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白的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7 06:17 1

摘要:李白少年时在蜀地读书,总觉得经书枯燥,某天偷偷溜出学堂,沿着青衣江闲逛。行至一座石桥时,见一位白发老婆婆正坐在石头上,手里拿着一根碗口粗的铁杵,在磨刀石上反复研磨。

一、铁杵磨成针:少年立志的启蒙

李白少年时在蜀地读书,总觉得经书枯燥,某天偷偷溜出学堂,沿着青衣江闲逛。行至一座石桥时,见一位白发老婆婆正坐在石头上,手里拿着一根碗口粗的铁杵,在磨刀石上反复研磨。

李白好奇地问:“婆婆,您磨这么粗的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头也不抬,笑着回答:“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给孙女做嫁妆。” 李白大惊:“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针啊?” 老婆婆放下铁杵,指着磨石上的凹痕说:“只要我每天磨,十年、二十年,总有磨成针的那天。读书不也一样吗?”

这句话像惊雷般点醒了李白。他想起自己总因怕苦怕累荒废学业,羞愧不已,当即返回学堂。此后无论寒冬酷暑,他都潜心苦读,为后来的诗才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 “铁杵磨成针” 的故事,也成了激励后人持之以恒的经典典故。

二、醉草吓蛮书:醉酒显才华的狂放

唐玄宗时期,渤海国派使者送来一封 “蛮书”,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看懂,唐玄宗急得团团转,有人举荐李白 —— 说他游历四方,或许通晓异域文字。

此时李白正因得罪权贵,在长安街头饮酒解闷。侍卫找到他时,他已醉得步履蹒跚,却笑着说:“只要陛下让我坐着写,再赐我美酒,这点小事何足挂齿!” 来到金銮殿,李白斜倚在软榻上,一边品酒,一边接过蛮书。只见他目光扫过,瞬间通晓其意,随即让高力士为他脱靴、杨贵妃为他研墨,挥毫泼墨间,一篇措辞犀利又不失大国风范的 “答蛮书” 便写成了。

渤海使者见李白醉酒状态下仍能轻松应对,又读罢答书,深知唐朝人才辈出,不敢再存轻视之心。唐玄宗大喜,当即封李白为 “供奉翰林”,而 “醉草吓蛮书” 的故事,也让李白的 “狂” 与 “才” 传遍天下。

三、桃花潭送别:重情重义的温暖

李白晚年四处漂泊,某天来到安徽泾县的桃花潭边,当地隐士汪伦久闻他的大名,特意写信邀请:“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前往,却发现所谓 “十里桃花” 是潭边的桃花林,“万家酒店” 是店主姓万。

汪伦笑着解释:“我是怕先生不来,才出此下策。若先生不嫌弃,我愿以桃花潭水为酒,陪先生畅饮!” 李白非但不恼,反而被汪伦的真诚打动。接下来的几日,汪伦每日陪他泛舟潭上、饮酒赋诗,两人结下深厚情谊。

离别那天,李白悄悄登船,想不打扰汪伦。谁知船刚离岸,就听到岸边传来悠扬的歌声 —— 汪伦带着乡亲们,手举火把站在潭边,为他送行。李白深受感动,挥笔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短短四句诗,不仅成了千古送别佳作,更藏着李白重情重义的温柔一面。

来源:草堂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