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时节,南浔区练市镇金塔村党群服务中心2楼共富工坊里,一阵轻微的“丝丝”声细密如雨。循着声音望去,几名妇女围坐长桌,手里忙着同一件活计——缠制手工蚕丝扇。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邢诗瑶
初秋时节,南浔区练市镇金塔村党群服务中心2楼共富工坊里,一阵轻微的“丝丝”声细密如雨。循着声音望去,几名妇女围坐长桌,手里忙着同一件活计——缠制手工蚕丝扇。
“这只手一次拉五六根丝,另一只手做辅助,均匀绕到扇面上。”45岁的金塔村党支部书记潘国梅一边示范,一边轻声提示。纤细如发的丝贴上扇骨,仿佛给木纹罩了一层月光。“扇面必须厚薄均匀,哪怕有一处起伏,成品就不够圆润。”她说。
这样熟稔的手感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源自她老公91岁奶奶唐桂女的传承。老人年轻时在村里缫丝,指上功夫被乡邻唤作“巧娘”。“我20多岁嫁进来,常看她捻丝。”潘国梅记得,前几年村里讨论着要做手工蚕丝团扇,唐桂女眼睛一亮,把积存多年的窍门一股脑儿教给孙媳妇,欣慰叮嘱:“让年轻人传承下去,我就放心了。”手艺的火种就这样落在年轻人掌心里,越捻越亮。
金塔村西接含山,北临大运河,水网桑畴交错,是蚕桑的天然家园。20多年前,村里便开始探索手工文创,在指尖续接老手艺。今年6月13日,潘国梅当上金塔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件事就是把“村文化”做实。“练市自古是蚕桑之乡,钱山漾的丝织品证明四千多年前湖州便已掌握养蚕缫丝。”她说,“我们做的蚕丝团扇,一头牵着这条文明根脉,一头连着‘轧蚕花’等活态民俗。”在练市镇政府支持下,村里以桑蚕为核心,形成了手工蚕丝扇这一主打产品,并创立“练韵·团扇”品牌,文化脉络由此愈发清晰。
在奶奶传下的手艺基础上,潘国梅不断创新。她引入“黄金蛹”蚕茧——丝面自带温润金泽,遇光微微流金;又尝试植物染工艺,让扇面在素雅之外添一抹灵动色彩。传统手艺因而长出新芽,古法也有了当代气韵与辨识度。
手艺在这里既是乡情纽带,也是谋生之道;不少年轻妇女原本不会抽丝缠面,如今在老一辈带动下渐渐熟练,形成了润物无声的“传帮带”梯队,目前,共富工坊吸纳10余名妇女就近就业。每天清早,她们结伴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围桌而坐。选材、煮茧、缠丝、定型、固丝、绘饰……一把扇子从无到有,是一场分工有序的合奏。
1个月下来,工坊可产上千把团扇,订单主要来自电商和文旅伴手礼渠道。“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也有两三千块,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村民杨海珍说。
从工坊走出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种可触的文化。蚕丝团扇的美,在于轻与透:丝面薄如云翳,灯下丝纹交织如潺潺细水。更可喜的是,它走进课堂与展陈,孩子们亲历抽丝绕扇,节庆中“轧蚕花”等民俗与制扇相映成趣。
眼下,她正推动“练韵·团扇”与书画、刺绣合作,开发定制款;组织青年尝试直播,把金塔的“指尖技艺”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完善工序标准与质量追溯,让每一把扇都有“手艺档案”。在她看来,蚕丝团扇承载着湖州丝绸的记忆与练市蚕桑的民俗,应当代代相衔,迎风生长。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