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城的清晨还裹着残冬的寒气,奉天殿的朱红门柱上挂着的灯笼尚未熄灭。40岁的朱元璋身着绣着五爪金龙的衮冕,一步步走上丹陛。当“万岁”的呼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目光掠过殿前的文武百官,掠过殿外飘扬的“明”字大旗,最终落在远处的紫金山上——那里,
(本文作为中国历史系列的一部分,希望大家关注、评论、点赞与收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车轮亦会映衬现今社会之变局。)
1368年正月初四,南京城的清晨还裹着残冬的寒气,奉天殿的朱红门柱上挂着的灯笼尚未熄灭。40岁的朱元璋身着绣着五爪金龙的衮冕,一步步走上丹陛。当“万岁”的呼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目光掠过殿前的文武百官,掠过殿外飘扬的“明”字大旗,最终落在远处的紫金山上——那里,他曾在元末的战乱中乞讨、当兵,如今终于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276年后的1644年三月十九日,北京的冬天格外漫长。崇祯皇帝朱由检穿着满是补丁的龙袍,踉跄地爬上煤山。他望着山下火光冲天的紫禁城,望着远处李自成的农民军旗帜,嘴角露出一丝惨笑。“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他的声音被寒风吞噬,随后,一根白绫结束了他的生命,也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政治,始终围绕“集权”二字展开。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件事便是废除丞相制度——这个延续了1500年的官职,被他视为“专权乱政”的根源。胡惟庸案中,数万官员被牵连诛杀,从此“丞相”成为历史名词。为了填补权力真空,朱元璋设立内阁,由大学士组成,最初只是“备顾问”,后来逐渐演变为实际的权力机构。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的权力进一步扩大,解缙、杨士奇等大学士成为皇帝的得力助手,甚至能影响皇位继承。
然而,集权的代价是政治腐败。明朝的“厂卫制度”是中国古代最臭名昭著的特务体系:锦衣卫(朱元璋设立)、东厂(朱棣设立,宦官掌管)、西厂(明宪宗设立,汪直掌管),这些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拥有侦察、逮捕、审讯的特权。他们罗织罪名,诬陷忠良,比如魏忠贤当权时,锦衣卫和东厂遍布全国,“生祠”遍地,“五虎”“五彪”等爪牙横行,官员人人自危。《明史·刑法志》记载:“厂卫之毒,流祸天下,自朝廷至民间,无不受其害。”
明朝的经济,在洪武年间得到了快速恢复。朱元璋实行“屯田制”,让军队和农民开垦荒地,“凡军屯,每军授田五十亩,岁输粮十二石”(《明史·食货志》),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同时,他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比如修复了黄河、淮河的堤坝,使得农业生产稳定下来。到了明中期,商品经济繁荣,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市镇”,比如苏州、杭州、松江,这些地方的纺织业非常发达,“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神宗实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然而,明朝的“海禁”政策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发展。朱元璋规定“片板不许下海”,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只允许官方的“朝贡贸易”。虽然郑和下西洋带来了一定的海外交流,但民间走私仍然频繁,比如福建的泉州、漳州,广东的广州,都是走私的重要港口。海禁导致明朝失去了海外贸易的利润,也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当欧洲国家开始大航海时代时,明朝却关闭了国门。
明朝的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理学的发展,到了王阳明时期,形成了“心学”,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的“龙场悟道”(1508年,他在贵州龙场被贬时,突然领悟到“心即理”),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心学不仅影响了明朝的学者(比如徐阶、张居正),还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明治维新(比如日本学者吉田松阴)。
文学方面,明朝的小说达到了鼎盛。《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被称为“四大奇书”,其中《西游记》以神话故事反映社会现实,“孙悟空大闹天宫”象征着对权威的反抗,“取经”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深受读者喜爱。戏曲方面,汤显祖的《牡丹亭》(1598年)以“情”反“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名句,表达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成为经典。
科技方面,明朝的著作也非常丰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年)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记载了1892种药物,11096个药方,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记载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比如纺织、制瓷、冶铁,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39年)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介绍了西方的水利技术(比如望远镜),是中国古代农业著作的集大成者。
明朝的军事,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谕中原檄》),1368年攻占大都(北京),灭亡元朝,统一全国。永乐年间,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漠北尘清”(《明史·成祖本纪》),巩固了北方边防。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卫所制度”,“天下要冲,设卫所守之”(《明史·兵志》),全国有卫547个,所2593个,军队约200万人。
然而,“土木堡之变”(1449年)成为明朝军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瓦剌,结果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惨败,英宗被俘,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场战争,使得明朝的军事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从此失去了对蒙古的优势。万历年间,明朝进行了“三大征”:宁夏之役(平定蒙古哱拜叛乱)、朝鲜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播州之役(平定贵州土司杨应龙叛乱),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比如朝鲜之役花费了白银2000万两)。
明末,由于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比如,“卫所制度”逐渐崩溃,士兵逃亡严重,“嘉靖年间,天下卫所士兵逃亡者达一半以上”(《明史·兵志》)。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以及后金的进攻,明朝军队节节败退。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的外交,以“朝贡体系”为核心。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是明朝外交的重要事件。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途经东南亚、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比如占城、暹罗、爪哇、古里、木骨都束)。船队规模庞大,有200多艘船(其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宽18丈),2万多人,携带了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与当地进行贸易。郑和下西洋,不仅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比如“万国来朝”),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比如与朝鲜、日本、越南的朝贡关系)。《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下西洋,示中国富强,怀柔远人。”
然而,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朝贡体系存在矛盾。海禁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只允许官方的朝贡贸易,“非朝贡使者,不得入境”(《大明律》)。这导致民间走私频繁,比如福建的“海商”与日本的“倭寇”勾结,骚扰东南沿海。明朝不得不进行“抗倭战争”,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扫平倭寇,还东南沿海太平”(《明史·戚继光传》)。
此外,明朝还与西方进行了接触。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比如钟表、地图),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明朝的人口,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洪武末年(1398年),人口约6000万(《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户一千六百五万二千八百六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到了万历年间(1573-1620年),人口达到了1亿左右(《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三十年,户一千一百六十万四千一百九十,口五千六百三十万五千五十”,但学者认为实际人口可能达到1.2亿)。人口的增长,反映了明朝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也带来了“土地兼并”的问题——贵族、官僚大量占有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比如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就是由流民组成的。
明朝的疆域,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年)达到鼎盛。内地设“十三省”(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西北设“哈密卫”(管辖新疆东部),西南设“乌思藏都司”(管辖西藏地区),东南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列岛)。然而,到了明中期,由于国力下降,疆域逐渐收缩。比如,东北的“奴儿干都司”在宣德年间(1426-1435年)被废除,由女真族自行管理;西北的“哈密卫”在正德年间(1506-1521年)被吐鲁番占领;西南的“乌思藏都司”在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失去了控制。明末,后金(清朝的前身)崛起,占据了东北大部分地区,明朝的疆域进一步缩小。
明朝的图腾,以“龙”和“凤凰”为代表。龙是皇帝的象征,“龙袍”“龙椅”“龙诏”都是皇帝的专属;凤凰是皇后的象征,“凤袍”“凤冠”是皇后的礼服。此外,明朝的“国旗”是“明”字旗,由红、黄、蓝三色组成,象征“火德”(明朝以火德自居,取代元朝的水德)。
明朝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官方信仰以“儒家思想”为主,“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四书章句集注》是必考书目)。民间信仰则非常活跃,比如“关羽”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妈祖”被尊为“海神”(保护渔民),“观音”被尊为“慈悲女神”(佛教信仰),“张三丰”被尊为“道教真人”(武当派创始人)。此外,明朝的“庙会”非常流行,比如北京的“东岳庙会”、南京的“夫子庙庙会”,是民间娱乐和贸易的重要场所。
明朝的“功”:
1. 统一全国,恢复汉族政权,结束了元末的战乱。
2. 恢复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比如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4.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
5. 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文学、艺术、科技作品(比如《西游记》《本草纲目》)。
明朝的“过”:
1. 厂卫制度导致政治腐败,官员贪污受贿,民不聊生。
2. 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贸易,使得明朝逐渐落后于西方。
3. 土木堡之变削弱了军事力量,从此失去了对蒙古的优势。
4. 明末的农民起义,由于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自然灾害等原因,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明史》(清朝张廷玉等编修):“明自太祖起兵,推翻元政,统一中国,武功之盛,超过唐宋;文治之隆,亦不下于汉唐。”
康熙皇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清圣祖实录》,评价朱元璋)。
《明史·神宗本纪》:“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认为万历皇帝的怠政,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孟森(《明史讲义》):“明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流寇,而是因为党争”(党争导致政治混乱,无法应对危机)。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万历皇帝的怠政,张居正的去世,使得明朝的制度僵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明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充满矛盾”的王朝:它有“治隆唐宋”的辉煌,也有“厂卫之毒”的黑暗;它有“郑和下西洋”的开放,也有“海禁”的封闭;它有“心学”的智慧,也有“党争”的混乱。它的兴亡,见证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周期律”——从统一到繁荣,从繁荣到腐败,从腐败到灭亡。
今天,我们回顾明朝的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借鉴历史经验。比如,“心学”的“知行合一”,对现代的“企业文化”“个人成长”仍然有启示;“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交流”,对现代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借鉴意义;“厂卫制度”的“特务统治”,提醒我们要“依法治国”,防止权力滥用。
明朝虽然灭亡了,但它的遗产仍然影响着我们——比如,“明”字旗的颜色(红、黄、蓝),仍然是中国国旗的颜色;“西游记”的故事,仍然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深受观众喜爱;“心学”的思想,仍然被学者研究,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正如黄仁宇所说:“明朝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缩影。它的成功与失败,都值得我们深思。”
1. 《明史》(清·张廷玉等编),中华书局,1974年。
2. 《明实录》(明·历朝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3. 《清圣祖实录》(清·康熙朝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
4.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9年。
5.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6年。
6. 吴晗:《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2008年。
7. 樊树志:《明史讲稿》,中华书局,2012年。
8. 李洵:《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
来源:旧事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