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务把报销单甩回来的那一刻,老板心里咯噔一下:钱真花出去了,可凭证就是凑不齐。
“票呢?
”——财务把报销单甩回来的那一刻,老板心里咯噔一下:钱真花出去了,可凭证就是凑不齐。
2024年3月,广州一家做直播陪玩的小公司被税局追补了87万,导火索就是去年给主播发的28万红包没拿到发票。
老板发朋友圈吐槽:“我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
”
我看完只想说:别骂会计死板,金税四期现在比你还懂你的流水。
没票=利润虚高=硬交25%企税+20%分红,一刀一刀割在现金流上,比房东涨租还狠。
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这类公司踩坑最多?
请人临时上播、找外包剪视频、跨境买点小设备,对方拍拍胸脯“便宜点不开票”,你想着省几个税点,结果年底一起算,省的那3%连补税的零头都盖不住。
人社部去年调研捅破窗户纸:平台经济里4成是灵活用工,可只有不到3成拿到合规票,剩下全是暗雷。
有人开始“拆炸弹”。
我认识的一间MCN,去年把直播、短视频、选品三块业务拆成3个个体户,地点分别落在还能核定的县城,单月20万以内用自然人代开,全程用税务APP刷脸,业务流、发票流、资金流三流合一。
一年下来,主播红包、剪辑费、样品采购全都有票,综合税负从37%干到9%,少交230万,老板直接换了辆蔚来。
别以为复制粘贴就能上岸。
2024起,不少地方取消个体户核定,事前不查清楚,注册完可能秒变查账,发票限额、成本口径全收紧,等于刚爬出坑又掉井。
单月自然人代开超过20万,系统会自动推送风险,50万以上几乎必查,别拿“我真有业务”当护身符,稽查只认证据链。
没票业务最笨也最稳的办法,其实是把“要票”写进合同。
先谈票再谈价,对方不肯开就加税点,加到8%以内基本都能接受,比年底补25%企税划算得多。
再懒一点,用供应链协同平台,像建材圈在玩的“票通”,下单自动带票,进项获取率飙到9成,财务再也不用低声下气去求票。
电子凭证也在救急。
今年起高速通行费、跨境小额采购都能自动生成电子票,2万块以下海淘可以凭支付记录入账,别再把亚马逊订单截图扔给会计背锅。
一句话:
以前没票是“行业潜规则”,现在没票是“送命选择题”。
要么提前把票设计进生意,要么等税局给你设计罚款,两条路,自己挑。
来源:正能量海燕A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