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继续维持高利率政策以遏制其国内若隐若现的通胀,华尔街一片欢呼。
2025年10月,有两条新闻摆在一起看,特别有意思。
一条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将继续维持高利率政策以遏制其国内若隐若现的通胀,华尔街一片欢呼。
另一条,是伊拉克财政部长在华盛顿紧急磋商,希望美国财政部能放宽对伊拉克商业银行的美元交易限制,因为伊拉克第纳尔的汇率又经历了一轮剧烈动荡。
一边是云淡风轻地搅动全球资本,另一边是被人扼住金融咽喉、低声请求。
这一幕,精准地回答了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国家,明明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却始终活得像个“巨婴”,无法真正“断奶”?
而他们,又为何对那个曾经一穷二白,靠着一股“蛮劲”杀出一条血路的中国,抱有一种复杂又难以言说的鄙夷?
很多人以为,主权就是升起自己的国旗,拥有一支军队。
但在2025年的今天,主权的定义要残酷得多:你的国家,到底由谁来定价?
我们先看伊拉克。
2003年那场战争的硝烟散去二十多年,巴格达的街头早已恢复了喧嚣。
但国家的“定价权”在哪里?
不在巴格达,而在纽约。
伊拉克9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出口,而这些交易全部以美元结算。
这些美元并不能直接回到伊拉克的国库,而是必须先存入其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账户。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美国财政部的一个指令,就能决定伊拉克政府能不能给公务员发出工资,能不能进口药品和粮食。
2023年以来,美国以“防止向伊朗洗钱”为由,限制了十几家伊拉克银行的美元交易,直接导致伊拉克市场美元短缺,本币贬值,物价飞涨。
伊拉克政府能做的,就是派官员一次次飞往华盛顿解释、沟通、请求。
这种局面并非始于2003年。
翻开历史,1932年伊拉克从英国“独立”时,附带签署了《英伊同盟条约》。
英国保留了军事基地,更重要的是,控制了新发现的石油资源。
伊拉克的费萨尔王朝,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需要“监护人”的政权。
1958年卡塞姆政变推翻君主制,看似获得了新生,却依旧没有摆脱“资源换安全”的路径依赖,石油命脉继续交由西方公司掌控。
直到今天,这个国家的主战坦克、战斗机,其零件和弹药仍然高度依赖进口。
名义上驻扎在伊拉克的约2500名美军人员,身份是“顾问”,但谁都清楚,这份“顾问”合同的背后,是伊拉克国防体系的定价权。
叙利亚的情况同样如此。
1946年,法国在国际压力下“体面”地让叙利亚独立。
但法国人留下了什么?
他们保留了石油公司的特权,培养了遍布军政高层的亲法精英。
到了2011年内战爆发,人们才惊恐地发现,首都大马士革的水电厂由法国公司运营,政府军的武器弹药需要向法国订购,甚至修坦克都要看法国工程师的脸色。
2025年的今天,叙利亚的困境更为具象。
美国仍在叙东北部保留着约900名军人,与当地武装一起,牢牢控制着叙利亚最富饶的油田。
国家一半以上的石油产出,叙利亚政府摸不到一滴。
与此同时,2019年开始实施的美国《凯撒法案》如同一条绳索,勒得叙利亚的战后重建喘不过气。
国际援助想进来,要绕开美国的制裁;国家想发展,却发现连最基本的能源和资金都无法自主。
这种“被定价”的命运,就是当年选择“转让”而非“斗争”换取独立的直接后果。
捷径的代价有些国家,曾经也阔绰过,以为自己找到了通往现代化的捷径。
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就是典型。
1955年,伊朗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全面倒向西方。
巴列维国王的逻辑很简单:用石油和战略位置,换取美国的安全保护和技术援助。
为此,他将全国70%的空军基地交予美军使用,伊朗的精英阶层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德黑兰过上美式生活为荣。
这在当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看来,无疑是“识时务”的明智之举。
然而,这条捷径的尽头是悬崖。
过度亲美的政策撕裂了国内社会,最终引爆了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
革命后的伊朗试图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但代价是惨痛的。
因为过去几十年,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军事装备、甚至民航客机,都建立在美国和西方的技术标准之上。
2018年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制裁后,伊朗的波音客机因为缺少零件而停飞,能源设备出了故障只能拆旧的来凑合。
直到2025年的今天,尽管地区局势因2024年4月伊朗与以色列的直接冲突而高度紧张,但伊朗与西方的沟通窗口依然狭窄。
它用一场革命夺回了政治上的独立,却仍在消化当年选择“捷径”所留下的经济苦果。
这种对“捷径”的迷信,也解释了当年很多国家对中国抗美援朝的“鄙视”。
1950年,当中国决定出兵朝鲜时,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看来,这是最不理智的行为。
刚刚结束百年战乱,一穷二白,去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无异于以卵击石。
印度总理尼赫鲁当时公开谴责中国“破坏和平”,认为中国此举是想卷入美苏争霸,背叛了“第三世界不结盟”的原则。
在中东,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亲西方精英们在沙龙里私下议论,觉得中国人“自找麻烦”、“不懂得审时度势”。
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依靠的是在大国博弈中“选对边”,是利用地缘政治价值进行“交换”,而不是靠自己的牺牲和斗争去“争取”。
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鄙视中国“斗争精神”的国家,如今正以一种痛苦的方式,在“补课”。
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战乱,本质上就是在补上独立时缺失的“流血斗争”这一课。
伊朗的经济困境,是在补“技术自主”这一课。
当一个国家的命运需要看别人脸色时,它的人民才会真正理解,当年中国人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自己原子弹的决心,到底意味着什么。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