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现在看剧是不是快被“吊胃口”搞疯了?每天更1集,前半集回忆水剧情,后半集卡个破悬念,就怕你不追更!但10月17号要上的《怒刺》直接反着来——一上线就放12集,你想从早看到晚没人拦着,还敢拍“富家少爷拿菜刀砍汉奸”“旗袍女特工腰里藏飞镖杀人”,这剧到底是
家人们,现在看剧是不是快被“吊胃口”搞疯了?每天更1集,前半集回忆水剧情,后半集卡个破悬念,就怕你不追更!但10月17号要上的《怒刺》直接反着来——一上线就放12集,你想从早看到晚没人拦着,还敢拍“富家少爷拿菜刀砍汉奸”“旗袍女特工腰里藏飞镖杀人”,这剧到底是真有料,还是光会炒噱头?今天咱们扒到底,看看它能不能打破谍战剧的老套路!
这部剧更牛的是,它不瞎搞“快节奏”,反而敢“慢下来”磨细节。不是那种每分钟都炸个炸弹、喊句口号的假刺激,是像电影一样抠真实——比如男主叶清轩手里那把菜刀,镜头会怼近了拍刀身的纹路,告诉你“这是三十年代天津黑市的刀,快到能削骨头”;比如女特工白鸽穿的旗袍,会拍她怎么把飞镖塞进腰后的暗袋,走路时怎么调整姿势不让飞镖晃出来。这种“慢”不是拖沓,是让你觉得“这事儿搁当年真能发生”,不是编剧闭着眼瞎编的。
而且这剧的制作团队根本不是“新手小白”:制片是李东学,之前参与过好几部正剧;监制郭勇是老行业人;导演王稀和李建祥更厉害,之前拍的战争片还拿过奖。他们没说要“追流量请顶流”,也没说要“玩反转骗眼泪”,就一句话:“把三十年代天津普通人的事儿拍真了”。现在多少剧靠流量明星撑场面,演员连枪都拿不稳还演特工?这部剧反而敢用“贴角色”的演员,光这点,是不是就比那些“流量剧”靠谱十倍?
一提谍战剧主角,你是不是先想到《伪装者》里穿西装、打领带、喝红酒的精英?但《怒刺》的主角全是“土味普通人”,可狠起来比精英吓人十倍。
先说男主叶清轩,表面上是天天泡饭馆、逛赌场的富家子弟,走路晃悠悠,说话吊儿郎当,看着就不务正业。但他藏在身后的菜刀不是摆设——那是三十年代天津黑市上的快刀,刀刃磨得发亮,快到能直接削骨头。他平时不惹事,可一旦被汉奸逼到墙角,比如有次被三个汉奸堵在暗巷里要抢他的钱,他从怀里掏出菜刀,三两下就把汉奸的手腕砍得流血,眼神狠得像变了个人。你想想,一个平时看着像“纨绔子弟”的人,被逼急了拿菜刀拼命,这种“反差”比“天生英雄”带感多了,因为你会觉得“他本来不想打,是被坏人逼到没办法了”。
再看女特工白鸽,她不是那种穿紧身衣、会飞檐走壁的“超级特工”,就穿一身素色旗袍,头发挽个低髻,看着跟茶馆里的老板娘没区别。但她腰后的暗袋里藏着三枚飞镖,尖儿磨得锋利,动手时又快又准。演员之前还演过《狂飙》里的小角色,这次完全没“花瓶感”——有场戏是她在茶馆跟汉奸谈生意,汉奸觉得她是个软柿子,伸手要搜她的身,她笑着应付,手却悄悄摸向腰后的飞镖,等汉奸凑近了,“嗖”地一下就把飞镖扎在汉奸的胳膊上,动作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而且她的角色不是编的,原型是民国时期真的“隐藏女情报员”,那些人就混在人群里,看着普通,却能在关键时刻动手,这种真实感比“虚构的超级特工”让人佩服多了。
还有丁姗姗,本来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家里有大院子,有佣人,结果伪政府一句话就把她家产吞了,爹娘兄弟没饭吃,最后饿死在炕上。她没喊过“我要报仇”的口号,也没突然“开窍”变成特工,就是日子一天天把她打醒——一开始看到汉奸不敢说话,后来看到锄奸团的人被抓,她偷偷把藏在窝头里的纸条塞给他们,告诉他们粮仓的位置。这种“成长”不是一天两天,是熬出来的,看她的戏你会觉得“这就是当年的普通人啊”,不是天生勇敢,是被逼着不得不勇敢。
最绝的是反派!不是那种画着白脸、喊着“我要侵略中国”的傻子,是日本演员山崎敬一和汪融演的。他们有家庭,有孩子,也有怕的时候——有场戏是反派回家,看到孩子举着玩具枪喊“爸爸”,他眼神会软下来,还会蹲下来陪孩子玩;可转头到了粮仓,看到老百姓抢粮食,他立马变了脸,让手下用棍子打老百姓。这种“不是天生坏”的反派,比“一眼看穿的坏人”吓人多了,因为你会想“原来坏人也像普通人一样有家人,可他们还是做坏事”,这不比“脸谱化坏人”更有冲击力?
现在很多抗战剧都爱拍“炸炮楼、拼机枪”,主角拿着枪冲上去,喊句口号就能打赢,看着热血,可离真实太远了。但《怒刺》偏不,它拍的是“经济战”,比枪炮战还扎心,因为这事儿是1937年天津真真实实发生过的。
那时候伪政府坏到骨子里:印一堆假钞发给老百姓,本来能买一斤米的钱,过几天就只能买半把;还故意压物价,一斤米卖得比金子还贵,普通人家根本吃不起;更狠的是强收粮食,老百姓家里的存粮全被他们抢走,留着自己吃,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怒刺》里的锄奸团不扛枪炮,就盯着这些事——有人在银行印假钞,他们就半夜摸进银行,把印钞机砸了;有人把粮食藏在粮仓里不卖,他们就偷偷把粮仓的门撬开,把粮食分给老百姓。没有大爆炸,没有千军万马,就是几个人偷偷摸摸干大事,可看着比“炸炮楼”还紧张,因为你知道“这些事关系到老百姓能不能活下去”,一旦被发现,不仅他们要死,连跟着拿粮食的老百姓也要遭殃。
而且剧里的打斗也不瞎编,不用枪,就靠拳脚,还加了太极短打。导演专门请了传统武术师傅教演员,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动作,是真能打的招式——比如男主跟汉奸近身格斗时,先用太极短打躲汉奸的拳头,等汉奸扑过来,他一把抓住对方的胳膊,再用菜刀砍对方的手腕,动作不快,但每一下都像真的。为啥这么拍?因为三十年代天津真有武术人组队暗杀汉奸,那些人不是军人,就是普通的拳馆师傅,靠一身功夫跟坏人拼命,这都是有史料记载的,不是编剧瞎编的。
这种“不拍打鬼子,专拍老百姓怎么活”的剧情,是不是比那些“喊口号的热血剧”更戳人?因为它没说“我们要打赢战争”,只说“我们要活下去”,而在那个年代,活下去这件事,比赢更难。
剧里的天津分两种地方:租界里是霓虹灯照着洋楼,外国人穿着西装喝咖啡,路面铺着石板,干净得能反光;可转个弯就是泥巴路,下雨天全是坑,老百姓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踩着草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有场戏是白鸽从租界出来,穿着高跟鞋踩进泥巴里,鞋跟陷进去拔不出来,她一边叹气一边把鞋脱了,光着脚走在泥巴路上,袜子全脏了。这个细节多真实啊——那个年代就是这样,一边是富人的天堂,一边是穷人的地狱,没有滤镜,没有美化,就是把真实的样子拍出来。
而且演员的衣服也不是“干净得不像样”:男主的长衫袖口有补丁,洗得发白;女主的旗袍领口磨破了,她用同色的布缝了个小边;就连反派的衣服,也不是天天新的,袖口能看到折痕。吃的东西更实在,不是山珍海味,就是窝头、咸菜,有场戏是丁姗姗饿了三天,拿到一个凉窝头,不管不顾地啃,渣子掉在衣服上也不在意,看得人心里发酸——这才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日子啊,能吃饱就不错了,哪有那么多精致的饭?
现在多少剧把“民国”拍得像童话?这部剧反而敢拍“苦”,拍“难”,这种真实感比“精致剧”还上头,因为你会想“原来当年的人这么难,能活下来就已经很厉害了”。
巧了,10月17号前后,电影《志愿军》也在上映。《志愿军》讲的是国家层面的事——士兵怎么在战场上打胜仗,怎么保家卫国,看的是“大局”,是千军万马的热血,看完会觉得“国家真厉害”。但《怒刺》不一样,它讲的是“小老百姓”的事——怎么在伪政府的压迫下活下去,怎么偷偷跟坏人斗,看的是“个体”,是一个人的挣扎,看完会觉得“当年的普通人真不容易”。
现在有人说“《志愿军》才是真爱国,《怒刺》太小家子气”,但真的是这样吗?你想想,国家能赢,不就是因为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拼命吗?《志愿军》里的士兵,之前可能就是《怒刺》里的厨师、小商人;《志愿军》里的胜利,背后是《怒刺》里的人在抢粮食、毁假钞,让老百姓能活下去,士兵才有饭吃、有支援。一个看“大”,一个看“小”,缺了哪个都不完整。
就像你看一场足球赛,既要看球队怎么赢,也要看每个球员怎么跑、怎么拼。《志愿军》是“球队赢了”,《怒刺》是“球员怎么拼到最后”,两个都该看,因为这样你才知道“赢”有多不容易,“活下去”有多难。
看《怒刺》的信息时,我最戳心的不是“菜刀杀贼”“旗袍藏镖”的爽感,而是它敢拍“普通人的挣扎”——不是天生英雄,不是精英特工,就是想活下去的人,被逼着拿起刀、藏起飞镖,跟坏人拼命。
《怒刺》拍的是真事——1937年天津的假钞、强征粮食,那些没名字的锄奸团,死了连个纪念碑都没有,只有一枚飞镖、半本日记证明他们来过。它没说“要致敬先烈”,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些人不该被忘。
10月17号开播,不是什么纪念日,就是普通的一天,就像那些普通人的牺牲,没被大肆宣传,却实实在在撑起了那个年代。如果你看够了流量剧、狗血剧,想看看真真实实的故事,这部《怒刺》或许能让你静下心来——不是为了“爽”,是为了记住:曾经有那么多人,为了活下去,拼过命。
来源:桃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