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第391期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在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话虽如此,真要做到并不容易。
今年7月,重庆某商场里曾上演了一出“全武行”。
主角是一个小男孩,因为其母亲没有满足他买玩具的要求,便开始耍赖哭闹,男孩哭着躺在地上不起来,手紧紧地揪着母亲的衣领,几乎要将母亲衣服扯破。其母亲跪在地上,拽着儿子,也是情绪激动。
商场的路人都加入了劝阻行列,依旧没有让母子二人有所缓和,最后还是警察到场,将哭闹的孩子劝离。
类似关于“情绪失控”“情绪崩溃”的新闻屡见不鲜。
顾客因等咖啡时间过久,一直批评店员,店员情绪上头,将咖啡泼向顾客。
孩子吃饭的时候一直在看电视,家长劝说无果后,怒砸电视。
……………………
人们常说要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可遇到事情时,却又时常为情绪所累,坏情绪上头的时候,甚至可能伤人伤己。
如果你想要做情绪的主人,不妨读读《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听听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如何解读“情绪”,然后再跟着大师总结的方法去练习,从了解情绪开始,到学会接纳情绪,最终知道如何掌控情绪。
你知道什么是“野马效应”吗?
据说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维持生存,许多野马在被吸血后死亡。
然而,动物学家们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命。
野马的真正死因是它被吸血后,由于暴躁、害怕而反应过度,不停地狂奔,最终疲劳致死。
这就是“野马效应”。
简单地说,过度的情绪反应对个体的伤害,往往大于事情本身的问题。
生活中的我们,有时正像那匹“野马”,遇到的事情不大,情绪反应却不小。
究竟为何会如此呢?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给出了答案。
书中介绍了四种“略带神经病的”感觉: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抑郁、过分内疚。
作者认为,“你在任何时间有了其中一种,就会无法游刃有余地应付局面,多半会沮丧郁闷,被某人某事牵着鼻子走。”
这四种“过分”的感觉,也会带来不同后果:
过分烦躁,你就不能有效地处理人或事。
过分生气,你就可能把事情搞砸。
过分抑郁,你会一事无成,而且有可能把自己弄得郁郁寡欢。
过分内疚,其他人就能操纵你,你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就会因错误的因素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让笔者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视频。
2023年,网球名将德约科维奇在温网决赛时对战西班牙小将。
比赛从2比2平拖至决胜局,德约科维奇先是领先,后被对手反超。
气愤不已的德约科维奇,在情绪激动下怒摔球拍,球拍砸在网柱上断裂。他自己的手腕也受到冲击,导致在对手的发球局失利。
最终,德约科维奇还是输掉了此场比赛,并因球场上摔球拍的行为遭到裁判处罚。
原来,我们的情绪反应是在跟着“感觉”走,感觉一旦“过分”,情绪就容易“过度”。
如此看来,“情绪”的问题也没那么复杂,当我们能看见情绪,了解情绪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寻求不被情绪裹挟之法的路上,迈出了步伐。
你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你的情绪
何炅曾在某档节目中说过,“不要被自己的情绪绑架,因为其实事儿压不垮我们,而是情绪会压垮我们。”
举个例子来说。
丈夫每天回家后把脏衣服到处乱丢,妻子说了很多遍,丈夫依然如故。有一天,在看到地上的衣服后,妻子与丈夫发生了激烈争执。
“乱丢衣服”是“事件”,是看得见的诱因。
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妻子每天收拾的“委屈”,因丈夫不听劝告的“生气”,丈夫认为妻子太唠叨而“烦躁”,这些情绪才是不可忽略的内因。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或者说,为什么我们的情绪看起来很容易被某件事左右呢?
作者提出了“诱因ABC’s”的理论。
A’s是诱发性事件,B’s是我们对具体人或事的思考方式,作者称为“你对诱发性事件的信条”,C’s是感觉和行为。
在作者看来,B处的思考方式决定着人们的情绪,有三种病态思维方式,如果你具备其中任何一种,你就有可能反应过激。
这三种病态思维方式是,灾难性思维方式、绝对论者思维方式、合理化。
据此,作者还总结了10种非理性的信条,认为正是它们让情绪成为了“提线木偶”。
其中有一个信条是,“绝不能在重要任务上失败”。
显然,这就是“绝对论者思维方式”,容易让人陷入“我应该……”“我一定要……”的情绪里,一旦出现了无法实现的事件,就会让情绪崩盘。
作家蔡崇达曾写过一个故事,发小从小成绩优异,一心要去大城市,后来也确实如愿了。
多年后,发小因经商失败不得不回到家乡,一直情绪低落躲着不肯见人,甚至想要在台风天里,结束生命。
当他被救起时,面对担忧的妻儿,情绪崩溃到嚎啕大哭。
“一定要出去”“一定要成功”,这样的思考方式影响了他,让他无法接受失败,始终陷在情绪里。
类似的事情,生活中有很多。
想要生活不被情绪绑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回避情绪,好好地去认识它,接纳它,然后再去找寻方法掌握它。
“情绪自由”才是最优选
近年来,人们对“情绪”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了改变总被情绪绑架的困境,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少人都在寻求各种方法让自己“情绪稳定”。
事实上,这是非常难的。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提出过一个观点,在她看来,情绪稳定意味着一个人无论快乐和生气,都要稳定,如果只是生气的时候要求稳定,那更像是情绪压抑。
所以,与其寻求“情绪稳定”,不如实现“情绪自由”。
也就是说,在不违背法律、道德,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能够自由地感受、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说到调节情绪,还是要回归到思考方式上。
本书的作者在提出“三种病态思维方式”之后,自然也给出了“第四种类型的思考”:以更佳之选形式出现。
比如在做某一件事时,转变一下“绝对论者思维方式”,把“我一定要成功”疯狂信条,换成“更加之选”,可能产生的想法就是:
“我会尽力,但如果没干好,也不是什么可怕和恐怖的事。我会遗憾,会失望,但也会专注地去发现有待改进的地方。”
这是一种更理性的思考方式,如此一来,无论事情最终如何,引起哪种情绪,就都能游刃有余,而不会“乱了阵脚”。
《玫瑰的故事》中有一个片段,方协文嫉妒玫瑰、傅家明与自己的女儿“亲如一家人”,便故意带走女儿,声称要争夺女儿的抚养权。
玫瑰起初也很着急、担忧,害怕方协文会控制女儿。但最后,她还是主动找到方协文进行沟通。
玫瑰表示只要是为了孩子好,就愿意重新协商抚养权问题,不希望他们互相指责伤害孩子。
从开始的焦急情绪到理性思考,玫瑰找到“更佳之选”后,情绪发生了转变,事情也得以圆满解决。
人这一生,都在与情绪周旋。
学会用理性思考去调控情绪,才能“我的情绪,我做主”,能够自由地掌控情绪,才会真正拥有生活快乐的主动权。
有一句话是,“情绪就像马车,而掌握缰绳的是人。”
想要驾驭好情绪这辆马车,不仅要有方法,还要会运用。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不只教了方法论,还提供了大量练习的模板,能让你在深刻“读懂情绪”的时候,也能模拟“管理情绪”。
生活中,有情绪从来不是坏事,只要不让情绪变成“情绪问题”,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情绪,与自己开展更深层次地对话,了解自己,领悟人生。
不要等到情绪上头再去找寻方法,我们要走在情绪的前面,当情绪真的来临时,才能:
让情绪,经由你我,不停留。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