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天,是一个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的季节。它不似春的喧闹,夏的炽烈,冬的肃杀,而像一位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中年人,内敛、深邃,骨子里透着一股复杂的诗意。在宋词这座华美的艺术殿堂里,秋意被赋予了尤为丰富与深刻的层次。它可以是离别的笙箫,是孤独的夜雨,是绝望的呼号,是欲
秋天,是一个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过的季节。它不似春的喧闹,夏的炽烈,冬的肃杀,而像一位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中年人,内敛、深邃,骨子里透着一股复杂的诗意。在宋词这座华美的艺术殿堂里,秋意被赋予了尤为丰富与深刻的层次。它可以是离别的笙箫,是孤独的夜雨,是绝望的呼号,是欲说还休的沧桑,也是看透世情的淡然。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五首宋词,品味五种不同的秋日之美,感受五位词人笔下那触动人心的秋之灵魂。
第一重秋意:美在风吹竹叶的萧萧声响——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沈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的这首《玉楼春》,写的是秋日里的离别相思,其情感基调是“凄凉”与“恨”。词一开篇,便以“别后不知君远近”点明主题,一种因音信全无而产生的茫然与焦虑感扑面而来。“触目凄凉多少闷”,一个“闷”字,极其传神,那不是爆发式的悲痛,而是弥漫在空气中、无处不在的压抑,是看到任何景物都能勾起的愁绪。
“渐行渐远渐无书”,连用三个“渐”字,仿佛让我们亲眼目睹了离人的身影在视线中慢慢模糊,最终连书信也断绝了。这种空间与情感上的双重疏离,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水阔鱼沈何处问”,“鱼”古时常指传书的使者,水阔鱼沉,形象地表达了音讯全无、问询无门的绝望。天地如此广阔,而我的思念却无处安放,这是何等的孤寂。
然而,这首词最精妙、最点题之处,在于“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当白日的喧嚣沉寂下来,夜深人静时,听觉变得格外敏锐。秋风拂过竹林,竹叶相互敲击,本应是一幅清雅、充满韵致的“秋韵”图景。可在满怀离恨的词人耳中,这万叶千声,不再是自然的乐音,而是字字句句、声声不断的“恨”意。这里的“秋韵”,完全被主人公的内心情绪所“异化”了。秋风竹韵,本是秋日一美,但在此刻,美与哀伤融为一体,美得令人心碎。外在的清景与内在的浓愁,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让这份秋恨有了具体的、可感知的载体。
结尾两句,将愁绪推向了高潮。“故欹单枕梦中寻”,刻意斜靠着孤枕,希望能于梦中与所思之人相聚,这已是一种可怜的希望。可偏偏“梦又不成”,连这最后的慰藉也求之不得。而“灯又烬”,油灯燃尽了最后一滴油,火光熄灭。灯烬,既是夜的尽头,也象征着希望的彻底破灭。整个世界,从有声的“恨”归于无声的黑暗,留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沉寂与冰冷的绝望。
这一重秋意,是因思念而生的、听觉上的美与痛,是秋声与心事的完美共振。
第二重秋意:美在滴滴答答的夜半秋雨——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赏读】
如果说欧阳修写的是秋风竹韵,那么周紫芝这首《鹧鸪天》聚焦的,则是秋夜雨声。词的上片,同样从视觉与体感入手,营造孤寂氛围。“一点残红欲尽时”,是灯花将灭未灭之景,光影阑珊,暗示着夜深人静。“乍凉秋气满屏帏”,一股突然而至的凉意,穿透屏风帷帐,充满了整个房间。这“乍凉”二字,写出了秋气的侵袭性与人的敏锐感知,孤独感由此倍添。
紧接着,千古名句登场:“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雨打梧桐,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经典的悲秋意象。梧桐叶大而疏,雨滴落在上面,声音格外清晰、清脆,尤其在万籁俱寂的三更时分。词人在这里用了叠字“叶叶声声”,仿佛那雨滴不是随机地落下,而是有意地、一叶一叶、一声一声,都在敲打着“别离”这两个字。它将自然界的雨声,直接翻译成了内心的情感语言。这滴滴答答的雨,不再是水,而是离人的眼泪,是时光流逝的叹息,是寂寞的独白。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由今昔之景引出今昔之情。“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这是一个温暖而欢乐的回忆场景:佳人调理琴弦,自己拨弄着熏炉中的香灰,二人一同唱着情意绵绵的《鹧鸪词》。“金猊”是狮形的铜制香炉,这个细节充满了闺阁的雅致与温馨。那时的歌声,是幸福的象征。
然而,“如今风雨西楼夜”一句,将所有的美好瞬间击碎,拉回冰冷的现实。同一个“我”,此刻独坐在风雨交加的西楼。往日的欢歌已成绝响,如今即便没有听到那清越的歌声,仅仅是面对着这凄风苦雨,泪水就已无法抑制地滑落。“不听清歌也泪垂”,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悲哀。因为欢乐的记忆越清晰,现实的孤独就越刺骨。过去的“乐”与现在的“哀”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使得眼前的秋雨之夜,显得愈发难熬。
这一重秋意,是秋雨敲打出的回忆与现实的落差之美,是往昔欢愉映照下,此刻孤独的凄美。
第三重秋意:美在万事摇落的萧瑟凄清——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秋愁词中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它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沦丧之痛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密度极高的悲秋意境。开篇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又似泣不成声的哽咽,从动作(寻觅)、环境(冷清)到心理(凄惨戚戚),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瞬间将读者拉入一个一无所有、茫然无措的绝望境地。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写的是秋日气候的变幻无常,实则隐喻了人生处境的艰难与心境的难以平静。想借酒御寒浇愁,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力微,而风力劲,这“晚来风急”不仅是自然界的风,更是命运的寒风,是时代洪流带来的摧残。
正当伤心之际,抬头见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是传递书信的象征,而词人此时国破家亡,夫婿已逝,早已无人可寄书,也无书可收。这大雁或许是当年为她与丈夫传书的“旧相识”,如今重逢,物是人非,徒增伤感。
视线收回,落在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本是秋日傲霜的象征,但在此刻,它们也已凋零堆积,枯萎不堪。这“黄花”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年华老去,容颜憔悴,在乱世中孤苦飘零。“有谁堪摘”既指花无人赏,也暗喻自己无人怜惜,一种被世界遗忘的孤寂感油然而生。
于是,她只能“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守”字,写尽了日长如年的煎熬;“怎生得黑”是发自心底的呐喊,这孤独的时光实在太难熬了!然而,天黑之后,又有新的折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欧阳修与周紫芝笔下的秋声秋雨,在此处汇合,并且变本加厉。不仅是风,不仅是雨打梧桐,更是“细雨”在“黄昏”时分“点点滴滴”,其声音更绵长,更琐碎,更侵人心魄。它将白日的愁闷无限拉长、细化,变成一种无休无止的凌迟。
最终,所有这一切——寻觅、冷清、淡酒、急风、过雁、残菊、独守、黄昏、细雨——共同构成了一个“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词人终于爆发出一声慨叹:“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个“愁”字,已远远不够承载其重量。它是个人之愁,更是时代之愁,是渗透在灵魂每一个角落的、无边无际的悲凉。
这一重秋意,是集大成的、极致化的萧瑟凄清之美,是一种将万物凋零与内心荒芜完全对应的、悲剧性的壮美。
第四重秋意:美在历尽艰辛后的含蓄内敛——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经历了李清照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愁苦,我们再来看辛弃疾的这首《丑奴儿》,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秋意。这是一首关于“愁”本身的哲思之词,它通过少年与“而今”(中年)的对比,展现了人生不同阶段对“愁”的不同体验,而秋意,正蕴含在这深刻的对比之中。
上片写少年时的“愁”。那时“不识愁滋味”,却偏偏“爱上层楼”。登高望远,本是文人雅事,少年人为了写出像样的诗词,没有愁绪也要勉强自己“强说愁”。这里的“愁”,是风花雪月,是“为文造情”,是带有表演性质的、轻盈的闲愁。它更像一种时髦的装饰,而非真实的情感重量。
下片笔锋陡转,“而今识尽愁滋味”。一个“尽”字,包含了多少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是壮志未酬的愤懑,是屡遭排挤的无奈,是岁月空逝的悲凉,是国势日颓的忧患……这些真正的、沉甸甸的愁苦,已经浸透了他的生命。然而,此时的他,反应却是“欲说还休”。两次重复“欲说还休”,道尽了那种极致的无奈与痛苦:不是不想说,而是无人可说、无处可说、甚至无法言说。真正的痛苦往往是失语的。
在所有的表达都被堵塞之后,千回百转的愁思,最终凝结成一句看似最平淡、最无关的话:“却道天凉好个秋。”这句脱口而出的感慨,接地气,充满了生活气息,但细品之下,却觉韵味无穷。这“凉”,既是身体对秋季气温的真实感受,更是内心对人生世事的整体感知。这“好个秋”,并非赞美,而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了接受、隐忍、自嘲与苍凉的感叹。他把所有不能言、不必言、不堪言的“愁”,都压缩、隐藏在这句闲话之中。
这一重秋意,是一种“收敛”的美。它不再是情绪的肆意宣泄,而是将磅礴的情感深埋于心,用最寻常的话语来承载最不寻常的心事。这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是饱经风霜后的成熟与含蓄。秋天的美,在这里体现为一种厚重的、富有弹性的生命质感。
第五重秋意:美在看透世情后的云淡风轻——《长相思·去年秋》
去年秋,今年秋,
湖上人家乐复忧。
西湖依旧流。
吴循州,贾循州,
十五年前一转头。
人生放下休。
最后一重秋意,来自一首佚名作者的《长相思》。这首词如同一首充满禅意的歌谣,将秋日的美,升华为一种看透历史兴衰、世事无常后的云淡风轻。
词的结构非常简单,重复与对比是其核心手法。“去年秋,今年秋”,开篇即点出时间的循环。秋去秋来,年复一年,是自然永恒的规律。在这永恒的规律面前,“湖上人家乐复忧”。湖畔居住的人们,有时欢乐,有时忧愁,他们的情绪随着世事起伏。然而,无论人间是乐是忧,“西湖依旧流”。西湖之水,亘古如斯地流淌着,它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默观着人世的悲欢离合,自身却不为所动。这立刻让人想起“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个体的情感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
下片由自然时序转入历史人事。“吴循州,贾循州”,这里用了南宋末年的一对政敌的典故。吴循州指贤相吴潜,被奸臣贾似道(贾循州)陷害,贬谪循州并最终被毒死。后来贾似道亦在政治斗争中被贬至循州,并于此被杀。昔日你死我活的政敌,曾经搅动天下风云的权臣,如今安在?“十五年前一转头”,十五年的光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转头的瞬间。曾经的显赫与倾轧,恩怨与情仇,都已被雨打风吹去。
词的结尾,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劝诫:“人生放下休。”“休”是语气词,相当于“吧”。“放下”,是这首词的词眼,也是它所抵达的最高境界。既然自然永恒,而人事易逝;既然恩怨荣辱,终将成空。那么,对于现实中的种种执念、争斗、忧乐,又何不看得开一些呢?不如放下吧。
这一重秋意,是超越了个人愁苦的历史哲思之美。它不再拘泥于一己的得失,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整个人生的轨迹。秋天的萧瑟,在这里不再引发悲伤,而是让人领悟到“放下”的智慧,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旷达。这是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与超脱。
写在最后
从欧阳修“万叶千声皆是恨”的刻骨相思,到周紫芝“叶叶声声是别离”的夜雨怀人;从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慨交加,到辛弃疾“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欲说还休;再到佚名词人“人生放下休”的云淡风轻——这五重秋意,仿佛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心路图谱。
我们在秋声中聆听离愁,在秋雨中感受孤寂,在秋景中体味绝望,又在秋凉中学会内敛,最终在秋的循环中感悟放下。宋词中的秋天,因此不再是单一的悲伤符号,而是一个充满层次感、能够安放我们各种复杂情感的、深邃而丰富的艺术世界。它告诉我们,秋之美,不仅在于它绚烂至极的视觉盛宴,更在于它能触动我们心中最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那根弦。品读这些词作,便是在这凉意渐深的季节里,与古人进行一场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存在的深刻对话。#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