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刷到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的带货直播,你会怀疑屏幕里的她是AI吗?2025年6月,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全国首例AI仿冒名人虚假广告案,揭露了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某公司用伪造的AI主持人形象,在拥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长期推销假冒治疗功效的食品,直到消费者举报才
深夜刷到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的带货直播,你会怀疑屏幕里的她是AI吗?2025年6月,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全国首例AI仿冒名人虚假广告案,揭露了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某公司用伪造的AI主持人形象,在拥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长期推销假冒治疗功效的食品,直到消费者举报才东窗事发。
2025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接到举报,某直播间宣称"深海多烯鱼油"可治疗头晕头痛、手麻脚麻等症状,画面中出现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的形象。经调查发现,该产品实为普通糖果类食品,而主持人形象系AI技术伪造生成。从举报到6月行政处罚落地,暴露出三个关键问题:伪造技术足以欺骗88万粉丝长达数月;话术精准利用健康焦虑;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
该直播间采用"健康焦虑关键词+宝妈群体定向+深夜时段推送"的组合策略。平台算法将含有"头晕""手麻"等关键词的内容优先推送给中老年用户,深夜时段审核力度下降更易获得流量扶持。数据显示,88万粉丝中异常账号占比超30%,平均观看时长不足90秒,但算法仍将其判定为"优质直播间"持续推荐。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鉴定报告指出三大技术漏洞:AI生成的眨眼频率固定为每3.2秒一次,与人类自然眨眼节律存在统计学差异;声纹图谱显示元音共振峰存在机械性重复;直播背景中的书架线条在镜头移动时出现扭曲。这些细节在4K画质下无所遁形,但多数观众使用移动端观看难以察觉。
心理学实验表明,观众对央视主持人形象的信任度评分达8.7分(满分10分),这种权威效应导致人们自动降低警惕性。眼动仪数据显示,观众78%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展示区,仅12%停留在主持人面部。凌晨1-3点的观看者购买转化率是白天时段的2.3倍,印证了深夜判断力下降的理论。
平台需建立AI内容数字水印系统,要求所有合成内容标注"AI生成"标识。监管部门可借鉴金融"双录"制度,强制直播内容存证备查。消费者可通过"三看"法识别:看主持人微表情是否自然、听声音是否有机械感、查产品批准文号是否匹配。
这起案件折射出技术伦理的深层矛盾:当AI能以假乱真时,我们赖以判断真实的认知体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立"技术开发者伦理审查+平台内容过滤+用户媒介素养教育"的三重防线,或许是我们面对AI浪潮时必须筑起的智慧堤坝。
来源:历史滴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