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斯坦福医学的研究发现,这种比头发丝还细 100 倍的塑料碎片,已经出现在了人类的大脑、睾丸、胎盘里,甚至新生儿的第一泡粪便中。更吓人的是,乳汁、精液里也有纳米塑料颗粒的身影。
你可能没见过纳米塑料,但它可能早已经在你身体里安家了。
近日,斯坦福医学的研究发现,这种比头发丝还细 100 倍的塑料碎片,已经出现在了人类的大脑、睾丸、胎盘里,甚至新生儿的第一泡粪便中。更吓人的是,乳汁、精液里也有纳米塑料颗粒的身影。
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们从出生到成年,都在被动吃塑料。以前怕吃外卖盒的塑料,现在连呼吸都可能吸进塑料颗粒。
而纳米塑料更可怕,因为这些塑料颗粒小到能穿过生物屏障,钻进细胞里,可能引发免疫紊乱、细胞损伤,甚至和癌症风险挂钩。但在此之前,我们人类根本无法看见它们。
现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团队终于给纳米塑料挂了个 “通缉令”。
这些研究者们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测试条:上面布满微小孔洞,当纳米塑料颗粒掉进孔里,会通过共振效应改变颜色。虽然这还是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得清,但至少我们能够数清楚这些纳米塑料颗粒的数量和大小了。
斯坦福大学的 Harald Giessen 教授说,这个测试条以后能直接用到现场,比如测土壤里的塑料,甚至测血液或组织里的纳米颗粒:“相当于给隐形敌人装了个追踪器,以后不用再猜有没有,能直接知道有多少。”
为什么这个工具这么重要?看看 OECD 的数据就懂了。
2000 年全球塑料产量是 2.58 亿吨,2019 年翻了一倍达到 5.07 亿吨,2060 年还要再翻三倍到 13.56 亿吨。塑料越产越多,分解成的纳米塑料也会越来越多,但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们在人体里的浓度有多高,会造成什么长期伤害。
所以,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个工具,否则我们永远搞不清塑料是否会影响我们个人的身体健康,如果影响这种威胁到底有多大?这一切,都需要去验证。
接下来,研究团队想把这个工具做得更接地气。
比如不用实验室的大型设备,直接在田间地头测土壤里的纳米塑料;或者让测试条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塑料,这样就能知道某个地方的污染是来自塑料袋还是化妆品。说不定以后,医院就能像测血糖一样,给你测血液里的纳米塑料含量。
但斯坦福医学的 Desiree LaBeaud 医生也提醒:“塑料太无处不在了,要证明它和疾病的因果关系,还得花很多功夫。”
说到底,测试条也只是发现问题的工具,真正的解决之道还是减少塑料使用。没有塑料,也就不会有这些隐形杀手。就如同一句话: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让问题发生。沿用同样的逻辑,处理塑料的最好方式就是从一开始就不生产它。
因此,而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少用一次性塑料,比如自带购物袋、拒绝吸管。保护自己的身体,得从拒绝塑料开始。
来源:路边同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