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手指向两侧:左边是王石谷1693年的《秋山草堂》,右边是1988年生人王濛的数码水墨《弹幕山水》。
“老画卖的是时间,新画卖的是心跳。
”——这是北京一位85后拍卖师在预展现场跟我说的原话。
他手指向两侧:左边是王石谷1693年的《秋山草堂》,右边是1988年生人王濛的数码水墨《弹幕山水》。
前者估价2800万,后者120万,却围着更多举手机拍照的人。
十秒钟里,我目睹了“新水墨”如何把“老水墨”挤成背景板,也看见书画市场20年未见的代际断层正在裂开。
一、Z世代进场:他们买的不是“笔墨”,是“可转发”
嘉德2023秋拍给出硬数字:新水墨成交同比涨37%,70、80后艺术家占掉近半壁江山。
老买家摇头——“线条嫩、用色跳、没有‘古意’。
”年轻藏家回一句:“古意能发朋友圈吗?
”
对他们而言,作品先要“能截图”。
画面里有没有二维码、霓虹色、网络梗,直接决定二次传播力。
于是“笔墨”让位给“符号”,落款章换成NFT哈希值,一屏之隔,老派“目鉴”变成线上“点赞”。
更关键的是支付通道:数字人民币钱包一键结算,链上确权30秒完成。
传统拍卖行被迫上线“元宇宙专场”,否则连看预展的人都凑不齐。
老专家感叹“沙上筑塔”,年轻人却觉得“塔”本来就该建在云端。
二、老藏家的“时间信仰”正在贬值
老一辈的估值公式简单:年份×名头×著录=价格。
他们相信时间是最好滤镜,只要纸绢够老,总能跑赢通胀。
可2023苏富比报告打脸:28%的原书画买家转去买NFT。
原因是“时间”不再稀缺——区块链把“唯一性”从纸绢搬到代码,确权更快、流动性更高。
老藏家眼里的“包浆”,在年轻人看来只是“滤镜”;他们更愿意为“可迭代”买单:一幅数字水墨可以随程序昼夜变色,比千年不变的绢本“活”得多。
市场用成交说话:一件沈周小景2022年流拍,底价1800万;同场一件90后艺术家电子水墨屏120万成交,三天后二级平台翻到300万。
时间维度被“算法速度”打败,这是老派估值体系第一次失灵。
三、学院派“拆墙”:把“仿古”改写成“再创”
中央美院今年启动“当代笔墨价值重估”课题,69%受访艺术家同意“传统必须当代转化”。
翻译过来:别再逼学生“死磕”四王,要敢把王时敏的“仿古”拆成乐高,再拼成自己的宇宙。
课堂案例很直观:
1. 用AI笔迹分析提取石涛皴法,生成3D地形,再激光雕刻在亚克力上——传统“笔墨”变成可触摸的“数据山水”。
2. 把八大山人的“翻白眼”鸟做成AR滤镜,观众手机对准真迹,屏幕里鸟会飞出来落在人头顶——“气韵生动”被算法实时演算。
学术机构用科研经费给“创新”背书,年轻艺术家就有了与传统“高山”平起平坐的梯子。
市场跟着响应:实验水墨藏家学历越高,接受度越高(相关系数0.72)。
一句话,读的书越多,越不怕“不像古人”。
四、新评估体系:AI目鉴+心跳数据
老办法是“三目一闻”:看纸、看墨、看印,闻气味。
现在加两道工序:
1. AI笔墨轨迹分析——0.1秒告诉你线条抖动频率是否接近张大千;
2. 舆情热度指数——抓取小红书、抖音30天话题量,算出“社交溢价”。
拍卖行把两套结果并列在图录:左边是传统“真伪+品相”,右边是“热度+流动性”。
老买家可以只看左边,新买家盯着右边,互不干扰,却共同决定落槌价。
于是出现奇观:一件被老专家判为“笔墨平平”的数码水墨,因抖音播放破亿,最终以低估价五倍成交;而一件“笔墨绝佳”的清代山水因零热度而流拍。
市场不再单线程崇拜“时间”,而是双轨并行——“时间轴”与“热度轴”交叉定价,这是百年来头一遭。
五、变与不变:真诚仍是硬通货
技术、代际、估值都在翻页,但有件事没被颠覆——“笔墨贵在真诚”。
年轻人不会为“套路化古风”买单,却能一眼识别“作者真的在解决自己的时代问题”。
就像王濛把弹幕做成山水,他不是在玩梗,而是用像素颗粒回应信息爆炸的焦虑。
作品上线当天,弹幕里刷屏最多的是“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情绪共鸣完成,价格只是副产品。
老藏家如果愿意放下“时间滤镜”,同样能在新水墨里找到“真诚”:它可能呈现在一行代码、一次AR互动,甚至一块会变色的电子墨屏。
只要作品与时代心跳同步,它就拥有穿越周期的能量。
收个尾。
书画市场正在拆两堵墙:
一堵是“时间崇拜”,一堵是“媒介边界”。
拆墙的人不是野蛮外行,而是手握算法、热度、学术背书的“新专业派”。
老藏家若继续闭眼,墙倒时会被砖砸;打开眼界,就能发现“笔墨”从未消失,只是换了个姿势生长。
下一槌落下之前,先问自己:我买的究竟是“年份”,还是“心跳”?
答案对了,价格标签只是附赠的注脚。
来源:儒雅梦想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