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创新“123456”模式织密就业幸福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7 14:04 1

摘要:今年以来,楚雄州创新打造“123456”家门口就业服务新模式,有效满足各类群体家门口就业需求,使“就业圈”与“幸福圈”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就业服务便捷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新路径。截至目前,州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63.45万人次。

今年以来,楚雄州创新打造“123456”家门口就业服务新模式,有效满足各类群体家门口就业需求,使“就业圈”与“幸福圈”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就业服务便捷化、精准化、高效化的新路径。截至目前,州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63.45万人次。

打造一批劳务品牌促就业。分类制定劳务品牌培育计划,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楚字号”劳务品牌,培育一批劳务品牌领军人物和技能带头人,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一批群众认可、收入稳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全州培育具有地域、行业、技能特色的劳务品牌32个,直接从业人员18.07万人,间接带动就业57.87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03.1亿元。其中,“楚雄彝绣工”劳务品牌带动6万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产值达11.3亿元。

“姚安花卉工”劳务品牌。资料图

增进“两项联动”拓岗稳就业。通过线上招聘平台,定期开展“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活动,搭建线上沟通平台,方便群众线上寻找“家门口”招聘岗位,促进企业与群众快速联系。线下举办“家门口”现场招聘会,定期组织人力资源公司、企业开展招聘,为群众搭建面对面沟通平台,实现岗位精准对接。开展“人社局长直播带岗”活动43次,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组织开展“家门口”专场招聘活动126场,提供就业岗位4.2万余个。

打造“三类载体”托举安居梦。建立“一企一策”适配帮扶机制,提供“保姆式”服务,全面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奖补、就业见习、创业贷款、技能培训等政策,助力打造“厂房型”“种养型”“服务型”三型“家门口”就业帮扶车间,创新多元化用工模式。全州打造就业帮扶车间161个,吸纳1.16万名当地群众就业。

构建“四位一体”服务全覆盖格局。针对就业人群结构、产业行业分布、服务需求等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就业“幸福里”社区、零工市场(驿站)、就业服务站点、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四位一体”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动态监测与就业服务,拓宽城乡劳动者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全州28个“幸福里”社区、10个零工市场累计服务41.3万人次,服务企业10.5万户次;务工人员平均务工时长为4至10个月,月均收入2100元至4500元。

楚雄高新区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宣传就业创业政策。王祖贤 摄

实施“五类创业”带动就业潮。实施“特色创业平台建设专项行动”,探索“中(彝)医药+创业”“康养文旅+创业”“绿色食品+创业”“高原特色农业+创业”“绿色能源+创业”“五类创业”模式,为拟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培训、技能提升、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场地支持、税费减免等服务,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返乡创业就业。成功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创业小镇、创业社区、创业街区、创业村落”等创业载体54个,入驻实体2890户,带动就地就近就业2.27万人,实现创业产值20.37亿元,税收3958万元;设立10个“创业服务窗口”,遴选200名创业导师,开展创业培训6541人。全州发放创业贷款4.28亿元,扶持创业1908户,带动就业5632人。

彝族刺绣培训。王洪 摄

开展“六项培训”助力“家门口”就业。聚焦农民工、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项目化培训模式,争取省级花卉、蔬菜、中药材、文旅、养老服务、绿色能源6个技能提升培训项目,获项目资金1200万元。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8.21万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92万人次;全州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培养省级首席技师18人、“兴楚名匠”126人,新增技能人才1.07万人,为“家门口”就业提供人才支撑。

通讯员丨 郭存兰

编辑丨 杞正慧

来源丨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一审丨 杞正慧

二审丨李仕霖

三审丨寸明刚

©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来源:楚雄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