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家长根本理解不了孩子的崩溃到底来自哪里,最后一刻方才醒悟,但什么都晚了!
社会越来越富裕,压力越来越大,
不只是成年人的压力大,孩子的压力也同样的大。
成年人有崩溃想不开的,孩子也有抑郁想不开的!
很多家长根本理解不了孩子的崩溃到底来自哪里,最后一刻方才醒悟,但什么都晚了!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像驱赶牛马一样,逼着孩子前进,那样他/她迟早会受不了。
我们到底在争什么?他健康活着,比什么都强。”
评论区有个爸爸留言:“我家娃体育测试勉强及格,作文总跑题,但我看他每天放学蹦跶着讲学校的糗事,周末蹲在阳台侍弄多肉,突然懂了——我的孩子,可能永远不会站上领奖台,但他永远不会站上天台。”
大城市孩子那种窒息的焦虑:班级群里“小状元”的奖状截图、亲戚聚会时“你家孩子报了几个竞赛班”的追问、辅导作业时突然涌上来的“他要是没出息可怎么办”的恐慌。
拼命推着孩子往“领奖台”挤,却常常忘了,比“站得高”更重要的,是“心里踏实”——稳稳地扎根,有热爱生活的力气,有消化痛苦的能力,有无论如何都不放弃自己的底气。
小宇曾是“别人家的孩子”:奥数金奖、钢琴十级、初中班级第一、年级前三。
但上个月某一天,他在教室上课时突然晕倒,诊断结果为重度焦虑伴随抑郁倾向。
复盘时,小宇说了句话让所有人沉默:“我妈手机相册里存着我所有获奖证书和奖杯、奖牌”。
却没存过我第一次自己系好鞋带的照片。
她逢人就说‘我家孩子从不让父母操心’,
可是,她连我数学考98分都要追问‘那两分是怎么丢的’。
这就是“领奖台式教育”的代价
父母眼中只看见了成绩单、奖杯、名次,却看不见孩子的委屈、难过、压抑。
当“优秀”成了父母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要么活成提线木偶,要么在某个瞬间崩溃。
那些被要求“必须赢”的孩子,内心始终悬着一把尺子:“我不够好”“我必须更努力”“我不能让父母失望”。
浩浩,是典型的“普通小孩”:数学中等,唯一坚持的爱好是拼乐高。
但爸爸说:“我从不担心他站不上领奖台,我更在意他会不会某天突然不想活了。”
允许“不优秀”:浩浩数学考75分,父母没骂,反而指着卷子说:“这道应用题你思路挺巧的,就是计算错了。
我们争取每天练5道计算题,慢慢补回来。”
尊重“无用的热爱”:浩浩拼乐高能坐一下午,爸爸就陪他一起研究,还把他最得意的作品摆在客厅C位。
爸爸说:“会拼乐高的孩子,耐心和空间思维都不会差。”
现在浩浩上高三,成绩依然不算顶尖。
周末会给他买蛋糕,压力大时就去操场跑两圈,偶尔在日记本上写:“就算考不上名校,我也想当个能给家庭幸福的人。”
这大概就是“不会站上天台”的底气——孩子知道,就算自己不够“优秀”,也有人会蹲下来,认真看看他的伤口,接住他的眼泪,告诉他“你已经很好了”。
作家麦家在《致儿子的信》里写:“我爱你,与你无关。我希望你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哪怕普普通通,哪怕没人喝彩。”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守住这根“人间的锚”?
1、 把“比较”换成“看见”
停止说“你看谁谁谁”,改成“今天你帮助了同学,真善良”“你拼的乐高城堡有1000块零件,太有耐心了”。
孩子的价值从来不在和别人的对比里,而在他对待世界的具体行动中。
2、 给“失败”留一个温柔的出口
告诉孩子:“考砸了、比赛输了、被人误会了,实在委屈,回家后都可以哭。爸爸妈妈不会认为你软弱,只会和你一起想办法。”当“失败”不再是灾难,孩子才敢大胆向前走。
3、教会孩子“爱具体的人,过具体的生活”
带他去菜市场买菜,体验和摊主砍价,一起种一盆会开花的植物,周末窝在沙发看一部电影。
生活的烟火气,会让他知道:除了分数和排名,还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的小确幸。
4、 最重要的是,父母先学会“松绑”
你不必做完美父母,不必供得起学区房,不必逼自己变成“鸡娃父母”。
你只需要做个会累、会哭、会和孩子一起犯错的人——这样的你,本身就在教孩子:“人生不必永远正确,但永远可以重新开始。”
愿所有孩子都能被这样温柔守护:
不必成为谁的骄傲,
但永远是自己生命的太阳。
来源:不凡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