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最精彩的初秋诗都有哪些?本文分享这7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你未必都读过。
诗抒情,诗言志,诗写人生,为生活增添了无限诗意。
“初秋”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最精彩的初秋诗都有哪些?本文分享这7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你未必都读过。
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
阶下丛莎有露光。
孟浩然的诗总有一种淡远清旷的意味。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初秋的细微变化,首先是身体对“夜渐长”的直觉,然后是肌肤对“清风习习”的触感, 最后是发现“阶下丛莎有露光”。
一个“重”字,既写秋风送爽的力度,又带出一丝淡淡的“凄凉”之感,但这并非悲伤,而是对季节流转的一种敏锐感知。暑热退去后的宁静,草尖上初生的露珠微光,都充满了安静而诗意的生机,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合一的隐逸情怀。
秋气堪悲未必然,
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
荷叶犹开最小钱。
这首初秋诗一反自古“悲秋”的传统,立意新颖,充满乐观豁达的生活乐趣。
诗人开宗明义,“秋气堪悲未必然”,他认为轻微的寒意正是最宜人的天气。后两句的观察极为精细,池塘里的荷花虽已凋尽,但新生的荷叶却已如铜钱般悄然绽开。
这不仅是对生命“新陈代谢”的生动描绘,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凋零与新生永远并存,希望蕴藏在每一个细微之处。
杨万里用他特有的“诚斋体”活法,从寻常景致中发掘出不凡的诗意与理趣,让人心情舒畅。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诗仙笔下的初秋,壮阔而深情。此诗前四句写景,“大火流”指星宿西沉,点明秋至。“霜威”、“云色”二句,将塞外初秋的肃杀、萧瑟之气写得极具威仪和画面感,境界宏大。
后四句抒情,在这样一个秋夜里,诗人的梦魂萦绕着边城的月亮,心却早已飞回了故乡的楼台。最后他以日夜奔流的汾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的思归之情,使得抽象的愁思有了水的绵长、厚重与具体感。
整首诗景情交融,在苍茫的秋色中,喷薄出的是李白式的磅礴诗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笔下,秋夜洞庭湖美得空灵、澄澈而奇丽。首句“两相和”便将湖光与秋月融为一体,营造出宁静和谐的境界。他将无风的湖面比作“镜未磨”,既写出了水面的平净,又略带朦胧,契合月光下的视觉效果。
后两句的想象更是匪夷所思,他将广阔的洞庭湖视为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则成了盘中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
这个比喻将浩渺的景观瞬间凝缩,化大为小,在宏阔与精巧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展现出诗人超凡的想象力与浪漫情怀,使秋景显得格外清新秀美。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杜牧由一片落叶感知全秋,开启了羁旅之愁的抒发。“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是警句,体现了诗人对物候变化的极端敏感,一片叶便是一个世界的信号。由这秋的信号,引发出“独夜他乡泪”的客愁,进而追问“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将个人的愁思升华到对人生普遍困境的思考。
最后他慨叹自己不如磻溪垂钓的姜子牙,能得身心闲适自由。全诗由小见大,由景入情,由情至理,层层递进,写出了初秋时节游子心中那份惊觉、孤寂与深沉的无奈。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这首词营造了极其凄美幽怨的初秋意境。开篇“一点残红”与“乍凉秋气”立刻将人带入一个夜深灯暗、秋凉暗生的孤寂场景。“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将自然的雨打梧桐之声,直接解读为离别的哀音,声声叩击心扉,移情于景,手法高妙。
下阕通过昔日“同唱鹧鸪”的欢愉与今日“不听清歌也泪垂”的悲凉作对比,无需任何诱因,只因身处这风雨西楼秋夜,无限的哀愁便已满溢而出。
全词情景交融,将初秋的凄清与离别的相思写得淋漓尽致,哀婉动人。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首词写初秋夜间的离思别恨,笔触深婉,层层推进。上阕直抒胸臆,因不知行人远近、音书全无而触目生愁,“水阔鱼沉”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音讯隔绝的绝望感。
下阕词人将笔触转向室外,夜深人静,风吹竹林,发出的声响在愁人听来,全都化作了“秋韵”,而这“秋韵”又全是离恨的悲鸣。
“万叶千声皆是恨”将自然声响主观情感化,使得整个环境都弥漫着、轰鸣着愁恨,意境顿出。最终,寻梦不成,灯烛燃尽,在一片黑暗中,愁思也达到了顶点,余韵无穷。
精彩的7首初秋诗分享完了,确实都是诗意盎然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回味。
朋友们,欢迎欣赏好诗,文中这7首精彩的初秋诗你曾经读过几首?欢迎分享高见。
来源:驶向一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