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5年1月14日,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区)的一个艺人家庭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父亲给他取名为士楚,字信芳。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海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创立影响深远的"麒派"艺术。
民国时期江苏名人:周信芳
七岁登台,艺惊四座;一生坚守,自成一家。这位从江苏走出的京剧大师,用苍劲有力的"麒派"艺术,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895年1月14日,江苏清江浦(今淮安市区)的一个艺人家庭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父亲给他取名为士楚,字信芳。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海派京剧的代表人物,创立影响深远的"麒派"艺术。
周信芳出身艺人世家,父亲周慰堂、母亲许桂仙都是京剧演员。在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周信芳从小耳濡目染,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清江浦这个苏北水乡,不仅赋予了他坚韧的性格,更在他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周信芳自幼聪颖过人,悟性极高。6岁时,他随父到杭州拜京剧武生陈长兴为师,开始学习京剧表演。他天赋异禀,学戏速度惊人,仅一年时间就掌握了多出戏的表演。
1901年,年仅7岁的周信芳以"七龄童"艺名在杭州登台演出《三娘教子》,一鸣惊人。他那稚嫩却韵味十足的唱腔、准确到位的表演,让观众惊叹不已。从此,"七龄童"这个艺名传遍江南。
随着年龄增长,他将艺名改为"麒麟童",这个艺名伴随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江苏老家的乡亲们谈起这位小神童时,无不充满自豪:"咱们清江浦出了个麒麟童!"
20世纪初,周信芳来到上海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大都市。在这里,他广泛吸收各种艺术营养,大胆进行京剧改革,最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麒派"艺术。
周信芳的表演以做工见长,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他的唱腔苍劲有力,顿挫有致;他的做功细腻传神,表情丰富;他的武打干净利落,矫健优美。他特别注重人物塑造,主张"演人物不演行当"。
代表剧目《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四进士》、《义责王魁》等,充分展现了麒派艺术的特色。在《徐策跑城》中,他通过精湛的圆场功和帽翅功,将老臣徐策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周信芳不仅是传统艺术的继承者,更是京剧改革的先行者。他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排演了大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
1928年,他排演了《汉刘邦统一灭秦楚》,首次在京剧舞台上运用了灯光布景。1936年,他排演了爱国历史剧《徽钦二帝》,激励民众抗日热情。抗战期间,他组织"移风社",演出《文天祥》、《史可法》等剧目,宣扬民族气节。
周信芳曾说:"戏剧不仅是娱乐,更是教育。"他始终将艺术与时代、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戏曲艺术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信芳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在上海这个"孤岛"上,他拒绝为日伪演出,宁可过着清贫的生活。
1942年,当日伪威胁利诱他登台时,周信芳毅然蓄起胡须,明志拒演。有人劝他:"周先生,您就演几场吧,何必如此自苦?"他正色答道:"我这胡须,要等到抗战胜利那天才剃!"
没有演出收入,周信芳一家生活十分困顿。但他宁可靠借贷和变卖家当度日,也绝不向敌人低头。这种宁折不弯的气节,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敬重。
周信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他打破门户之见,广收弟子,悉心传授麒派艺术。
在他的弟子中,有高百岁、陈鹤峰、萧润增、周公谨等知名演员。他教学严谨,但又鼓励弟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要求弟子不要机械模仿,而要领会麒派艺术的精神实质。
1949年后,周信芳出任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等职,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亲自指导青年演员排戏,整理艺术经验,为麒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周信芳受到残酷迫害。1975年3月8日,这位艺术大师含冤逝世,享年80岁。1978年,周信芳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周信芳创立的麒派艺术,至今仍是京剧老生行当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他那苍劲有力、饱含深情的唱腔,那细腻传神、富有表现力的做工,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宝贵财富。
在江苏淮安,周信芳故居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景点。家乡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艺术大师,传承他的艺术精神。每年都有无数戏迷和学者前来瞻仰,研究麒派艺术。
点个关注,说说您何时认识到周信芳麒派艺术的?
来源:三书聊历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