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大拆大建!越秀“修旧如旧”,老建筑成摇钱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01:56 1

摘要:2025年7月1日,广州火车站的广播里传来新的提示音,曾经穿梭于此的绿皮火车大多换成了流线型动车组。

2025年7月1日,广州火车站的广播里传来新的提示音,曾经穿梭于此的绿皮火车大多换成了流线型动车组。

这个1974年就开始运营的老车站,终于告别了普速列车主导的时代,而它所在的越秀区,正借着这股劲完成一场32.82平方公里上的“重生”。

很多人对越秀的印象还停留在北京路的骑楼、西湖花市的热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2200余年历史的老城区藏着多少发展难题。

2024年这里GDP达3511.89亿元,2025年上半年1734.81亿元的成绩背后,是一场用“绣花功夫”破解老城困局的硬仗,更是对广州“12218”产业体系的精准落地。

越秀区的困境,藏在白马服装城商户杨姐的感慨里。

在流花商圈做了近30年生意的她,至今记得当年的盛况:“那时候哪有‘限流’说法,货堆得像山,有人直接蹲在工厂帮忙打包钉扣。”

巅峰时期,这里聚集30多家时尚商贸市场,近9000家商户带动20万人就业,是华南地区的时尚批发重镇。

但这风光没能扛住时代变迁。消费升级后,流花商圈“重批发、轻研发”的毛病暴露无遗,商户们扎堆卖同类产品,没有设计和品牌运营能力,生意越做越难。

这只是越秀的一个缩影——作为广州的老中心,这里早就面临“空间挤、设施老、产业旧”的三重压力。

越秀

广州站周边的拥堵更是老广的“心头恨”,高峰时段拥堵指数高达1.8,车辆挪不动窝,不仅市民出行遭罪,更把商圈的辐射力死死困住。

瑶台村这样的旧村落里,“污水横流、电线乱拉”是常态,公共服务配套跟不上;

老城区里,年轻人带娃找不到托位,老人吃饭成难题,这些民生痛点都在倒逼改变。

2024年的数据能说明问题:虽然营利性服务业营收过了千亿,但传统产业的拖累明显。

越秀区委书记郭昊羽后来提到,当时全区都意识到,不搞更新就是“等死”,乱搞更新就是“找死”,必须走一条精准破局的路。

越秀的更新没走“大拆大建”的老路,而是像绣十字绣般精雕细琢。

最典型的就是广州火车站的改造,不只是换几趟车那么简单,而是搞“站城产居一体化”开发,把客运站地块改造成7.95万㎡的新商贸区,居住、办公、消费全配齐,直接带动流花商圈转型。

杨姐的档口就是受益者。火车站改成高铁枢纽后,她不再守着批发老本行,转而做“展贸化经营”,把样品摆在店里,客户看完直接线上下单,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冲到了45%。

如今的白马服装城,一半以上商户都搞起了“设计+直播”,还孵化出30多个原创品牌,当年的批发集散地变成了时尚创意港。

旧村落和老小区的改造更见功力。瑶台村改造没把居民赶走,反而新增了3个高品质社区中心和18万㎡公共服务设施,首开区已经在打地基,未来还要腾出100万㎡产业空间。

洪桥街三眼井社区更绝,搞“原拆原建”还增加面积,不仅让居民从“忧居”变“优居”,还搞出“租商融合”的新业态,入选了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案例。

就连不起眼的细节都没放过。东濠涌边修了文溪公园,孩子们能在河边玩耍,旁边就是广州首个公园式垃圾转运站,一点不臭;

文溪公园

农林街的邻里饭堂窗明几净,不仅给老人供餐,还对上班族开放“街坊价”套餐,一顿饭十几块钱就能吃饱吃好。

这些变化看着小,却戳中了老百姓的真实需求。

2025年上半年,越秀GDP同比增长2.8%,这个成绩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里格外亮眼。能看出来,这种“绣花功夫”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真的把空间盘活了。

越秀很清楚,光改房子不行,得有新产业撑着。他们盯着广州“12218”产业体系里的生物医药与健康、数字经济这些赛道,把老空间变成了新赛场。

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是个典型。

这里聚集了15家三甲医院,其中7家是全国百强,还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简直是天然的“医药孵化器”。

2024年,这个产业增加值达407.47亿元,同比增长3.6%,占全市18%,排名第二。

环东广场的变身最有说服力。

这里以前是嘉福国际大酒店,后来改成了全国首个CRO产业地标运营中心,吸引了3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从研发到临床的链条全拉通了,现在连续三年满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还在这搞了跨院区空中急救演练,“低空+医疗”的场景真刀真枪地用了起来。

光塔街的中医康养片区更懂年轻人。

依托广东省中医院这些资源,搞了“大德国医坊”,把艾灸、推拿和智能设备结合,还喊出“国潮养生新地标”的口号,让中医变得时尚起来。

预计年产值能超10亿元,谁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成新产业?

数字经济和低空经济也没落下。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8%,广州数据交易所越秀服务专区上线了20个数据产品;

大湾区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开通后,已经飞了2000公里,送了5000多件政务邮件。这些以前跟老城区不搭边的产业,现在都成了增长新引擎。

传统商贸也没丢。美博城成了全国首个美妆行业市场采购试点,2024年出口额增长57%;

中港皮具城跟广交会合作,2025年采购节意向成交额达12亿元。

新旧产业这么一搭,越秀的经济骨架就硬了。

越秀最不缺的就是文化,但以前很多文物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次更新搞了个狠招:让文化既能看,又能赚钱,走“文化+商业”的路子。

万木草堂的活化是个样板。严格按“修旧如旧”的原则翻新,还引入社会力量运营,搞研学、卖文创,

2024年接待了500多批研学团队,成了青少年学岭南文化的打卡点,入选了国家文物局的示范案例。

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更厉害,搞“政府+企业+博物馆”模式,做成微型军事博物馆,还卖文创、搞餐饮,自2021年开放以来年收益达500万元,成了网红打卡点。

五仙观的变身更懂年轻人。修缮后建了“紫烟阁”文化艺术空间,还请了古琴非遗传承人驻场授课,最火的是“广府梦华录”VR项目,戴上眼镜就能穿越回古代,被评上了省智慧旅游优质项目。

2024年10月开放到年底,就接待了39.6万人,文创销售额蹭蹭涨,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北京路和东山口的变化更直观。北京路2024年客流达1.34亿人次,同比增长12.8%;

东山口从老街区变成时尚地标,带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37.27亿元,排全市第三。

东山口拍照打卡

“文化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升级”的循环,在越秀走通了。

越秀区把近八成财政支出投到了民生领域,这些钱没白花,都落在了老百姓的日常里。

就业是头等大事。全区建了不少就业驿站,不仅贴满招聘信息,还有志愿者教面试技巧。

48岁的刘先生在家待了好几年,就是在大东街就业驿站找到的工作,他笑着说“可算走对门了”。

2024年,越秀提供了超13万个岗位,新增就业3万人,这数字在老城区里很亮眼。

“一老一小”的问题也解决得很实在。普惠托位新增了上千个,每月托育费均价2280元,还不到市场价的一半,双职工家庭再也不用愁带娃了;

“长者饭堂”升级成了“社区饭堂+暖心驿站”,不仅给老人做饭,还能给快递小哥歇脚充电,年均服务长者超300万人次。

社会保障也没含糊,发放了1.85亿元社会救助补贴。民政局负责人说,以后还要聚焦长者的“身边事”,用“小切口”托举“大民生”。

西湖花市、广府庙会这些活动年年办,2200年的历史底蕴就这样融进了日常生活。

现在的越秀,广州站的高铁呼啸而过,老书院里传来研学的笑声,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验室灯火通明,社区饭堂飘出饭菜香。

2025年,他们给自己定了目标:GDP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这个老城区的故事告诉我们,城市更新不是拆了建新房,而是用“绣花功夫”盘活空间,用新产业注入活力,用文化凝聚人心。

越秀的破局,给全国老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样本。

广州越秀:老城焕新再出发

来源:戍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