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海东市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海东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统筹6县区、60余家市直单位、110余家企业及200余所学校医院,通过“线上+线下”“城市+农村”“常规+特色”
2025年9月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海东市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海东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统筹6县区、60余家市直单位、110余家企业及200余所学校医院,通过“线上+线下”“城市+农村”“常规+特色”的多元模式,开展各类科普活动200余场次,直接惠及群众14万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4万余份,媒体总浏览量突破120万人次。
从乐都区的“科普夜市”,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科普”活动,再到平安区的“科技工作者赋能”,一场场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的科普活动,让科学知识走进海东的田间地头、校园社区,在河湟大地奏响了“全民学科学、科学惠全民”的动人乐章。
构建全域科普大格局
作为首个“全国科普月”,海东市科学技术协会牵头搭建“政府主导、科协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框架,全市各县区也结合地域特色与群众需求,打造了“一区一亮点、一县一品牌”的科普矩阵。
9月5日,乐都区中心广场率先举办全市启动仪式,青少年讲述袁隆平院士的故事,海东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无人机“云箭问天”划破长空,机器狗“舞动机甲”引来阵阵欢呼,11家科技企业展示最新研发成果,高铁医院CT移动检查车现场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2000余名市民在互动体验中开启科普之旅。
同日起,民和、平安、互助等县区相继启动主场活动,将科普资源从城市中心向乡镇村落延伸,形成“全市一盘棋、县区齐发力”的科普热潮。
各县区立足实际创新形式:乐都区推出“夜市+夜跑+科普”新模式,利用朝阳山公园晚间人流高峰,设置健康生活、应急避险等主题展区,近万人次在休闲散步中学习科学知识;互助土族自治县构建“线上答题+线下服务”立体化格局,4899人参与网络知识竞赛,累计答题超2.3万人次,送出红包与科普大礼包千余份;化隆回族自治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气象科普展馆等阵地,开展“业务大讲堂”“人工智能专题讲座”,覆盖干部职工、师生及农牧民1万余人次;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聚焦“多元载体+精准服务”,在文化广场设应急安全、反邪教展板,组织合作社展示特色农产品,同步提供血压测量、健康咨询服务,让科普与民生需求深度契合。
“量身定制”全民科普服务
“以前种马铃薯总担心病虫害,今天听了专家的讲解,终于知道怎么选种、怎么防治了!”在互助县红崖子沟乡的“科普进乡村”活动现场,村民李大叔拿着《农民科学素质知识读本》,兴奋地向农业专家请教种植难题。
此次科普月期间,海东紧扣青少年、农牧民、科技工作者、老年人等重点群体,提供“定制化”科普服务,让科学知识真正“解渴”。
针对青少年这一科普重点群体,全市各县区开展沉浸式研学与互动体验。平安区组织460余名师生走进省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在“探索与发现”展厅感受力学奥秘,在文物前聆听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故事;民和县举办“红心向党 科技筑梦”研学活动,130余名学生走进原子城纪念馆,在“两弹一星”精神感召下树立科学理想,同时开展“绿色家园·未来可期”科普征文比赛,700余名学生用文字描绘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未来图景。
农牧民群体的科技需求同样被重点关注。互助县邀请农技专家,开展“田间科普”,解决种植养殖难题300余个,发放实用宣传品2000余件;循化县在乡村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宣传月”活动,医护人员为村民测血压、讲慢性病管理,农业技术人员发放农技手册2600余册,将“健康科普”与“农技科普”送到群众家门口。
特殊群体的科普服务也不缺位。乐都区针对老年人开展“银龄科普行动”,在2个社区教授智能手机使用、防范电信诈骗,2000余名老人学会用手机挂号、查询社保,跨越“数字鸿沟”;民和县将科普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结合,在桃花源街市设置“民族智慧科普展”,展示各民族传统医药、生态治理中的科学原理,200余名各族群众在文化共鸣中学习科学知识。
创新形式让科普受青睐
“没想到科学还能这么‘潮’!”在乐都区“科普夜市”的液氮实验展台前,市民王女士看着瞬间“冻结”的鲜花,忍不住拿出手机拍摄。
为打破传统科普“讲座+发资料”的刻板印象,海东在此次科普月中大胆创新形式,融入夜市、直播、实验展演等元素,让科普变得“可看、可玩、可参与”。
线上科普“不打烊”成为一大亮点。海东市科协依托“海东科普”微信公众号开发网络知识竞答App,4.1万余人参赛,累计答题超12.5万人次,为老年人、农牧民、产业工人等群体定制题库,增设抽奖环节提升参与度;化隆县利用“化隆融媒”“化隆科协”等平台开设科普专栏,推送短视频、专题片50余条,打造“云讲堂”“云看展”;民和县开展7天线上有奖问答,1.8万余人参赛,5.4万余人次答题,在朋友圈掀起“答题学科学”热潮。
线下活动“接地气”更受欢迎。平安区举办第三届“校园科技周”,在平安区第三中学设置展品体验、卫生义诊、反邪防邪宣传等区域,2000余名学生在机器人表演、科学实验中感受科技魅力;化隆县邀请省科技馆专家团,在5所学校开展“青藏高原形成”“种子与美好生活”等主题讲座,1000余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循化县联合消防大队开展消防演练,手把手教民众使用灭火器,同时讲解防火、防震知识,让安全科普更具实用性。
科技工作者的“赋能充电”也成为活动特色。平安区在乡土人才实训基地举办科技工作者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29名学员通过4天的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学习《AI赋能与科技强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内容,还实地考察青海零碳产业园区、大数据中心、千亩种植农业产业园,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升创新能力;海东首期科普大讲堂邀请省委党校张佐良教授授课,700余名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现场聆听,学习科普工作方法与技巧。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普动能
为期一个月的科普活动,不仅让海东群众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更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
抽样调查显示,参与活动的群众中,85%表示“学到了实用的科学知识”,78%计划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青少年群体中,90%对科学的兴趣显著提升,82%希望今后多开展类似活动。
从解决农牧民种植养殖难题,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从激发青少年科学梦想,到提升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此次科普月真正实现了“科普惠民、科普利民”。
活动的成功举办,也进一步完善了海东科普工作格局。通过60余家市直单位、110余家企业、200余所学校医院的协同参与,整合了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资源,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培育了“科普夜市”“民族团结+科普”等一批特色品牌,为今后科普工作常态化开展提供了借鉴;壮大了科普志愿者队伍,200余名科技工作者、教师、医护人员主动参与服务,成为科学传播的“生力军”。
科普之路没有终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仍需久久为功。此次首个“全国科普月”的圆满落幕,不仅是海东市科普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推动科学普及向纵深发展的“新起点”。海东市将继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遵循,持续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扩大科普覆盖,让科普之花在河湟大地持续绽放,为建设科技强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普力量”。(全媒体记者 张璐 摄影报道)
来源:海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