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摩天大楼建设以惊人的速度丰富着城市天际线。截至2019年,全球60%的新建超高层建筑集中在中国,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中国经济腾飞的力量,更隐含了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的深层逻辑。文章聚焦2006—2014年间中国545座摩天大楼(含447座商业楼宇
高耸的背后与现实的落差——中国摩天大楼的实证评估
Building Tall, Falling Short: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Chinese Skyscrapers
源自: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25, 145: 103731
作者:Chen Z, Chen T, Lin Y, et al.
推荐:李子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lizimingis@126.com
近年来,中国的摩天大楼建设以惊人的速度丰富着城市天际线。截至2019年,全球60%的新建超高层建筑集中在中国,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中国经济腾飞的力量,更隐含了地方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的深层逻辑。文章聚焦2006—2014年间中国545座摩天大楼(含447座商业楼宇),整合全球高楼数据库、土地交易记录、企业注册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覆盖城市规划、土地政策和经济活动的多维度分析框架。研究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法”(Spatial DID),对比受补贴与未受补贴项目在建成后的溢出效应差异,同时结合政策文本分析与官员晋升数据,揭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价格折扣(平均达市场价的40%)推动商业摩天大楼建设的政治经济学逻辑。研究发现,受补贴的摩天大楼多集中于中小城市或远离中央商务区的新城开发区,其选址更多受官员晋升激励和土地财政需求驱动,而非市场供需规律。尽管这类项目短期内助推了城市形象工程,但建成5~10年后,其周边地价溢价、企业入驻率和配套设施发展均显著弱于未受补贴项目。例如:未受补贴大楼1km范围内的地价平均上涨76%,而受补贴项目几乎无显著带动效应。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低效选址、开发商资质不足(如高负债率、施工周期延长)和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是导致“政府造楼”失灵的关键因素。
设计更健康的城市以提高生活质量——揭示两个西班牙案例中的挑战和成果
Designing Healthier Cities to Improve Life Quality: Unveiling Challenges and Outcomes in Two Spanish Case
源自:Journal of Urban Design, 2025, 30(1): 1-30. DOI: 10.1080/ 13574809.2024.2351925
作者:Federico Camerin, Davide Longato
推荐:徐苗,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xum@cqu.edu.cn
当前,城市及其居民正面临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缺乏包容性社区和健康公共空间以及社会不平等等负面影响,而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加速了应对这些问题的紧迫性。这篇文章以巴塞罗那的Poblenou超级街区和巴利亚多利德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两个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评估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物质空间变化、改善健康福祉的贡献以及市民对项目成果的意见三部分进行批判性分析与对比,得出两个项目不同健康规划改善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而探讨更优的规划方法和可能引发的潜在不良后果。
研究结果显示,巴塞罗那项目通过系统性整合交通、重构公共空间与提升绿化等举措,显著增加人均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环境,并因疫情期间社交距离隔离需求获得了更高的居民认可度,但该项目的做法也可能加剧绅士化风险,引发周边房价上涨,导致社会不公平。相比之下,巴利亚多利德的项目虽通过垂直花园、绿色走廊等局部干预提升环境品质,但因规模有限且缺乏系统性规划,对空气质量和热岛效应的改善效果较弱,居民认可度存在差异分化。可见,综合性规划策略相较于单一技术性绿化手段能更有效提升社会与环境效益,但需注意平衡环境效益与社会公平,强化公众参与和战略协同,防范绿色改造导致的绅士化问题。UPI
编辑| 王 枫
排版| 徐嘟嘟
审定 | 陈 明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