摊、流动小贩……背后很多是生活压力逼出来的小本生意。他们是城市最底层的人群,但没有声音。他们的困境,是不是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这名泰安的老太太只有一个儿子,家里并不富裕。很多像她这样的老人,本来想着靠点微薄收入缓解家庭压力。但违规,就是违规。如果放开一部分人,就有可能传递出管理失序的信息,会不会造成更大范围无序?但如果按规则硬来,就会出现跪地讨生计的心酸画面。
其实不只是这座城市,全国县市都面临着同样难题——挤在街角的生活和法规中的秩序,总有冲突点。
我翻了下地方政府关于事件的处理说明,他们没有否定管理需要的合理性,但也坦言“执法过程欠妥”。案发当天,岱岳区应急第一时间沟通,执法队长被停职调查。不管是不是被曝光逼出来的,这种态度至少说明一个现实,在压力之下愿意调整。
但有意思的是,后来有人专门跑去采访奶奶,问她怎么想。她说想过不干了,因为很怕影响儿女,也怕被社会误解。“我年纪大了,不想给家里添麻烦,就是想自己养活自己。”她原本只是朴素地希望,能一直靠自己的劳动挣点钱。但这一切变得敏感了,不只是摆摊和管理的问题,而是怎么活得体面、有尊严。
我个人觉得,这场风波背后真正刺痛人的地方,是大家都能感受到那种生存的不易。每座城市里,像奶奶这样的边缘小人物数不胜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后,这些“不可见”的底层劳动者被迫卷入规则与现实之间。有主管部门的人曾说:“依法管理是底线,但关心弱者同样不能丢。”
可现实是,只靠同情改变不了什么。为什么争议始终解决不了?回过头看规则制定和执行动作,总是在“灵活”与“刚性”之间左右摇摆。人情冲突不是一两起热门事件就能化解的。
我更关注的是,制度有没有给这些弱势群体兜底?民生政策能不能往前走一步?什么时候可以不用靠网络舆论倒逼才有结果?
有的人看到婆婆跪地,一边痛心于人老还要低头讨生活,一边指责执法冷漠没人性。这其实忽略了一点:城管人员也身处规定夹缝中,他们按章执行却很难“合心意”。基层治理底下,是一张看不见的多向拉锯。
类似情况外省也时有发生:比如一对卖煎饼果子的夫妻,为了不给城市添麻烦,每周都得算市场检查表,有人把他们赶出主街区,他们只能搬到偏僻角落继续煎饼果子;再一个卖自家鸡蛋的农村老妇,每捡几个鸡蛋都掂量着会不会哪天成为“无证贩子”。这些场景,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
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真实的人生。一台三轮车、几袋牛奶背后,是一家人的春夏秋冬——没人想违法,只是生活压得太紧。
争议发酵后,有网友建议是不是可以给类似老人发放专属的小摊证,让他们合法经营;也有人说设置“爱心摊位”,定点定区划线管理。其实很多地方都做过尝试,有成效,也遇到了新问题——比如有人钻空子,把“小摊证”倒卖或冒名操作,一时间要管理“灰色地带”变得更复杂。
回头问问自己,如果你是城管该怎么执法?如果你有父母需要摆摊补贴生活,你希望城管怎么做?别急着站队,多数人其实没答案。大家希望社会温和,但又希望规则守住秩序。
泰安事件最终以归还财物、内部问责做了一个收口,但摆摊老人们之后怎么办?该市也提到了“完善基层治理”,但短期内类似情况还会发生。各地政策不同,每次出事都是现象级讨论。从成都地摊经济火爆,到省市层面鼓励低保户、自谋职业者进街道,再到管理越来越分区域、分时段细致,其实也是一路试错的过程。
在信息快速传播年代,个别极端现场容易被推成焦点。这既催促相关部门正视问题,也带来更多舆论压力。有时候一条视频改变不了根本问题,但能提醒大家,这座城市还有很多像摆摊奶奶一样弱小但顽强的人活在最底层。他们可能不会哭诉上网络,也没闲钱搞手续,但他们是你我身边真实存在的人。
最后必须强调,仅靠情绪不能改善局面。更细致入微的城市管理,更灵活可落地的基层制度,更周全的人文关怀,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核心。这不只是为了避舆论,更是因为谁都有可能变老、变弱,再没有依赖,只剩下每天早起拉三轮、靠售卖牛奶补贴薄弱生活时,也希望这城市能留一点体面与善意。
来源:乐天派河流xFL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