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推出的廉价版Model 3和Model Y,美国市场起售价直接砍了5000多美元,降幅超10%。乍一看是“亲民福利”,但仔细看配置——续航从358英里缩水到272英里,全景天窗没了,扬声器从14个砍到6个,连方向盘都从电动调节改成手动的了。
最近有个说法挺有意思——特斯拉正在“始祖鸟化”。
啥意思呢?就是当一个品牌的LOGO价值彻底碾压产品本身,它就不再死磕技术创新了,而是疯狂开辟低端线、贩卖品牌溢价。
你看看现在满大街的始祖鸟,有几个人真去爬山?大多数不就是买个LOGO当“中产通行证”嘛。
特斯拉现在就在走这条路。
前段时间推出的廉价版Model 3和Model Y,美国市场起售价直接砍了5000多美元,降幅超10%。乍一看是“亲民福利”,但仔细看配置——续航从358英里缩水到272英里,全景天窗没了,扬声器从14个砍到6个,连方向盘都从电动调节改成手动的了。
这操作,跟始祖鸟推出“入门款冲锋衣”有啥区别?反正打上LOGO就能卖,性能好不好无所谓,买的又不是产品,买的是那只小鸟。
说实话,特斯拉现在在中国市场真的有点尴尬。
2025年上半年全球交付量暴跌13.3%,在中国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5%跌到7.6%。与此同时,比亚迪连续三个季度拿下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市场份额22%,销量直接超特斯拉8.5万辆。
更绝的是技术层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的900V平台、小鹏的800V超快充,这些技术指标已经不是“追赶”了,而是局部超越。你特斯拉引以为傲的三电系统?现在国产车企早就实现高度集成化,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FSD呢?那个马斯克吹了N年要在中国落地的“完全自动驾驶”?到现在还在等监管审批,遥遥无期。人家小鹏的XNGP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实现无图智驾了,理想的AD Max在城市NOA上表现吊打同级。
技术优势没了,智驾落地不了,那特斯拉还剩啥?
就剩那个闪电LOGO了。
说白了,特斯拉现在就是在吃老本。
很多消费者根本不懂什么三电系统、什么电池能效,他们只知道“特斯拉=高端=科技=环保生活方式”。这种认知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2014年进口Model S卖73万起步,顶配破百万;2019年Model 3刚进中国时标准版43万,高配超50万。
这些价格标签深深烙在大众心智里,哪怕现在性能不行了,很多人还是觉得“特斯拉就是牛”。
所以推廉价版就成了最聪明的套利策略:
一边收割那些“有特斯拉情结”的用户——他们愿意为品牌买单,配置缩水点无所谓;另一边狙击二线新势力——哪吒、零跑这些靠性价比活着的品牌,直接被特斯拉的品牌光环碾压。
你看,这不就是始祖鸟的玩法吗?性能再强、配置再高的国产冲锋衣,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干不过那只小鸟。主观偏好带来的客观套利空间,就是这么赤裸裸。
但问题来了——光靠LOGO能撑多久?
特斯拉最致命的短板在于供应链响应速度。虽然上海超级工厂有400多家本土供应商,但产品定义、研发节奏、供应链决策全都得美国总部拍板。这种“总部决策、本地执行”模式在新能源初期还行,现在就是慢性自杀。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的需求日新月异,你特斯拉一个产品周期要2-3年,层层审批、全球统一考量。Model 3从2019年量产到现在,除了2023年改款基本没大更新;Model Y也是2021年交付后就躺平了。
反观国产车企呢?扎根长三角、珠三角,90%核心部件本地化、模块化、快速迭代。小鹏几乎每个季度都推软件更新,覆盖智驾、娱乐、UI各个维度;理想针对中国家庭推大型SUV;小米深度整合自家生态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特斯拉越来越像“为全球设计的标准化产品”,而国产车是“为中国路况和家庭量身定制的生活空间”。
你拿一套硬件打全球的极简哲学,在市场成熟分化后就是刻舟求剑。
说到这儿,特斯拉的“始祖鸟化”路径就很清晰了:
早期靠技术革命建立江湖地位→破圈后品牌成为社交货币→技术优势被追平→开辟廉价线收割品牌溢价→最终沦为只剩LOGO的空壳。
马斯克可能觉得,趁着“先行者红利”还在,赶紧推廉价版抢占市场、获取数据用于模型训练,等FSD V14出来再翻盘。这逻辑没错,毕竟从高往低打确实比从低往高攻容易。
但问题在于——新能源车说到底是依赖供应链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品牌壁垒必须建立在技术优势之上。一旦技术被追平甚至超越,品牌价值就是无源之水。
你看始祖鸟现在咋样?固然还高端,但最后还是被安踏收购了,榨干了最后一丝品牌价值。特斯拉如果继续走这条路,下场很可能也是被某个供应链巨头低价收购,成为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商标。
毕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已经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深度重塑。卖LOGO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君不见多少曾经的“科技先锋”最后都成了博物馆展品?
特斯拉还是很强,但也不再绝对强了。
这大概就是所有“始祖鸟化”品牌的宿命——当LOGO的价值超过产品本身,衰落就已经开始倒计时。
来源:财经保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