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退休阿姨在家刷手机时,偶然点进一场标注“专属老年人”的保健品直播。主播口中的“神奇产品”号称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还附带诱人折扣,她心动之下花几百元购入“神药”。可几天后她才发现,产品不仅毫无效果,连退款都成了难题。
引言
需满55岁方可入群!央视近期揭露私域直播黑幕,其暗藏的套路即便年轻人看完也会倍感心惊。
你以为父母只是在微信聊聊天、刷刷视频?殊不知,他们早已踏入一个精心编织的“围猎陷阱”。
一位退休阿姨在家刷手机时,偶然点进一场标注“专属老年人”的保健品直播。主播口中的“神奇产品”号称能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还附带诱人折扣,她心动之下花几百元购入“神药”。可几天后她才发现,产品不仅毫无效果,连退款都成了难题。
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骗局已形成可复制的模式。在精心搭建的私域直播间里,55岁以上的老年人如同在温水中慢慢失防,营销者靠日复一日的“关怀”与“福利”渗透,一步步将他们引向以健康为名的消费深渊。
从益生菌到羊奶
普通物品被吹成“神药”,榨干老人积蓄
上海市民王女士从未料到,自己为呵护家人健康购置的10盒益生菌,非但没带来益处,反而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家人看到产品后直言“不敢吃”,这份疑虑也让她意外揭开了一个庞大私域直播骗局的冰山一角。
在那场直播间里,主播把小小的益生菌颗粒吹得天花乱坠:“对肠胃问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专门抑制幽门螺杆菌!”每句话都精准戳中王女士对家人健康的担忧,她果断下单,却没料到这只是骗局的开始。
带着家人的疑虑,王女士向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这一举报直接撕开了这起虚假销售案的伪装。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这款被捧为“肠胃救星”的益生菌,实则只是普通食品,所谓的“疗效”全是无稽之谈。
而这仅仅是骗局的冰山一角,其“狡兔三窟”的设计更显狡猾:
► 直播时从不展示实物,消费者无从对比真伪;
► 直播结束后,需通过微信群内的私密链接才能下单,以此规避平台监管;
► 线下提货门店更是看不到任何产品陈列,刻意制造“宣传与实物脱节”的假象。
面对执法人员的追问,门店工作人员还摆出无辜姿态,一句“我们仅负责提货环节”,既划清了所谓“业务边界”,又规避了售后责任。这种规避责任的架构,让监管部门固定证据难上加难。
最终,该门店因组织观看18场虚假宣传直播、涉案金额6720元,被依法处以2万元罚款。这样的处罚力度,与违法所得相比,更像对违法成本的一种轻描淡写。
类在另一家名为“垦道臻选”的门店,执法人员上门检查时,看到一群老年人正围着一位自称“老师”的销售人员,专注地聆听所谓的“健康讲座”,而台上推销的“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被夸大成能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令人震惊的是,执法人员还查获一本手写培训笔记,里面清晰记录着他们“圈养”老年人的完整流程。
在“国科优选”的另一个直播间里,主播的言论更是离谱:“大家天天吃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记住了,根本不需要这么多药,一杯羊奶就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这番违背常识的话,竟是为了推销一款普通羊奶粉。
天津70岁的刘先生在“潇洒甄选”直播间中被一套“藏红花四件套”吸引,主播信誓旦旦称其能“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受失眠困扰的刘先生当即下单。可无数个依旧清醒的夜晚证明,所谓的“安眠功效”不过是谎言。
央视记者查看产品标签发现,其执行标准明确标注为“纺织产品”,这款号称能治病的四件套,其实就是一床普通被子。
从一粒益生菌到一杯羊奶,再到一张床单,在私域直播的话术里,万物皆可被包装成“神药”。这早已不是普通的消费陷阱,而是一场针对老年人健康焦虑的精准诈骗。
直播“暴利游戏”
一颗鸡蛋引客,三毛钱红包收割
这些骗子究竟如何一步步让精明的老年人“自愿入瓮”?整个过程如同一份精心设计的“钓鱼手册”,每一步都精准拿捏老年人的心理。
第一步:精准下饵,筛选目标
“国科优选”的布局极具针对性,专门瞄准社区公园、老年活动中心和菜市场,这些都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核心区域。
门店外的海报堪称“老年诱捕指南”,“免费有机粉丝”“每日红包雨”“现金大奖不间断”等字样,精准击中老年人爱实惠的心理。一旦有人被吸引进店,店员便会热情引导其完成关键一步:扫码加入微信群。
这个群可不简单,它被包装成“55岁以上专属交流群”。年龄门槛像一道锁,巧妙将最可能识破骗局的年轻人挡在门外,确保这场“精准围猎”能在封闭环境中推进。
第二步:设置门槛,构筑信息茧房
进群只是开始,真正的筛选才刚启动。若想领取优惠券或享受福利,老年人还需先通过身份验证与答题测试。
这套流程下来,留下的都是最精准、最易顺从、最易被影响的“优质客户”。他们被困在纯粹的信息茧房里,外界的理性声音难以渗透,群内的诱导话术却能日夜洗脑。
第三步:话术洗脑,贩卖焦虑与希望
群内每天会准时发送带密码的直播链接,内容从最初的“健康科普”慢慢转向“神奇产品推荐”。
主播的话术有固定模板,通常从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腰腿疼痛等问题切入,语气“掏心掏肺”,比如“我特别理解叔叔阿姨们腿疼走不动路的难受”,极易引发情感共鸣,再顺势推出“能解决问题”的产品。
第四步:数据造假,催生冲动消费
直播间里,点赞数动辄逼近百万,评论区看似热闹非凡,“抢完了!没货了!”的催促声不断。但这一切很可能是彻头彻尾的假象。
央视调查发现,部分科技公司专门为私域直播提供数据篡改工具与“机器人暖场”服务,即便直播间里没有一个真人,屏幕上也能营造出万人抢购的火爆场面。在稀缺感与从众心理的双重裹挟下,老年人很难保持理性。
一旦消费者付款,骗局的最后一道“防火墙”便会启动。直播链接在结束后立即失效,无法回看,交易记录也难以查询。若消费者察觉上当想维权,很可能已被群主默默移出群聊,线下门店也可能突然“换招牌”,让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据“国科优选”官网显示,其业务覆盖全国600多个市级行政区,合作经销商超5000家。这一数据恰恰暴露了该骗局已从零散作案升级为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犯罪模式,危害性呈指数级上升。
为何锁定55岁以上老人?
他们成“最优客户”的三大原因
骗局能长期存在,并非手段多高明,而是精准命中了部分老年人“想信、愿信、甚至不敢不信”的软肋。
当“国科优选”们用“55岁”划出围猎范围时,我们不得不问:为何偏偏是这个群体?
1.健康焦虑成“致命痛点”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接踵而至,对健康的担忧成了老年人的“心头病”。
不法分子鼓吹的“一杯羊奶替代所有药物”“一床被子消炎止痛”,正是利用了他们对现代医学治疗效果的无奈,以及对“不费力就能治病”的“简单奇迹”的渴望。
2.情感缺失成“可乘之机”
直播间里的“家人们”称呼、门店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恰好填补了子女因工作忙碌而忽略的陪伴、倾听与认可。
这种“情感慰藉”让不少老年人深陷其中,他们不是信产品,而是信那个“天天关心自己”的“孩子”,即便察觉不对劲,也不愿轻易打破这份“温暖”。
3.信息鸿沟成“天然短板”
老年人对私域直播、流量营销等新兴模式缺乏了解,难以识别精心包装的虚假话术与科技造假手段;同时,他们大多有稳定的退休金和一定积蓄,这让他们成为不法分子眼中“有支付能力、好说服”的理想目标。
这类直播骗局,虽与“山屿海”“鑫慷嘉”等巨额理财骗局形式不同,但内核一致,都是利用信任进行收割。
当老人们因信任而用高价买下益生菌、羊奶、床单这些普通物品时,这种“温柔的掠夺”更令人心痛。
守护银发族,多方构筑防骗防线
随着私域直播与精准营销的泛滥,越来越多老年人不仅被虚假宣传误导,还渐渐陷入信息操控的漩涡。仅靠叮嘱老年人“别贪小便宜”,显然无法抵御这类精心设计的骗局,我们需要用更温暖的方式搭建防护网。
子女的用心陪伴,其实是最有效的“防骗疫苗”,多一次耐心倾听父母聊“直播间的事”,多一场真诚交流帮他们分析产品真伪,用真实的亲情填补父母的情感空缺,让虚假关怀无处立足。
同时,要让父母牢记核心准则:任何宣称普通食品、日常用品能治疗疾病的说法,都涉嫌欺诈。
还要教会他们在交易时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神奇疗效”,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坚决拒绝私下转账,尽量通过正规平台消费,保留好交易记录。
《新消费模式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课题组专家巩昱指出,为破解私域直播这类新业态的监管难题,课题组针对企业定向发布《新消费模式与平台经济经营风险分析报告》。报告聚焦行业虚假宣传、非法集资、消费返利、数据滥用等核心问题,系统梳理在私域场景中的典型乱象,并结合执法案例具体分析。报告明确了企业合规经营的红线,引导企业从“流量套利”转向“合规增值”。这份报告既是对银发经济发展隐患的精准画像,也是推动新消费模式回归商业本质、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场守护老年人权益的战役中,监管力量同样不可或缺。必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分子付出应有的沉重代价;执法部门需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私域直播的巡查,畅通投诉渠道,形成持续的监管震慑。毕竟,事前防范永远比事后维权更重要。
对于这类针对老年人的私域直播骗局,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参与讨论,感谢您的阅读。
来源:商品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