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在唱衰声中偷偷卖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23:55 2

摘要:去年,社长曾写过一篇文章《车圈大变天!激光雷达即将被判死刑?》,当时获得了不少小伙伴们的关注。

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去年,社长曾写过一篇文章《车圈大变天!激光雷达即将被判死刑?》,当时获得了不少小伙伴们的关注。

总结一下,就是Waymo、Mobileye、博世等国际大厂纷纷放弃激光雷达,同时特斯拉开启端到端时代之后,也有不少车企加入到了纯视觉的怀抱。

这时有人开始担忧,在行业一窝蜂争相跟进端到端的情况下,激光雷达会不会沦为弃子?

毕竟,在更早之前行业推进“无图”NOA的时候,高精地图就从香饽饽突然被打入冷宫,而当时行业里唱衰激光雷达的声音确实不算少。

如今,过去了一年的时间,激光雷达过得还好吗?

答案是,激光雷达不仅没垮,甚至……还卖爆了!

就在前几天,禾赛科技正式宣布,成为“全球首个年产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考虑到接下来还有一个季度的时间,拼一拼的话,相比去年50万台的出货量很可能会翻3倍。

另一家知名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业绩同样处于上升趋势。2025年上半年总出货量为‌26.68万台‌,同比增长9.6%。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相比2024年大幅增长了71%。

那么,激光雷达到底为什么会在唱衰声中卖爆?难道真的只是因为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了?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01. 激光雷达,只卖1400块?‍‍

尽管行业里出现了“激光派”倒戈“视觉派”的玩家,但另一边,坚持走激光派路线的玩家,却更加坚定了激光雷达的重要性,使得单车搭载激光雷达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就以火遍车圈的华为ADS为例,上一代的ADS 3.0,高阶版通常只配备1颗激光雷达,而顶配版本的激光雷达数量是3个。

而如今最新的华为ADS 4,高阶版就将配备2-3颗激光雷达,而顶配版则会将激光雷达数量提升至4颗,实现激光雷达扫描360°无死角覆盖。

除了高配车型激光雷达数量明显增加以外,激光雷达向更低价位段车型普及,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以往想买一辆带激光雷达的车型,价位普遍需要到25万元以上,而配备3颗激光雷达的车型(如阿维塔11),价格将上探到30万元+。

到了今年,16.58万元的埃安RT,14.98万元的铂智3X,12.98万元的零跑B10……激光雷达的获取门槛一个比一个低。

至少从结果来看,激光雷达对于目前主流端到端架构,还是能进行适配兼容的。

至于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两股完全不同属性的信号是如何兼容的,等以后有机会社长再单独开一片文章,和大家具体聊一聊。

回想2020年前后,激光雷达之所以迟迟没能实现上车,主要就是因为太贵了,一颗就得要5位数。这对成本敏感型的车企来说,根本Hold不住。

然而现在再看看,激光雷达价格成本的降幅已经超过90%了。

根据行业预估,主流市场中性能相对高端的华为192线半固态激光雷达,其单颗成本大概在4000元左右。

而搭载在小米SU7 Pro/MAX版、理想MEGA上的禾赛128线激光雷达,单颗成本价大概在2800元左右,主要面向中高端车型。

如果是定位更低一挡的速腾聚创MX系列激光雷达,单个价格仅为1400元左右。

这样掐指一算,对于一款15万元级别的车型,单颗激光雷达的整车成本占比甚至能低于1%!

在这一背景下,激光雷达车型的入手门槛下探到10万块出头,才有了可行性。

02. 国产化突破,成本杀青‍‍

激光雷达从“万元机”时代跃进到了如今的“千元机”时代,其驱动力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这是近几年国内激光雷达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激光雷达种类众多,但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都大差不差,主要由发射器、扫描器、接收器、信息处理器4大部分组成。

发射器负责将一定波长的激光发射出去,扫描器负责调整激光发射的角度和范围,接收器负责接收打到周围物体上反射回来的激光,信息处理器负责分析激光的飞行时间和角度,从而绘制出点云状的成像图,还能起到测距、测速的效果。

说白了,激光雷达工作的流程就是“发射激光→接收反射→计算分析”。

对激光雷达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听说过机械式、半固态、全固态之类的词,跟动力电池似的,沾上“固态”俩字,多多少少都会显得高大上一些。

实际上,激光雷达“固态”这个概念,可能更接近我们日常用的电脑硬盘。

最传统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是需要通过电机驱动激光发射器、接收器和反射镜进行高速旋转,才能对周围环境进行扫描的,就特别像传统硬盘:

这种机械式激光雷达的优点是扫描范围较大,一颗就可以实现360°扫描,因此常见于Waymo、Cruise等无人驾驶车辆上。

但它的缺点,也特别明显。

首先是体积会比较大,而且必须安装在车顶,来保证扫描范围。这样一来“犄角”会影响美观,尤其是对于玩命追求风阻的车企来说,更是难以接受。

此外,因为部件工作时需要高速旋转,所以不可避免地也会有噪音。

但这些都是小问题。最致命的缺陷,是机械激光雷达的零部件实在是太过复杂了。

里面不光要有激光系统,还要布置传动和控制系统,而且需要很高的装配精度,依赖工人装配和光学校准,不然会大幅影响性能和使用寿命。

规模化量产难度高,正是机械式激光雷达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于是,半固态激光雷达就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目前车载激光雷达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所谓半固态激光雷达,就是取消了一部分机械式激光雷达的转动部件。

通常来说,半固态激光雷达的发射器和接收器都是固定不动的,里面会内置微晶振进行小幅摆动,或是反射镜做旋转,起到改变激光发射方向的效果。

虽说半固态激光雷达的扫描范围一般只有120°左右,无法做到像机械式激光雷达那样一颗就能覆盖360°。

但其优势在于其体积更小,更容易集成到家用车上。

最常见的布置方式就是车顶的“犄角式”,以及内置在前轮毂两侧。

近期,还出现了类似全新问界M7上“舱内激光”的方案,可以明显减少对车辆外观的影响,更不易受污渍影响。

同时,在减少运动部件的机械磨损后,半固态激光雷达的寿命会得到明显提升,运行噪音也会大幅下降。

最关键的是,半固态激光雷达的成本,要比机械式激光雷达低很多。

主要是因为半固态激光雷达的集成度更高,能大量省去零部件。

机械式激光雷达为了实现高线数(如128线),往往需要对应数量的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成本非常高昂。半固态激光雷达,则仅需通过几个激光器和扫描微镜的组合,就能实现“百线级”的效果。

这不仅能大幅减少激光器和探测器的数量,同时还有利于厂家提高激光雷达线数。

就比如今年8月份,速腾聚创就推出了一款520线激光雷达,已经搭载在全新智己LS6、极氪9X等车型上。

而禾赛科技这边,则在今年1月份发布了最高1440线的激光雷达,目前已经进入了量产阶段。

激光雷达的线数,类似于电子屏幕的分辨率,线数越高,生成的点云图越清晰。

如果把128线比作720P,192线比作1080P,那么520线就是2K+分辨率,1440线就是4K+分辨率。

除了能节省激光器和接收器数量以外,省去的旋转电机、棱镜组和支撑结构,也能降低BOM成本。

正因如此,半固态激光雷达更有利于激光雷达厂家建设标准化产线,从而通过规模化量产的方式降低成本。

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之所以半固态激光雷达快速取代机械式激光雷达,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功不可没。

就拿“MEMS微振镜”来举个例子。

简单来说,MEMS微振镜就是用芯片制造工艺在硅晶圆上刻成的微振镜芯片,一颗芯片上就集成了成百上千个微振镜,用于改变激光发射方向。

以往,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的MEMS微振镜高度依赖博世、意法半导体等外资巨头供货。

不过最近几年,在国家“强基工程”等专项政策的重点支持下,国产厂家开始崛起,MEMS微振镜已然掀起一股国产化浪潮。

比如,赛微电子在2025年3月的一次披露中,明确表示其MEMS微振镜已经和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公司开展了深度框架协议,已经实现了数十款车型的量产装车。

可以说,激光雷达从传统机械式向半固态跃迁,成本大幅下降的背后,是我国半导体产业近几年蓬勃发展带来的结果。

下一步,激光雷达很可能会向“全固态”这个终极形态进发。

全固态激光雷达的特点,是内部完全没有任何运动部件,完全通过电信号来控制激光发射方向,其原理类似雷达电子扫描。

理论上来说,全固态激光雷达会比半固态结构更简单紧凑、噪音更低、寿命更长。

不过相对地,目前还有不小的难度需要克服:

比如没有了机械导光辅助,会使得全固态激光雷达扫描范围进一步缩小。就类似于只转眼珠子,不如扭头看的视野范围大;

同时仅依靠芯片的激光发射单元功率有限,会导致有效探测距离偏短。

再比如,如何使用芯片精确控制光束的能量和方向,一旦控制精度不够,光束能量和方向分散,就有可能形成类似光的衍射现象,造成成像失真。

除此之外,还有功耗、散热、制造工艺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所以说,全固态激光雷达距离真正落地,还需要不少时间。

03. 写在最后‍‍‍‍

2020年以前,在车载激光雷达尚未成型之时,全球激光雷达市场基本由Velodyne、法雷奥等外资厂商占据,国内激光雷达占比不足30%。

随着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的崛起, 2023年中国厂商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升至84%。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90%!

5年时间里,激光雷达行业已然物是人非。

昔日的领导者Velodyne影响力远不如前,Quanergy黯然退市,而博世、Mobileye等外资名企也放弃了相关研发。

取而代之的,是华为、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等国产厂家的快速崛起。

在这一过程中,国内逐步构建起了一套从激光器研发,探测器算法,再到整机生产的完整成熟产业链,为激光雷达规模化量产,实现成本大幅下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除了乘用车辅助驾驶以外,激光雷达在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智慧物流等新兴领域,也开始展现出增长潜力。

在生产端与需求端的双重作用下,激光雷达技术将会更加成熟,成本也有望进一步下探。

L3/L4级自动驾驶真正落地的那一天,或许真的不远了。

降本,实现科技平权

来源:电动车公社

相关推荐