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爹!我想吃互联网这碗饭!" 看到短视频平台上的这个视频时,我愣了足足3秒: 人人都穿上了西装,跪在写字楼前;浑身是泥的,跪在田埂上;人人都抱着电脑,对着镜头磕头,卑微到尘埃里,一众哭腔诚恳的念着同一句台词。这场荒唐的"求饭"闹剧,在3天内产出2.3万个模仿视
"爹!我想吃互联网这碗饭!" 看到短视频平台上的这个视频时,我愣了足足3秒: 人人都穿上了西装,跪在写字楼前;浑身是泥的,跪在田埂上;人人都抱着电脑,对着镜头磕头,卑微到尘埃里,一众哭腔诚恳的念着同一句台词。这场荒唐的"求饭"闹剧,在3天内产出2.3万个模仿视频,50亿播放,成为2025最魔幻的流量现场。
一边笑着一边心酸-这哪是求"入行",分明是一代人被行业光环绑架的集体内耗。从"孤勇者"到"群演":一场流量裹挟下的全民作秀 这场荒唐闹剧的起点,是一个普通人发布的"破防视频"。10天前,一个叫"阿泽"的95后发布了一条自拍: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衫,蹲在某大厂楼下,身后是凌晨3点依然灯火通明的写字楼。视频里,他说自己投了300份简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委屈得不行,对着镜头深深鞠了一躬,喃喃一句"互联网行业,求你给口饭吃"。没有人能想到,这条满是无奈的视频,会引爆全网。先是博主把"鞠躬"直接升级成"下跪",配上"爹,我想吃互联网饭"的夸张台词,瞬间涨粉10倍;接着是模仿者们的跟风入场,玩起了"背景内卷"。
- 大学生在图书馆跪,文案写"考研失败,求互联网收留";
- 工作者在位子上跪,配文"被裁员3个月,只想回大厂 ';- 甚至有母婴博主让3岁孩子对着平板跪,说"长大要吃互联网饭 ",博眼球真是没下限,更耻的是,不少做"求饭视频"的,压根没打算进网。有博主私下说"跪一次拍3条视频,赚的流量分成比上班多";有的mcn机构批量求饭,统一说辞、一个镜头一个价、机位固定求看不到作弊,"下跪"成了流水线。当"求饭"变成"求流量",最初的无奈感,早就被稀释干净,剩下的,只有表演的低俗快感。为什么偏要"吃这碗饭"?被神化的行业,曾是多少人的"人生捷径" 众人唾沫星子的"没尊严",归根到底,还是互联网行业"造富神话"太诱人。2010到2020,是互联网的"黄金十年",百度早期员工靠期权实现"财富自由",阿里"十八罗汉"是创业神话,连普通程序员的年薪,都能甩传统行业几条街。数据显示,2020年,互联网行业平均工资达17.7万元,是制造业的3.2倍;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 "想进互联网"的应届生占比,从2015年的12%, 飙升到2023年的41%。"进大厂=好前程",早已刻在年轻人的骨子里。
老家邻居的儿子,当年放弃公务员铁饭碗,非去北京闯互联网,他说:"我同学在腾讯做运营,3年买了车,5年在燕郊付了首付,这是在小地方永远赚不到的。"这种"靠本事逆袭"的故事,让互联网成了"打破阶层"的代名词- 不用拼背景,不用熬资历,只要有创意、能吃苦,就能拿到高薪,这种"公平感",是多少行业给不了的。就连行业的"苦",都被包装成了"奋斗勋章"。"996是福报"曾经上过热搜,背后却是"加班能拿双倍工资";"35岁危机"一遍遍被提及,背后总有人会站出来说"趁年轻赚够钱,35岁退休也值"。在高薪光环的加持下,互联网成了"自带滤镜的行业",让无数人觉得"跪着进,也比在其他行业站着强"。
这碗饭有多难咽?光鲜背后,是2000万人的"生存战场"
那些跪着"求饭"的人,真的知道这碗饭有多难咽吗?
1.进门难如登天 2024年某大厂产品岗招聘,1个岗位收简历2.8万份,清华北大、复旦交大有留过学的硕士,还有"直接海归"。据某hr所说,"现在招实习生都要 三筛 :看学校排名、看实习经历、现场做3套笔试题"。普通本科想进大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干活累如牛马 996已经太落后,不少岗位实行"大小周""弹性下班"(其实就是凌晨下班)。有个程序员说"这三个月,连续3个月没早于凌晨2点睡觉,有一次连续写代码写鼻血,擦了擦汗接着干"。更惨的是"末位淘汰制",某大厂规定"每个部门必须有5%的人被优化",就算你没犯错,排名在末位,照样卷铺盖走人。
3.最扎心,青春饭 网络技术更新换代太快,30岁以上程序员不用交待,很可能3年就被"优化"了。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35岁以上互联网从业者的再就业率,比25岁年轻人低42%。就像有人调侃的,"我们不是在上班,是在给行业 血,等血被吸干了,就一脚踢开。
更可笑的是,如今你跪着求的饭,都可能是剩饭。2024年,互联网裁员潮波及教育行业、某电商平台关闭3业务线,不少刚入职的新人,还没有转正就被"踢"出来了。"稳定",现在互联网行业眼里,是奢侈品。闹剧总会有下场:真正的"饭碗",从来都不是跪来的 这次"下跪求饭"闹剧,终将被更多、更好的流量热点所取代,但它暴露的问题,值得所有人警醒: 当年轻人把"进互联网"当成唯一的人生捷径,当"求流量"变成无底线的作秀,我们是不是早就忘了,饭碗的本质:靠本事吃饭,靠价值扎根。很多在互联网行业踩稳了脚跟的人,都不是"跪"进去的。我知道一位短视频博主,从职场小白到百万粉丝,手指每天都要在键盘上跳舞,靠的是每天花时间研究用户喜好,打磨视频内容,仅写脚本就记了12本子;我认识某大厂算法工程师,38岁还能稳居核心岗位,靠的是每年花3个月时间学习新技术,始终保持"不敢停下脚步"。事实证明:互联网行业从来不缺"跪着求饭"的人,缺的是能创造价值的人。
而像这样,真正靠"跪"博流量的,最终走不远。就像当初跟风说"姨夫""干妈"的博主一样,热度过后只剩下鸡毛,有的内容低俗被限流,有的赚点小钱就消失得无声无息。流量能给你一时的流量,但给不了长久的"饭碗"。
第一个人在镜头前跪下时,他眼里有迷惘,有渴望;而当2亿人跪下喊"爹"时,眼里已经全是对于流量的贪婪。
互联网这碗饭,从来都不是靠卑微求来的,高薪意味着高强度,机遇背后藏着高风险。如果你真的热爱这个行业,就沉下心练好本事-写好一行代码,做好一个产品,运营好一个号,这才是你最硬的底气;如果你只是被光环吸引,那就算真的"跪"进了行业,也早晚是要被淘汰的。
毕竟,这个世界上最稳的"饭碗",从来不是某个行业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给自己的。
当闹剧落幕时,但愿我们都能明白:真正的体面,不是跪着博关注,而是站着挣生活。而真正的好"饭碗",从来都掌握在不肯低头、努力奔跑的人手里。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