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事变到底咋触发的?张学良为何敢这么做?红军的命运由此转折,本来就像走到悬崖边路,看着北风刮过,挺难有人能把命保住。今天网络上的很多说法都旋转着讲什么“历史选择”,其实也不是那么“历史必然”。张学良、杨虎城和蒋介石、红军之间的较量,没啥公式,纯靠现场的心思一
西安事变到底咋触发的?张学良为何敢这么做?红军的命运由此转折,本来就像走到悬崖边路,看着北风刮过,挺难有人能把命保住。今天网络上的很多说法都旋转着讲什么“历史选择”,其实也不是那么“历史必然”。张学良、杨虎城和蒋介石、红军之间的较量,没啥公式,纯靠现场的心思一转!
1936年秋,陕北红军的处境比之前更窘迫。长征虽然让红军体面逃过一劫,但陕北和陕甘宁一带,东有胡宗南、南追蒋介石,周围全是国民党的兵。红军边打边撤,好不容易在延安一带扎了下根,可后方补给断了,外部粮草极度匮乏。看地图,其实四面都是墙,指挥部人员每天讨论下一步怎么走。大家脸色没多少轻松。
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人心里都明白,硬拼肯定吃亏。再做一次长征?这招要真用上,其实不少年长干部是拒绝的。他们知道田地、和群众磨合才是硬道理。徐向前后来回忆,他们讨论的主轴经常变来变去就算再上路也有可能被打散。真要讲“杀手锏”,那不是奇迹,是下下策。
外部局势这一年开始慢慢变形,东北军原本是蒋介石手里最锋利的一把刀。但是东北早都丢了,士兵们老家在外头,谁心里还想着热切打仗?张学良带着部队被调到西北后,士气大跌。三四年打的仗都是和自己人斗,谁能高兴?东北军的将领也不再死心塌地地执行命令了。
张学良自己呢?他对蒋介石的耐心慢慢耗没了。网络信息里经常说他要复兴东北,实际上他心里更烦躁,看着士兵抱怨想家,打的是内战,还得受蒋介石呼来喝去。东北军部署在陕西一带,不但资源落后,士兵也感觉被撂荒了。这种情绪蔓延到团队核心成员,变成了对蒋的持续不满。
气氛里还有一层,就是1935年前后,日本侵略步步紧逼。很多东北军高层心里清楚,抵抗外敌才是主线,可蒋从来主张“先剿共再抗日”。这种调子和红军主张彻底不一样。红军一直喊着全国团结抗日,和张学良的情怀不谋而合。长征路上,毛主席亲自给东北军将领送消息,希望联合抗日,这种姿态让张学良心里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
也不是张学良突然就决定反水,而是抗日情绪在东北军士兵间慢慢发酵。内部文件显示,士兵们自己的纪念册,挂满了想家的留言。外部环境逼着他们收缩内心,基层军官最痛苦。张学良看在眼里,他的态度由软转硬,不断和身边重要干将私下议论怎么改变局势——这种变化不是一下子发生的。
红军也没闲着。其实陕北根据地一直有代表去和东北军谈判。两边都知道对抗国民党靠单打独斗没法实现。徐向前后来翻看自己的记录,里面有一段话写得很直接,他说大家其实只是在寻找机会,最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张学良身上。
蒋介石一直都没太当回事,他对张学良有巨大心理优势。国民党指挥体系强硬,张学良虽表面顺从,却其实内心波涛汹涌。蒋以为可以随意指使东北军,实际情况早已反了。网络上偶尔会有人翻出来蒋介石的亲笔信件,里头说“希望张学良坚决剿共”,但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盟友了。
大约1936年秋冬之交,张学良和杨虎城就在西安密会。一些补充信息显示,他们甚至找了冯玉祥帮着出主意。密谋的过程无从讲起,只是氛围压抑到极点。张学良在谈话里拿不定主意,他怕的是自己暴露后全军覆没,历史上没人给他们留活路。但形势明摆着,不做改变大家都完蛋——这一点很多东北军士兵在后来的口述里也反复提到,心里实实在在有恐惧。
12月12日凌晨,西安事变开始。张学良和杨虎城一声令下,士兵行动极快,将蒋软禁在西安。消息传开,现场都愣住了。红军指挥部获得消息时是真不知道后路是否安全,不少人担心这是圈套,居然又有人觉得是不是该立即南移。蒋介石被软禁后很快意识到大事不妙,他曾经信任的下属居然翻脸,气得连夜开会反思。网络数据能查到不少蒋的日记,情绪极度失控。
事变爆发后,各家媒体传了一夜。刚开始的时候,南京、上海的高层全在观望,谁也不敢妄动。东北军和红军首次有机会桌下谈判,看起来得以喘息。红军指挥层一下子松了口气。徐向前在回忆里说“像天掉下来的恩赐”,其实更多的是庆幸而不是战略成果。
也有人红军原本准备第二次长征,没准真能找到一片新山河。可到底能否成功,徐的老同事也犹豫很久,毕竟人员消耗很大,补给后援跟不上。西安事变是突然的转折,是“老天眷顾”,更像是所有心思碰撞出来的契机。
柯庆施在彼时说过一段直接的话,他称“张学良要变天,不如直接谈判”。红军在收到消息后,实际上已经在做谈判准备,随时调整战略重心。
张学良和杨虎城后来的行动越来越快,将停战方案递给蒋介石。蒋原本死活拒绝,头两天气得饭都吃不下。旁边的人劝,他还不肯松口。等到第六天吧,蒋最终在消息压力下同意停战。他只想着保命,可局势已经彻底变化。
红军得到喘息机会。谈判开始后不久,双方派代表讨论如何协作,这时候红军的战略主动权开始回升。长远红军能留在陕北,其实是靠几个关键节点走到了“活口”。
网络媒体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张学良是一时冲动,也有人质疑其战略眼光。现实里,他也许本身就是一半稳重一半冒险。
西安事变后,红军的支持度在陕北上涨。抗日主张开始被民众认可,不只是军队,地方干部也愿意调整立场。慢慢有了根据地的雏形,意味着能进一步走上政治主场。
蒋介石表面答应谈判,实际内心未必彻底服气。有时候他在日记里写“形势艰难”,但过一个月就在筹划新一轮反击。红军和国民党虽暂时停战,谁也没说彻底合作。
事变的后续复杂,不同角度各有说法。张学良被关押多年,关于他是否后悔,没有定论。红军得到的机会变成了后来的抗日根据地,其实也有不少局限。
长征计划撤回后,陕北成了红军核心阵地。但同一时间日军南下的速度没停过,蒋介石也在调整战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构成,谁也没料到是从这里开始。
红军的命运看似彻底改变,其实内部争论并未停止。一部分干部坚持要更强硬合作,还有人觉得主动权慢慢丢掉了。
西安事变不止是一次军事冒险,也让政治格局朝着新方向倾斜了一把。张学良、红军、蒋介石、杨虎城这一系列人的选择,都不是完全理性的。很多决定都是现场的心情变化。
再往细里这次事变如果没爆发,红军是否真能突围出去?也有历史学者摇头,认为唯一机会其实就在西安。
而且网络最新披露出的美方文件也提及,彼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形势极为关注。红军和东北军合作,最终间接获得苏联的政治支持,这些因素都是外界少有人重视的细节。
反正西安事变让历史拐了个弯,至于结果如何,没有人能拍胸脯说一定是最好。红军活了下来,蒋介石承受了巨大损失,张学良成了时代的焦点。后来的路还很漫长,谁最终主导局势,谁知道呢!
结果已经摆在那儿。历史就是这样,翻篇了某一页,其实底色不断地变换。
来源:星星不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