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救命,离了虾爬子,谁来逗我笑啊。” 这句带着调侃的感叹近来再度被提及,只不过这次的焦点不是句子本身的趣味,而是部分群体对“梗源”的荒诞认领——明明是人民文娱2023年评价《莲花楼》时留下的评论,却被后来的“虾爬子”当作专属表达,甚至隐隐透出“万物起源”的迷之
“救命,离了虾爬子,谁来逗我笑啊。” 这句带着调侃的感叹近来再度被提及,只不过这次的焦点不是句子本身的趣味,而是部分群体对“梗源”的荒诞认领——明明是人民文娱2023年评价《莲花楼》时留下的评论,却被后来的“虾爬子”当作专属表达,甚至隐隐透出“万物起源”的迷之自信,这般操作着实成了内娱新的笑料。
玩梗本是内娱的活力源泉,从角色衍生的调侃到剧评金句的传播,核心在于大众的共鸣与对源头的尊重。人民文娱当初用“虾爬子”作比,是基于《莲花楼》的情节特质与角色魅力,带着媒体视角的轻松解读,并非为某一群体量身打造的标签。就像2017年“皮皮虾,我们走”火遍全网时,没人会去争抢这个源于游戏圈的流行语所有权,毕竟梗的生命力在于共享,而非独占。可如今部分“虾爬子”偏要剥离原语境,将他人的评价硬套成自己的“原创”,连基本的溯源常识都抛之脑后,难免让人质疑其文化认知的单薄。
更荒诞的是,这类“抢梗式认亲”早已不是个例,反倒成了催生“肖话”的重灾区。前有将别家粉丝创造的应援梗改头换面宣称“专属”,后有把官方媒体的评论当成自家“原创金句”,甚至在被指出出处错误时还强词夺理。这种“求梗若渴”到混淆视听的操作,本质上是对公共文化符号的不尊重。要知道,“万物起源”本是嘲讽井底之蛙式认知的调侃,源自6324直播间的梗文化衍生,如今反倒成了部分群体的自我注解,着实颇具讽刺意味。
内娱从不缺优质的粉丝创作,肖战粉丝中也不乏能剪辑、善写作的人才,曾打造出“斗罗体”“时影体”等出圈表达,可这些正向输出的光芒,偏偏被少数人的“抢梗操作”盖过。当新华社等官媒点赞理性应援时,没人会记得那些精准溯源的细节;但当“抢梗认亲”的闹剧上演,所有目光都会聚焦在这份认知偏差上。就像2025年澳门晚会上的“红海应援”本是粉丝素养的体现,却因过往的“肖话”争议被反复审视,可见少数人的糊涂账,终究要整个群体买单。
玩梗的边界从来清晰:可以二次创作,但不能模糊源头;可以表达喜爱,但不该独占公共符号。“离了虾爬子谁逗我笑”的趣味,在于它精准戳中了大众对轻松表达的需求,而非某群人的“专属资产”。若真要彰显粉丝文化的魅力,不如学学那些深耕内容的同好——或是梳理偶像作品的细节产出深度分析,或是用原创文字传递正向价值观,这些远比抢梗认亲更有分量。
内娱需要鲜活的梗来增添活力,但更需要清晰的边界感与文化敬畏心。希望“虾爬子”们能明白,真正的喜爱从不是靠抢占他人成果来彰显,而是用理性与尊重赢得认可。少一些“万物起源”的盲目认领,多一点溯源求证的基本素养,才能让玩梗回归趣味本质,也让粉丝文化真正成为内娱的正向力量,而非持续贡献“肖话”的笑柄。
来源:同路看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